老子吧 关注:160,693贴子:2,999,702

整理张义尚先生《惜阴斋仙道医学丛刊》后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缘起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非常独特的著作,它被锤炼了半个世纪,而它的著者几乎与世纪同龄,他就是为修炼界耳熟能详、却又难窥其蕴的张义尚先生(1910~2000)……
……
此书的不同寻常处在于:作者寿命之长,一直到去世前的九十高龄还在奋笔疾书;整理年代之久,从十多岁开始,一直延续到九十岁;内容之深刻,触及佛道最深密的密法真经;涉及面之广,东方哲学、佛道中医,无所不包。近百年如泣如诉的生活经历,半个多世纪如琢如磨的反复锤炼,使作者能够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将其灵智的思考,凝聚于一册。
……
……1997年8月的一天,皖江后学乘船于四川忠州县城登上了长江北岸,沿着四川江城所特有的青石小径拾阶而上,在一条曲折陋巷的楼宅中,叩开了一间寻常宅门,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义尚先生……
……
首次见面,尚师就将他的几本手稿全数交到我手中,让我带回阅读。蚂蚁大的字,密密麻麻地写在60年代最常见的64开牛皮纸封面的小小工作笔记本上。这也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便于携带、易于掩藏,才使它们劫后余生……
……
和往常一样,每天上午,义尚师还要去他的中医诊所坐诊。中午小憩后,我们就在他的书房促膝长谈。所谓的书房,一只蜀乡常见的矮小竹书架,上面摆放着佛道经书,一只辨别不清油漆颜色的书桌,陈旧的靠背椅……我则坐在一条斑驳的长条凳上。几乎看不出他表情的流露,喜怒哀乐都没有,所谓大智若愚的人是否就是这样的呢?他向我平静地述说着来自于远古的师傅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和古代修炼者的丹房秘诀……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平静的后面蕴藏着一般世人难知难闻的秘法真诀。我默默无言地听着他的述说,待他说完,我只说得出一句话:“和丹经若合符契!”尚师述说了丹房法器器皿二十多种,我问道:“可否将其图像画下来发表?”师答:“这是科学,怎么不可以!我的师傅周一三说,人体内炼,就是人体化学,是科学。”(可惜,直到上师仙逝也在没有机会当面聆听这位传奇式的老人吐露真机!)
……
80年代初,那时才30多岁的我,正应是如日中天的岁月,但是由于长期被疾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经中西医药综合治疗,却依然是那么说不清道不白,未见有何起色。百无聊赖的我,偶踱书店,见到一本郭林功法书,见其章法井然,言之有理,故携回操演,不想十日后精神为之一振,神妙莫名,补医药之不逮,遂以身世相委一发而不可收拾矣……
……
只见《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一条孔子教导学生的有趣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请教孔子曰:“我的学业没有办法进取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斋!以有为之心而为之,反而会走邪了路。”颜回:“回家贫,不饮酒,不茹荤之数月矣,这还不算‘斋’乎?”孔:“那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敢问心斋?”孔:“一若志……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孔夫子兼通修养与治学之道,与今之学校治学之法大相径庭。
……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且战且学仙”。
更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将中华民族的炼养之道推向了思维难以企及的远古,这不能不使人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可以说,荡涤灵魂、澡雪精神的修炼之道几乎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的久远,它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修炼内容是散见于诸子百家,及至汉、唐、宋以降,出现了修炼之道的专业书籍,如《参同契》、《悟真篇》、吕祖诗词、三丰道情,各以契论经歌讲至真,虽各有所指,但满纸龙虎铅汞法像,语意扑朔迷离,古人真意难以追寻。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能否与古人坐而论道?
……
携卷归来,于键盘前击节长歌,将历代祖师们千古绝唱玄妙音符录入磁盘…… ……
随着整理工作的推进,尚师笔记的涵义渐渐浮现,兹特书之卷末,与读者分享。


1楼2012-08-13 12:16回复
    首先、科学分类,内炼之道 首先、科学分类,内炼之道
    以前传统分类说法,将道家的内炼之道主要分为代表性的南、北、东、西四大派。
    南派有南五祖,祖师张紫阳,五传于白玉蟾,又被称为阴阳派。
    北派有北七真,又称全真七子。始于王重阳,传马丹阳、孙不二、邱处机等,又被称为清净派。
    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被认为是吸取了南、北两派所长的派别。
    以上分类,仅仅是描述了道家炼养之道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有其优点,但不足之处是并未揭示出内在本质

    现尚师按其内容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一个新的分类(见《中黄督脊辨•序》等):
    内丹有清净丹法、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
    考之《参同》、《悟真》、吕祖诗词、三丰道情,道家祖法内丹真义实应为金鼎火符龙虎大丹,也就是尚师所揭示出的“三家”之法,而绝不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之两家之法(彼家丹法)。吕祖说:“吾宗虽在房中得之,但非御女闺丹之术。”是“男不宽衣,女不解带” (《金丹真传》)的绝对清净法门。尚师指出两家之法实为变相之房中术,绝大多数是“泥水丹法”,已被吕祖斥为“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世俗津津于此道者,的确是百分之九十九认错了定盘星!
    论内丹丹理,发端于《参同》:“上弦兑数八,下弦亦如之,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而以《悟真》最详。考之《悟真》有“药重一斤须二八”、“二八相当自合亲”、“便好用功修二八”等句,又有“震龙汞出是离乡,兑虎铅生在坎方。”龙的弦气为汞,虎的弦气为铅,二弦之气必须是“二八相当”,也就是阴阳均等,实承袭于《参同》。若以汞出于丹士,则丹士多为破朽之体,真汞早失,怎有可能与真铅“相当”呢?又怎能“正不倾”呢?可见两家之说在最基本的理论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若勉强为之,则必因阴阳不能配平,导致真阳(真铅)火发而有性命之虞,此已有前车之鉴(如傅金诠)。又《金丹真传》云:“筑基不完,不敢得药。”此一定之理,学者不可不察!
    清•道光年间,李涵虚真人辑集《三丰全集》,其《道派》载:“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这里所给出的传承是:文始→麻衣→希夷→火龙→三丰。因孔子曾发犹龙之叹,言其深隐莫测,故又称犹龙派。或称文始派或隐派。
    又给出的少阳派的传承是:少阳→正阳→纯阳→王重阳→邱处机,开北派。
    纯阳→刘海蟾→张紫阳,开南派。
    其按曰: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
    这里给出了少阳派和文始派两大派。
    涵虚真人将道派分少阳派和文始派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涵虚真人又著有《后天串述文终经》,特为指明后天入门之途径,有九层功法,次第井然,大宜注意!
    


    2楼2012-08-13 12: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其三、金鼎火符,人元金丹
      道家真正的金鼎火符之道,《参同》、《悟真》、吕祖、三丰、李涵虚真人均属之。此外还有传《金丹真传》的孙教鸾真人,《金丹真传》实与《悟真篇》相表里。
      据尚师说,孙教鸾与《寿世保元》作者龚云林同为安思道之门人,故《寿世保元》中的《神仙接命秘诀》与《金丹真传》应当是一致的。(按:孙教鸾《金丹真传》中只有“安老师”之称,安祖“思道”之名并未见载于丹经史籍。据尚师称,安祖之名是从祖师们口口相传而知。口传祖师轶事尚多,在此不敷。)
      又李涵虚真人曾在峨嵋山拜郑朴山为师,而郑朴山为孙教鸾嫡传高徒。故李涵虚真人自有其学术渊源。
      因正宗的金鼎火符之道极为隐秘,又对法侣财地要求严苛、难以齐备,故有“闻道难,行道难,成道更难”之叹!笔者尚访之自称为隐派者数人,但见津津于两家,而对三家之说一无所知。尚师则为三丰嫡派,其传承为:丰祖→李春芳→陈莲溪→周一三→义尚师。周曾侍候祖师入室,亲眼看到祖师做了筑基、得药、结丹三步功夫。
      以上地元炉火、天元服食、人元金丹等都已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围,是不可能普及的。
      详细的论述,见义尚师《中国道家传统高级养生功法的“人体工程”研究》一文(发表于《气功》杂志1989.5期更名为《道家养生内炼诸家举要》,此文曾被人窃用而发表。)
      


      4楼2012-08-13 12:18
      回复
        其四、系统整理,闵真著作 其四、系统整理,闵真著作
        由于地元炉火已成绝响,人元金丹法侣难备,尚师到晚年则全身心地专注于闵一得《古书隐楼藏书》的研究中去,这一过程完整地反映在他的著作中。
        在1954年成稿的《仙道漫谈》中,还广泛地辑录各种丹经,而在60年代所辑录注释的《心气秘旨》与《养生极则》则几乎全部是闵真人的《古书隐楼藏书》的内容。
        尚师曾说:“我研究道术,敬佩闵小艮先生,先生专宏医世之学,讲即身即世,与佛法大乘相吻合。”
        尚师于1999年8月23日给后学的来信中说:“我初学伍柳功法,似乎说得头头是道,然一考其后学,则几乎完全经不起考验;后初见闵真书而异之,遂再详读,始知内容之精奥,边读边纂,五易其稿,而成《诀中诀》与《养生极则》。”
        明清之后,道家修炼书中最为风行的当数《伍柳》。其书看来了了分明、功法井然,然据尚师所考,“按之实际,皆不相符”。据笔者以实修考察与研究,首先伍真人隐去了入手法门;其次,修道最忌按图索骥、胶柱鼓瑟,个人之禀赋体质千变万化,必有明师方能指示而活用,此非真人之咎也。一般世间学问,尚需有师为其“传道、受业、解惑”,更何况至玄至妙之道乎?该派流传到后来,渐趋向于支离破碎是难以避免的。
        闵真一派来脉古远,其自称为“太上心宗”,为三皇时玄修功诀,尚非黄帝时人所得共知之秘也(《阴符玄解正义》)。其近传承为:李泥丸→沈太虚→闵一得。其中李泥丸又称李八百,是个无限神秘包裹着的人物,从唐至明屡屡显身。但该派完整功法,见于《藏书》中并不多,仅存有《天仙心传》等数篇,弥足珍贵。《心传》由李泥丸传太虚,太虚口授闵真,由闵真述注。古人有“上士心传,中士口传,下士形传”之说。心传即心法,类似密宗的“心要”,是每个功派的最精华最秘要的部分。闵真在《心传•内篇》开首第一句“师曰混化”中指明:“师乃泥丸李祖也。谨按混化……法造身等虚无,迎罡下照,纯行三才(按:指天地人)卵守,中无他念杂入而已。太虚氏曰:此是无上上乘丹诀,然可心领,不可言传者。我师泥丸氏述授余曰,是真太上心传!”
        而其他口诀则散见于闵真所作之夹注中。盖古人作学问的方式有二,一是自己著书立说,一是通过为他人的著作作注而抒发己见,而后者也是古人所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闵真没有采用著书立说的方式,而采用了后者,这使其学术观点散见于各篇,利用起来大不容易。
        尚师就是花费数十年的光阴,作了这件费心耗神的工作。一是辑录注释其精华《天仙心传》等篇;一是辑录其散见于各篇的祖师真传,使其科学化、系统化。笔者在校勘中发现,凡《藏书》中之精华,十之八九已被尚师所辑入,可见尚师用功之缜密。
        这项整理工程自《藏书》问世以来尚属首次,其意义深远。在《古书隐楼藏书》和《金盖心灯》中,闵真为人们展现出一个明清之际的神仙修道群落的画卷,其卓荦者有李泥丸真人、沈轻云(名一炳、又号太虚)、陈樵云、闵一得(懒云)真人、张蓬头(本姓瞿,或为《大涤洞音》之蓬头瞿氏)、李蓬头、龙门道士、鸡足道者黄律师,他们时而赤脚远游云于水,时而聚首唱和于大涤洞天,或作樵采,或入青楼,或同会于王屋山,或散居各名山洞府,或飞升于湖北长春观,人莫识之者(详见《金盖心灯》),观之,使人不信神仙之事为乌有。)
        考闵真在《古书隐楼藏书》反复引用白玉蟾真人《修仙辨惑论》片段,为使读者深体其真意,兹录其文精华:“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值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功成,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侯,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降升云运用。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骥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焉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液?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或者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
        李涵虚真人尝批《辨惑论》云:“阅丹经甚多,惟此无半点虚语,故刻《十三经》后,为达者共赏。涵虚识。”
        《金盖心灯•沈轻云律师传》有闵真之师的逝偈:“住世七十九,光阴非等闲;喜完真面目,神证太虚天。”又曰:“万卷丹经一性宗,心神安醒是元功;丹灶谨防丹火焰,抽添有意欠圆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金盖山派将道家的丹经最终归于性宗,并自称“喜完真面目”,这和佛家是何其的相似!
        涵虚真人如此赏识《辨惑论》,而闵真亦一再引用之,与《藏书》相互发明,其意深远矣!太虚翁尝拈成语训闵真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沈轻云律师传》)”相信读者在反复研读《丛刊》及《辨惑论》之后,寻得源头活水,对丹法高低、炼丹真意有所创获,必有“一览群山小”之感,扬弃有为小术,早日登堂入室。
        后学行文到此,不禁口吟一偈曰:“老子有赞,虚极静笃。庄子心斋,唯道集虚。承祯发坐忘之论,紫清有修仙之辨,此皆为上品,相见宜相识!”
        


        5楼2012-08-13 12:18
        回复
          其五、不拘门派,广参佛法 其五、不拘门派,广参佛法
          尚师在四十年代初即从佛教居士听讲《心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等。1942年皈依根桑上师学佛密大圆胜慧,1945~1949年,又从贡嘎上师学密,得广大、事业、空行、甚深四派集中灌顶。其过程经历了近20年。其间亦皈依诺那活佛。尚师既得道家真传,又通佛密,故对两者的比较研究颇有心得。原拟写作比较研究文章,但至临终而未竟,十分可惜。还有内学与医学研究文章,还未为后人寻得。
          尚师在《仙道漫谈》中曾有感于佛密之深玄莫测,而道宗至高之境,亦不过其中之一法耳。盖天仙总持,即相似於密之大手印,或大圆满之且伽也。神人法言之经,亦不外是,而纬则相似於密之生起、圆满二次第也,竟则仍归於光明大手印而已。
          尚师在1965年曾作俚歌曰:“六度之禅最为高,养生极则难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炼就色身全。同类虚空皆可摄,体用动静相循旋。”明确指出了佛家的六度之禅远超胜于道家的养生极则,这是很有见地的。六度全称六波罗蜜: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概括了佛家修持万行。藏传佛教特看重印度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一书,其书广说六度。所以习道功者,大无必要拘拘于铅汞龙虎,若能扬弃这些色相,一个更为壮阔的境界在等待着您呢! 至于为什么尚师最后仍全力地投身于道家学术的整理,他2000年6月给晚学的最后一封来信中说道:“总之,我觉得目前佛法方面的人材多,出版书也多,道家方面有价值的书不多,人材更少,所有我将来讲道家的方面会多些。”另外,他还觉得道家是中国的本有文化,需要有人继承弘扬。
          他在《漫谈修道》一文中说:“按密宗气脉明点修法,即等同道家之命功,但密宗多修刚气,其效较速,此因密宗之修习气脉明点为主者之年龄限于35岁甚至25岁以前,而道家则多为救助衰残人手,修习柔气,以求返老还童之效。又藏密红教之最高法门‘大圆满’,入手先修‘且伽’(大手印定),然后于且伽定上修习白、黑二瑜伽,借看光以调整本身之气脉明点,名曰:‘妥噶’,乃是红教之特别不共最高功法,系专为彻证虹光身而设,对于道家之以修本身阴阳为主者,大可借鉴,不可忽视!”在《仙道漫谈》中说:密法身体衰损,年龄逾限(一般三十五至四十五岁),皆不任修三灌之法,惟道家南宗真传,“虽愚昧野人得之,立跻圣位”。
          在《中黄督脊辨•序》说:“愚意学习密乘气功之年龄已过,禀赋不强者,若知龙虎筑基之法,大有补益,此是道家之特长。不过以佛密之精蕴处衡之,则终是有为技俩,世间胜法。更若停滞於长生,迷昧於解脱,则傅大士所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其此之谓欤。”
          由此可见,尚师在中年以后全力投入到道家的研习中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为密宗的修习年龄和修习方式(修双身)所限,由于尚师多处提到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似有必要作适当的讨论。
          从我们目前所能获悉的资料来看,尚师的这种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宁玛派根造上师在《论大圆满心髓》一文(载《长乐文库》第三辑)中,对大圆满作了明晰的解释。他说:大圆满“彻却”是藏语,译曰“立断”,亦即“本净”之意……由于得到上师灌顶传授引导以后,每天修彻却定……此定非禅定之定,也不是参你本来面目是谁,也不是参念佛是谁,也不是修四禅八定,也不是修止观,更不是修无想定,是在宽坦任运之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空性中认识本来清净的佛性。因为现在我们一切众生的俱生智与俱生无明混合在一起,不能分开,所有不得解脱,修习彻却定,自然邪正立判。修心髓的人是用真理追求真理,追求到极点,自然可以见到清净的面目,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说起来很平常,怎奈无下手处,若得明师指授,才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决不会落于空谈。再说“立断”之意是修彻却之人,由师指授,刹那了知自性,自信本来成佛,故为“立断”。依这种真实见地,每日习定,便是以慧修定,进而更修脱噶,能令虚空粉碎,渐渐显现十方刹土,这便是以定修慧。“脱噶”是任运、顿超之意。得此指示,能令我们自身所具金刚佛性显现功能,渐渐身融法界,但必须先有彻却妙定。有此妙定,看脱噶时,才能融会贯通,不然,纵能显现脱噶,依旧两不相关……彻却如吸铁石,脱噶如铁,有石才能吸铁,没有石,白白看着铁吸不起来。彻却与脱噶的不可分离,如是而已。……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彻却是定,脱噶是慧;彻却是空性,脱噶是智慧……又彻却定的“空”表母;脱噶慧的“显”表父,所以红教修持大圆满心髓,不必用双身,就依彻却、脱噶定慧双运的道理,便能即身成佛;其他教派要想即身成佛,非经过双身不可,否则必待中阴才能成佛,因他们都要修生圆次第,都要修脉、气、明点。修心髓的人,不修生圆次第,不修脉、气、明点,不经中阴,现身就能成佛,这是旧派的特点。不过,脉、气、明点和生圆次第等,红教也都讲,但专修心髓的,用不着这一些;如自己喜欢修这些,也可以修。
          


          6楼2012-08-13 12:20
          回复
            其六、阐扬柔气,为天下先
            观老子有“专气致柔”之说,“真人之息以踵”是为庄子之旨。而五十年代刘贵珍氏气功调息则说呼吸之间,暗数数字,摒以呼吸。此二者各有何作用?向来对此缺乏明确的指示。以致学者道听途说、掂来就用,出偏者比比。笔者尝劝人不可轻试摒气一法,哪有人听。到无可挽回时,悔之已晚。后来看到尚师的《纵谈道家柔气功》一文,才感心中了然。该文说:
            “为什么叫柔气功?柔是与刚相对而言的。佛法密宗称深长吸气而久住丹田的宝瓶气修炼法为修刚气,用于年壮体强,气血旺盛之人,能迅速获效。反之,任气自然出入丹田而不用住气之法,曰修柔和气,见效虽慢,但无流弊。其在道家,修气以求助衰残。衰老之躯,唯柔气为宜。涵虚真人云:其为气也,至小至柔,以曲养而无害,则聚乎虚空之中。是明言柔气功的修法特点了。休道柔气功效力缓慢,实则气功之中,柔气最为深密,亦如武术之中,刚猛者多粗浅,而柔软之内家拳法,则每高深精微,其中大有无穷之秘奥在。”
            这段文字虽短,确将刚柔二气的不同特点与适用场合已指示明白无遗。此外论述柔气的还有《胎息经笺注》等文。
            考之刚柔二气,密宗瑜伽论之最详者,当数宁玛敦珠法王之《大幻化网导引法》。修气有柔和气与刚猛气之分。其金刚诵属柔和气,宝瓶气属刚气。宝瓶气修法,其法是吸气竭力使满,满后持气不出,持气之量以三十六弹指为标准,最长至108弹指为合度。柔和气则具三支分:即缓缓吸,吸入后缓缓送下至生法宫(即丹田)少住,又缓缓出是也。初学者修持刚猛气,除得现在微少功德外,未见究竟功德,利益少,障碍多。修柔和气未娴熟,勿修刚猛气为要。至于中住气一说认为,若仅将气鼓入,尚乏功德,如平时行住坐卧,将气少许存入生法宫,观照明晰,有此念力,则殊胜成就。盖此气不断,极易生定,故能获殊胜功德。是为莲花生大士所极力赞叹者。(见台湾刘锐之上师《金刚乘全集》,刘氏于1959年在印度曾得敦珠法王百余日的亲传,作笔录并翻译。为邱陵《密宗入门知识》一书节录。)中住气则与道家之胎息相近者。
            刚气在道家亦有之,见孙思邈真人之《千金要方•调气法》:“暝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但道家用得多的还是柔气,见于《老》、《庄》者也均是柔气。考道家对刚柔二气的分辩与阐明,当首见于尚师之文,当然这也是与参考和借鉴佛密有关的。
            体系混乱,逻辑结构不清,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大弊病。尚师对柔气的阐扬,对于革除这一陋习,不谛是绕梁九匝之佳音!


            8楼2012-08-13 12:20
            回复
              结语
              纵观尚师一生的经历,13岁立志与病魔作斗争,开始阅读《参同契》、《悟真篇》、《性命圭旨》、《天仙正理》等丹经,14岁步入武术与修炼之门,从此,这个主题贯穿了他生命的全过程。18岁拜师学金家功夫。20岁以前,靠自己钻研弄懂了易经与《奇门遁甲》术数之学,1934年起从吴云倬先生、李雅轩师学太极拳。在复旦读数期间从吴剑岚师学中医。28岁学易筋经于黄克刚老师。29岁从银道源老师学本身阴阳内炼之道,弄清了伍柳派内炼功法。当发现其学与《悟真篇》不相吻合,36岁又师从周一三老师学金丹三家之法。1942年以后,从根桑上师、贡嘎上师、诺那上师学佛教密宗。拜师30多人,研读丹经70余年,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又以治生不可无术,而自利利他,惟医称最,遂决心以医为业,悬壶济世,直至尚师仙逝前,还每日坐诊。但也正因蛰居诊所,深藏韬晦、与世无争,才使得出身于“黑五类”、每日诚惶诚恐度日的他,得以避过一场场政治风浪的洗劫!
              大学的科学方法熏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经长年切磋琢磨,尚师终于长剑在手,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将其研究所得形诸笔端。1954年,《仙道漫谈》成稿,1969年由台湾真善美出版社出版。后又陆续写成本书所集的各篇。但尚师以为所成各篇,为自证自得故,并无犀取名利之意,故自甘寂寞而未出示于公众。直至1997年笔者发现其无可估量的价值,力请付梓梨枣,接引后学。
              愚以为,尚师的著作,最大的功德在于,克服了道家经典逻辑条理上的混乱、结构不清、故弄玄虚的缺点。将道家真正能够用来作养生功夫的典籍,及各门各类功法次第,描绘出一个鲜明的轮廓,一团乱麻终于理出个头绪来,使未来学道诸君,能够分门别类、次第而进地加以利用,节省了无数的精力,这在道家史上尚属首次,造福现代,功在千秋。
              在尚师的最后岁月,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系列的写作计划还在安排之中。而难以寄情于竹帛的祖师口传内容,还犹如冰山深藏于水下的部分,笔者原计划追随左右,耳闻笔录,望能将这份宝贵遗产保留下来,但终因机缘不凑,时光不逮而未能实现,惜乎!惜乎!
              跨进新世纪的中国气功界,已阅尽人间春色,铅华尽去,尘埃落地,正当是冷静反思20多年热潮的功过得失之时。此时义尚先生的著作集结出版,将道家枕中之秘昭告天下,无疑是一剂难得的清醒剂和滋补剂,供人们鉴照行迹、汲取养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通古今。信乎此言!
              尚师曾多次提及写作并出版这些著作的意图是“欲使人知我国有至高至上之人体科学,深恐久而数典忘祖!”“为本国之高深学术计,略示端倪耳!”在本书正式问世之时,我们可以捂心告慰尚师在九天之灵,他虽已跨鹤而去,但他的遗愿终成现实。
              本书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胡孚琛先生的鼎力相助,并亲自校对审定全部书稿,使我鼓起勇气完成了尚师之托;上海张懿明先生参与部分书稿的校对,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此外,还有默默为整理书稿付出辛劳的人们,使此书终成完璧,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谨将出版本书的功德,回向所有修持正道的人们!回向一切为继承、弘扬炎黄文化而努力的人们!
              雪山来客 2001年5月16日 于皖水之滨


              12楼2012-08-13 12:24
              回复
                由此可见,尚师在中年以后全力投入到道家的研习中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为密宗的修习年龄和修习方式(修双身)所限,由于尚师多处提到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似有必要作适当的讨论。
                这里似乎误解了张先生,张先生只说“密宗之修习气脉明点为主者之年龄限于35岁甚至25岁以前”,并没有指大圆满。至于双身,《真传易筋经》中谈到这个问题时已经说过“并不是非如是行持不可”。
                


                14楼2012-08-13 12:5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
                  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 平意以敬神 敬神以养气


                  IP属地:北京16楼2012-08-13 15:55
                  回复
                    由此可见,即如道家祖师,在修成金丹后,仍有末后之大著,循达摩、六祖最上一乘而见性,方为究竟圆通,此为道宗之人所不可不知者。
                    这话似乎有偏,道家也有明心见性之学,只是佛家更加明且详矣。


                    17楼2012-08-14 19:45
                    回复



                      IP属地:北京19楼2012-08-14 21:43
                      回复
                        这些近代仙学大家之间有相通之处,
                        譬如三家四派之所,
                        但还是互有不同之见
                        譬如你所见文章里认为循达摩、六祖最上一乘而见性,方为究竟圆通,
                        而在我所见的文章里认为穷理尽性乃至于命,了命才是最后一途
                        由此可知,孰是孰非本无定论,功夫有高低,学问有深浅。人之不同其道亦不同


                        20楼2012-08-14 22:28
                        回复
                          学习


                          IP属地:浙江21楼2012-08-18 01:49
                          回复
                            “传伪道者,戕人慧命;信伪道者,自甘堕落。伪道出,大道藏。于是,一盲引群盲,相牵入火坑。即使太上、如来现身说法,皆沉迷而不知返,非茫茫众生一浩劫哉!邪伪之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何以故?”看到这句话有一种遇知音的感觉,哎。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2-09-27 1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