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非常独特的著作,它被锤炼了半个世纪,而它的著者几乎与世纪同龄,他就是为修炼界耳熟能详、却又难窥其蕴的张义尚先生(1910~2000)……
……
此书的不同寻常处在于:作者寿命之长,一直到去世前的九十高龄还在奋笔疾书;整理年代之久,从十多岁开始,一直延续到九十岁;内容之深刻,触及佛道最深密的密法真经;涉及面之广,东方哲学、佛道中医,无所不包。近百年如泣如诉的生活经历,半个多世纪如琢如磨的反复锤炼,使作者能够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将其灵智的思考,凝聚于一册。
……
……1997年8月的一天,皖江后学乘船于四川忠州县城登上了长江北岸,沿着四川江城所特有的青石小径拾阶而上,在一条曲折陋巷的楼宅中,叩开了一间寻常宅门,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义尚先生……
……
首次见面,尚师就将他的几本手稿全数交到我手中,让我带回阅读。蚂蚁大的字,密密麻麻地写在60年代最常见的64开牛皮纸封面的小小工作笔记本上。这也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便于携带、易于掩藏,才使它们劫后余生……
……
和往常一样,每天上午,义尚师还要去他的中医诊所坐诊。中午小憩后,我们就在他的书房促膝长谈。所谓的书房,一只蜀乡常见的矮小竹书架,上面摆放着佛道经书,一只辨别不清油漆颜色的书桌,陈旧的靠背椅……我则坐在一条斑驳的长条凳上。几乎看不出他表情的流露,喜怒哀乐都没有,所谓大智若愚的人是否就是这样的呢?他向我平静地述说着来自于远古的师傅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和古代修炼者的丹房秘诀……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平静的后面蕴藏着一般世人难知难闻的秘法真诀。我默默无言地听着他的述说,待他说完,我只说得出一句话:“和丹经若合符契!”尚师述说了丹房法器器皿二十多种,我问道:“可否将其图像画下来发表?”师答:“这是科学,怎么不可以!我的师傅周一三说,人体内炼,就是人体化学,是科学。”(可惜,直到上师仙逝也在没有机会当面聆听这位传奇式的老人吐露真机!)
……
80年代初,那时才30多岁的我,正应是如日中天的岁月,但是由于长期被疾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经中西医药综合治疗,却依然是那么说不清道不白,未见有何起色。百无聊赖的我,偶踱书店,见到一本郭林功法书,见其章法井然,言之有理,故携回操演,不想十日后精神为之一振,神妙莫名,补医药之不逮,遂以身世相委一发而不可收拾矣……
……
只见《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一条孔子教导学生的有趣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请教孔子曰:“我的学业没有办法进取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斋!以有为之心而为之,反而会走邪了路。”颜回:“回家贫,不饮酒,不茹荤之数月矣,这还不算‘斋’乎?”孔:“那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敢问心斋?”孔:“一若志……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孔夫子兼通修养与治学之道,与今之学校治学之法大相径庭。
……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且战且学仙”。
更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将中华民族的炼养之道推向了思维难以企及的远古,这不能不使人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可以说,荡涤灵魂、澡雪精神的修炼之道几乎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的久远,它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修炼内容是散见于诸子百家,及至汉、唐、宋以降,出现了修炼之道的专业书籍,如《参同契》、《悟真篇》、吕祖诗词、三丰道情,各以契论经歌讲至真,虽各有所指,但满纸龙虎铅汞法像,语意扑朔迷离,古人真意难以追寻。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能否与古人坐而论道?
……
携卷归来,于键盘前击节长歌,将历代祖师们千古绝唱玄妙音符录入磁盘…… ……
随着整理工作的推进,尚师笔记的涵义渐渐浮现,兹特书之卷末,与读者分享。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非常独特的著作,它被锤炼了半个世纪,而它的著者几乎与世纪同龄,他就是为修炼界耳熟能详、却又难窥其蕴的张义尚先生(1910~2000)……
……
此书的不同寻常处在于:作者寿命之长,一直到去世前的九十高龄还在奋笔疾书;整理年代之久,从十多岁开始,一直延续到九十岁;内容之深刻,触及佛道最深密的密法真经;涉及面之广,东方哲学、佛道中医,无所不包。近百年如泣如诉的生活经历,半个多世纪如琢如磨的反复锤炼,使作者能够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将其灵智的思考,凝聚于一册。
……
……1997年8月的一天,皖江后学乘船于四川忠州县城登上了长江北岸,沿着四川江城所特有的青石小径拾阶而上,在一条曲折陋巷的楼宅中,叩开了一间寻常宅门,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义尚先生……
……
首次见面,尚师就将他的几本手稿全数交到我手中,让我带回阅读。蚂蚁大的字,密密麻麻地写在60年代最常见的64开牛皮纸封面的小小工作笔记本上。这也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便于携带、易于掩藏,才使它们劫后余生……
……
和往常一样,每天上午,义尚师还要去他的中医诊所坐诊。中午小憩后,我们就在他的书房促膝长谈。所谓的书房,一只蜀乡常见的矮小竹书架,上面摆放着佛道经书,一只辨别不清油漆颜色的书桌,陈旧的靠背椅……我则坐在一条斑驳的长条凳上。几乎看不出他表情的流露,喜怒哀乐都没有,所谓大智若愚的人是否就是这样的呢?他向我平静地述说着来自于远古的师傅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和古代修炼者的丹房秘诀……我一听就明白了,这平静的后面蕴藏着一般世人难知难闻的秘法真诀。我默默无言地听着他的述说,待他说完,我只说得出一句话:“和丹经若合符契!”尚师述说了丹房法器器皿二十多种,我问道:“可否将其图像画下来发表?”师答:“这是科学,怎么不可以!我的师傅周一三说,人体内炼,就是人体化学,是科学。”(可惜,直到上师仙逝也在没有机会当面聆听这位传奇式的老人吐露真机!)
……
80年代初,那时才30多岁的我,正应是如日中天的岁月,但是由于长期被疾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经中西医药综合治疗,却依然是那么说不清道不白,未见有何起色。百无聊赖的我,偶踱书店,见到一本郭林功法书,见其章法井然,言之有理,故携回操演,不想十日后精神为之一振,神妙莫名,补医药之不逮,遂以身世相委一发而不可收拾矣……
……
只见《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一条孔子教导学生的有趣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请教孔子曰:“我的学业没有办法进取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斋!以有为之心而为之,反而会走邪了路。”颜回:“回家贫,不饮酒,不茹荤之数月矣,这还不算‘斋’乎?”孔:“那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敢问心斋?”孔:“一若志……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孔夫子兼通修养与治学之道,与今之学校治学之法大相径庭。
……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且战且学仙”。
更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将中华民族的炼养之道推向了思维难以企及的远古,这不能不使人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可以说,荡涤灵魂、澡雪精神的修炼之道几乎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的久远,它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修炼内容是散见于诸子百家,及至汉、唐、宋以降,出现了修炼之道的专业书籍,如《参同契》、《悟真篇》、吕祖诗词、三丰道情,各以契论经歌讲至真,虽各有所指,但满纸龙虎铅汞法像,语意扑朔迷离,古人真意难以追寻。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能否与古人坐而论道?
……
携卷归来,于键盘前击节长歌,将历代祖师们千古绝唱玄妙音符录入磁盘…… ……
随着整理工作的推进,尚师笔记的涵义渐渐浮现,兹特书之卷末,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