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秀吧 关注:41贴子:317
  • 2回复贴,共1

可怕的猜想——从著名鉴定专家移民想到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怕的猜想——从著名鉴定专家移民想到的……
陈泗伟
最近,网友爆出著名古玉鉴定专家古**和著名陶瓷鉴定专家丘**移民国外一事,笔者初看感觉没什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来来往往乃人之常情。但细想起来,对于他们那种特殊的身份,如果摇身一变,做起文物的托儿,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近年来,随着文物市场的火爆和收藏热持续升温,以及央视**等文物鉴定节目的播出,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文物专家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如古**、丘**这样的“大腕”更让人熟知。他们的成名,可谓占尽了我国的公共资源,本该为我国的文物鉴定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如今他们移民国外,在文物走私成风的形势下,情况就不同了。
不是笔者以小人之心度之,在当前各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什么事是都有可能的!如有些专家,按理说他们在文物鉴定活动中,应利用自己的考古知识,对文物作出实事求是的鉴定结论。然而,少数鉴宝专家竟然**,已充当不法商人的御用工具了。如近期,典型的事件就有两起,一起商人谢根荣托人自制了“金缕玉衣”,找来5位文物鉴定专家,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原副院长。他们只简单看了一下就写了个文字说明书,给出24亿元的天价评估。谢某则用这份鉴定书骗取银行数亿元贷款。还有一起,一套“汉代玉凳”经一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鉴定拍出2.2亿元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时隔一年后,江苏邳州一赵姓老板承认玉凳为其组装制作。
文物专家之所以热衷于搞文物鉴定“走穴”,主要是奔着巨额的鉴定费去的。以5名专家为假“金缕玉衣”鉴定为例,他们只是绕着展柜转了一圈,就轻易把几十万元鉴定费揣进了腰包。这种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其实,这样的事件,首先受损害的是专家自己。本来,人们以为,文物专家是具有丰富的文物鉴定知识、治学严谨、不为金钱所动的学者,可“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的鉴定,却让专家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文物专家打着所在单位的旗号在外面“走穴”,也给所在单位抹了黑。更严重的是,文物专家的胡乱鉴宝,也加剧了文物市场的乱象。据“收藏界深喉”之称的文化学者吴树在日前一场收藏论坛上指出,“现在中国的收藏市场,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可见,作为文物鉴定专家为了发不义之财公然作假,无疑会对本来就已混乱的文物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此,故宫博物院不得不发表声明,以遏制本院文物专家随意到外面接“私活”,损害故宫声誉。声明称:该院在职、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文物鉴定等活动时,应获得故宫博物院的书面授权,否则属个人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故宫博物院对此不承担责任。当然,热衷于“走穴”的文物专家,不仅限于故宫博物院,各地博物馆同样存在。而作为故宫博物院或地方博物馆,也不能只停留在发声明、与他们划清界限上,还应加大管理和惩戒的力度。这无论对单位、专家或规范文物市场,都是必须的。
上面说的事儿似乎与古**和丘**无关,更与他们移民之事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据相关报刊报道,由于近年来文物走私盯上了国际邮寄,如苏州通过邮寄渠道进行的文物走私案件已经是今年第五起类似案件,远高于往年全年不过一两起的水平,在广州、深圳等地也有相似案件出现,这些走私物品假借工艺品之名向外邮寄。虽然海关方面表示,市民在邮寄文物出境时,必须获得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出境许可,否则一旦查获将予以没收,并处以相应罚款。可怕的是,一些专家,特别是已移民的专家,如果还具有鉴定艺术品出境的**,凭良心秉公而断,效果还好。如果与国外走私团伙合作,内外勾结,在国内外的鉴定书上做文章,干起托儿的事,文物将会成为工艺品在海关上大行其道,再在国外二次鉴定,又回流到国内,谁能奈他们之何?
那样,又有什么法规来制约和惩戒他们呢?相信就现阶段来说,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我历来敬重古**和丘**老师,相信他们是不会那样做的,但大千世界,谁又怎能预见未来的事?难道这不是值得国人深思的吗?!



1楼2012-08-13 18:58回复
    茁紫篆坠缀揍佐佐着追罪诅赚淄专姿捉资昨拽籽做


    2楼2012-08-14 10:57
    回复
      2025-05-16 04:44:53
      广告
      组状座最桩篆渍追走走总爪桌总庄紫拙住子缀茁驻壮酌缀昨坐撞揍坠撞嘴撰


      3楼2012-08-14 1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