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公》是盛行于广西北海、合浦、钦州“廉州话”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自中国宗教歌舞的鼻祖——“傩舞”。对于《老杨公》的民间宗教歌舞形式而言,它与“傩戏”同宗同源,同是中原艺术传至广西的变种。而就《老杨公》的戏曲艺术形式来说,则可归入中国明清杂剧中的“傩戏”类,是一种自成体系、独立存在的民间戏曲。
一、中原古代“傩舞” 是《老杨公》的源头。
《老杨公》与“傩戏”是来自于中原的民间艺术品种,可以由“傩戏”的“宗”和“源”追溯到“傩舞”,追溯到西周中原。《老杨公》的前身是古老的“驱鬼逐疫”和“祭祀”并存的宗教仪式《大傩》中的表演部分——“傩舞”,亦即是《老杨公》的源头。
“傩舞”及“大傩”的宗教仪式,在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以及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公元前西汉时期便有“古代傩舞”的称谓,“古代”两字出现在《淮南子》中,特别发人深省。《论语》中“乡党篇”关于“大傩”的记载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段出自公元前6世纪孔子手笔的记述,把这个“古代”推到《论语》写成的若干年前,得出“‘大傩’仪式最晚于西周时期即以成熟的‘驱鬼逐疫’和祭祀仪式活跃于中原古地”的推论。
一、中原古代“傩舞” 是《老杨公》的源头。
《老杨公》与“傩戏”是来自于中原的民间艺术品种,可以由“傩戏”的“宗”和“源”追溯到“傩舞”,追溯到西周中原。《老杨公》的前身是古老的“驱鬼逐疫”和“祭祀”并存的宗教仪式《大傩》中的表演部分——“傩舞”,亦即是《老杨公》的源头。
“傩舞”及“大傩”的宗教仪式,在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以及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公元前西汉时期便有“古代傩舞”的称谓,“古代”两字出现在《淮南子》中,特别发人深省。《论语》中“乡党篇”关于“大傩”的记载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段出自公元前6世纪孔子手笔的记述,把这个“古代”推到《论语》写成的若干年前,得出“‘大傩’仪式最晚于西周时期即以成熟的‘驱鬼逐疫’和祭祀仪式活跃于中原古地”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