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话吧 关注:29贴子:326
  • 2回复贴,共1

廉州话戏曲-《老杨公》渊源与流变探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杨公》是盛行于广西北海、合浦、钦州“廉州话”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自中国宗教歌舞的鼻祖——“傩舞”。对于《老杨公》的民间宗教歌舞形式而言,它与“傩戏”同宗同源,同是中原艺术传至广西的变种。而就《老杨公》的戏曲艺术形式来说,则可归入中国明清杂剧中的“傩戏”类,是一种自成体系、独立存在的民间戏曲。
一、中原古代“傩舞” 是《老杨公》的源头。
《老杨公》与“傩戏”是来自于中原的民间艺术品种,可以由“傩戏”的“宗”和“源”追溯到“傩舞”,追溯到西周中原。《老杨公》的前身是古老的“驱鬼逐疫”和“祭祀”并存的宗教仪式《大傩》中的表演部分——“傩舞”,亦即是《老杨公》的源头。
“傩舞”及“大傩”的宗教仪式,在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以及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公元前西汉时期便有“古代傩舞”的称谓,“古代”两字出现在《淮南子》中,特别发人深省。《论语》中“乡党篇”关于“大傩”的记载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段出自公元前6世纪孔子手笔的记述,把这个“古代”推到《论语》写成的若干年前,得出“‘大傩’仪式最晚于西周时期即以成熟的‘驱鬼逐疫’和祭祀仪式活跃于中原古地”的推论。


1楼2012-08-14 17:54回复

    二、直接从中原传至合浦的民间宗教艺术品种。
    《老杨公》是直接从中原以“傩舞”形式传入合浦的民间艺术品种。原因和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傩舞”演变成《老杨公》,有它直接传入的机遇和需求。因为“先有珠,引来丝,再通路”而成为与中原产生经济贸易关系的边地——合浦,又因开通“秦军水道”以后,大量的中原先进科技文化相继传入,结果给“傩舞”的直接传入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历史上,除了长期、零星的传入渠道外,傩舞”的传入曾有过两次重大机遇。一是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兵指岭南,并于“秦平南越之叛变,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以谪徒民五十万戌之,合浦县境属象郡,此五十万谪徒人民,当为秦灭六国后之中原人民”。中原人中有大量的六国后人,他们到了合浦当然需要举办祭祀活动,因而给“傩舞”的直接传入提供了良机。二是马援征交址时期,数万大军在合浦驻军半年,又于战事结束后再经合浦并留下士兵长驻,其间的祭旗出征等大量宗教活动亦会给“傩舞”传入地的人民提供更多更好参照仿效的实例,当然也迎合了当地人宗教目的的迫切需求。
    其二,《老杨公》是来源于中原的艺术品种,其最大的史证便是用“廉州话”演唱。“廉州话”又叫“麻佬话”,“麻佬话”实质是“马留话”的同音异称。台湾合浦籍教授周胜皋先生(已故)在其所著《何日珠还话合浦》一书中论证:“援(即马援)在合浦海湾秘密造船,翌年乘风驾船逾东京湾登陆,大破征侧等。十九年二征伏诛,竖二铜柱于林邑界,又立珠崖县以属合浦,二十年秋振旅返。马援征越时曾在合浦驻军造船,返时亦经合浦,留有士兵十余人,操当时中原话,以后成为合浦话,称为马留话”。这段记载阐明了“廉州话”的来历及时间,即中原语种植根合浦是从建武二十年秋(公元44年秋天)开始的,距今1965年之久。书中还有《合浦县方言》一章,对“廉州话” 的来历、区域、讹读、音异、称谓和“正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且,周胜皋先生还到其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文字学大师赵元任教授家中,“操马留话以供其研究”得到认可,“此种语音与中原语音有相通处”,确实是中原古语的同种。印证了《老杨公》是从中原传入合浦的史实;而《老杨公》只流行于廉州话地区的现象,又反过来给“廉州话”是由“中原话”留传于合浦的“马留话”演变而成的结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由此可见,用“廉州话”(没有夹杂其他语种成份)演唱的《老杨公》是从中原直接传入合浦的。
    其三,《老杨公》保留了“大傩”的请神迎福宗教目的和娱群乐众的艺术表演形式,衬词“情姻呢,呢儿呀,呢儿呀”、“也些,咳!”等自身成分又体现了“邦歌尾”的中原“山水文化”特色,直接传入的原由显而易见。
    其四,《老杨公》与“傩戏”有着不同的曲牌和表演程式,说明它于明清以前的东汉与“傩戏”同路南传时,就存在分道扬镳、各走各路的史实。正因为两者分头发展的时间早于戏曲艺术形成之时,故各自的戏曲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相互间受对方的影响不大。因此,“傩戏”还按原来的路径与广西山歌结合成“傩戏”体系,仍属“山水文化”的范畴,而《老杨公》却与海歌小调相结合,成为“海洋文化”范畴的“傩戏”类品种而留存于世。
    诚如前述,“傩舞”是于东汉初期或更早的古代直接从中原传至合浦的。 “傩舞”演变而成的《老杨公》是其与当地民歌相结合的产物,用廉州话演唱的《老杨公》是珠乡的民间艺术。


    2楼2012-08-14 17:5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五、《老杨公》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北海的人文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实例和观照座标。
      融合着精神信仰、民间习俗、地方风情、说唱艺术等多种历史人文元素的《老杨公》,是北海市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繁的历史价值值得研究、论著和记载;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必须要承传创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体现。
      诚然,《老杨公》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在充分展现当地民俗风情的同时,也混杂着其掩盖于宗教信仰色彩下,其他一些低级趣味、庸俗下流乃至黄色淫秽的成分。明代李旭《廉州琐记》载:“宋时廉州北部土人戴面具跳舞自娱,秋社最盛”以及明代陈熙《岭南即事》载:“廉州北部土人男女混杂戴面具歌舞示爱……其歌多淫邪……”都说明了这一存在问题由来已久,流传至今仍然对合浦尤其乡村的普通百姓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它娱群乐众的功能并不因此失效,反而更加旺盛、经久不衰;它幽默风趣、含蓄委婉的说唱艺术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和“古为今用”了。
      建国以来,北海的民间艺人和文艺工作者根据《老杨公》的基本元素改编、创作了一批文艺节目,其中不乏获奖的优秀作品。简单介绍如下——
      1、1953年,由李茜组织老艺人挖掘、整理的传统《老杨公》民间歌舞,参加广西、中南区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奖。(当时会演的最高奖)。该节目由苏道熙饰老杨公、顾少瑛饰仙姑、黄斌瑞饰财主婆,潘家骅司击乐。
      2、1956年,由温耀贵、苏光瑞、黄斌瑞整理、改编《老杨公》民间歌舞,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获优秀奖。(汇演最高奖)。该节目由苏美荣饰老杨公、钟艳芳饰仙姑、黄斌瑞饰财主婆兼司击乐。
      3、1973年,由温耀贵编剧、编舞,梁光编曲,姚美耘、全秀芳导演的“老杨公”民间歌舞《喜送鱼货》,参加广西专业团体歌舞节目汇演获优秀奖。(汇演最高奖)。该节目由北海市文工团苏建松饰演老渔翁,王志才、全秀芳、花莲、包仕英、邱德珍、吴世兰、马翠辉、苏秀芳等8人饰演渔娘,随后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南宁南湖拍制影片。
      4、1986年,由温耀贵、姚美耘、顾少瑛等挖掘、整理,由顾少瑛(饰老杨公)、苏小玲(饰仙姑)表演的传统“老杨公”民间歌舞,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文字、影视)。
      5、1993年,第二届北海国际珍珠节期间,合浦文化馆组织300余人,在主会场表演传统民间歌舞《老杨公》,引起轰动。
      6、1999年起,由温耀贵,刘明贤创编、北海市旅游局“美人鱼”歌舞团表演的“老杨公”民间歌舞《仙女羡银滩》,在北海市银滩旅游景点、广东省佛山、中山、顺德、珠海、湛江、茂名等地市演出了一千多场次。
      7、2006年,由余居贤、马成文创编的歌舞小品《渡口接亲》参加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比赛,荣获金奖。该节目由梁百夏、刘春主演。
      8、2006年,由刘明贤创编的“老杨公”歌舞《北海盛开文明花》,由北海市粤剧团排演,多次参加节庆文艺、广场文艺和文化下乡等各种演出活动。
      9、2009年,由刘志华、温耀贵、赵云信创编的“老杨公”民间歌舞表演《珠还合浦》,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市长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艺展演,引起关注和好评。
      此外,解放后从50年代起,民间曲艺《老杨公》表演的传承人有:苏道熙(已故)、顾少瑛、黄斌瑞(已故)、苏玉环(已故)、苏美荣(已故)、庞文辉、钟艳芳、庞昌富(已故)、陈振彩(已故)、李日喜等。据调查,合浦、北海一带,迄今仍有一批民间艺人(约近百人),传承、表演《老杨公》民间歌舞,其他因演出需要涉及的演员、群众,不在此列。


      5楼2012-08-14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