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话吧 关注:29贴子:326
  • 1回复贴,共1

周胜皋和《何日珠还话合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海峡彼岸的讣电说开去 合浦籍旅台教育家、学者,曾任合浦一中校长,原Taiwan“国大代表”和台北市“文史馆员”周胜皋先生,于1994年12月21日在台北病逝,享年91岁。讣电传来,不胜惋悼!但这并不感到意外。记得1987年北海中学(原合浦一中)61周年校庆时,笔者曾有奉怀诗二首,先生读后见和,中有“岁月飞驰年已迈,珠还无日作台侨。”“旅雁何方无可驻,毋须效燕寻旧窠”等句;附言说精神不佳,返乡之行实有心无力云云。如非古人所说的“诗讦”,亦可见他早已立下老死异乡主意了。现就诗中的“珠还”与“台侨”二词,作如下注脚:
周先生于1985年和1992年先后在Taiwan出版所著《何日珠还话合浦》和《陆侨忆往》二书。前者成书动机是因为离乡30载,“每登高临远,遥望河山依稀,忆旧情深。”故纂辑合浦掌故秩闻,一“以慰乡思;”二为“推介留台同乡及其子弟参阅,”使不忘故土。敬恭桑梓,一往情深,用心良苦。后者为自传体汇编记述生平“萍踪雁迹”颇详,“以资子弟亲友参阅,用志不忘木本水源”。“陆侨”者,大陆侨民之谓也。二书均蒙惠寄,从中获得许多本籍旅台各界闻人活动讯息,钩沉故实,实为编修地方志之一助。
本来,笔者与周先生只有短暂的师生之份。1944年笔者在廉州平田一中读初中一年级便辍学了,作为桃李成蹊的他。印象中根本不存在我这个学生,何况云水分隔,星霜屡易呢。
自从改革开放的暖流注入海峡,冰层解冻,咫尺瀛洲,非复“三千弱水”。才有可能因修志业务需要,书翰交往,史料互通,志趣趋一而渥承见注。说是旧交,实属新契。1993年9月,惠书托购新编《合浦县志》并附寄有关1945年台籍日军起义光复涠洲岛的珍贵史料,还承诺续寄我所需要的其他讯息。本打算他在91岁华诞时,寄去贺联和新编《合浦县志》的。而今,这一切都不能实现了。呜呼!渭北春深,方寄杜陵之句;山阳梦恶,竟兆元伯之亡!有此一段交往和感触,特寄挽联一副致于先生灵右,以托哀思,用纪实况:
胜概梦家山,忍读遗编,廉珠无目重还浦;
皋比隔天海,空期续简,乡乘补闻痛失公。
如果说沈醉先生倡名的“统战文学”值得肯定的话,则乡土文学,地方志乘,乡俗俚谣等等,算是对海外和Taiwan炎黄子孙最有效的向心剂了。本文所述,不正是最雄辩的答案吗。
《华商报》1996年12月4日


1楼2012-08-15 00:44回复
    真的好想了解这个珠乡游子,以及他的《何日珠还话合浦》一书。可惜,不知道哪里有卖呀。


    2楼2012-08-15 0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