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安监局吧 关注:34贴子:351
  • 9回复贴,共1

中国公众自救防灾意识在觉醒:期待零伤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风雨交加”的七八月,给中国民众带来的,是气候灾难的一场“灰色洗礼”,更是自救防灾意识的一次“集体觉醒”。  经历了短期、集中自然灾害之后,“减灾科普”更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公众的视野里。不少洗车店里开始有小册子告诉车主怎么水中求生;公共场所中出现了提醒人们如何自救的公益广告;互联网上,人们通过微博等工具分享、传递着应对灾难的各种“技术贴”。


IP属地:山东1楼2012-08-15 08:50回复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仅今年7月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6180.1万人次受灾,402人死亡,91人失踪,464.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或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直接经济损失855.2亿元人民币。
      其实,中国学生的义务教育课本中向来不乏各种防灾知识。然而,民众日常应急防灾避险意识依然比较淡薄,自然灾害来临时,由于紧张失措,单纯的理论知识基本派不上用场。
      有关数据显示,40%以上的民众没有接受过人工呼吸的培训,不懂得胸腹按压,相当一部分私家车主不知道如何撬开封闭的车门……


    IP属地:山东3楼2012-08-15 08:51
    回复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避险常识。”复旦大学公共传媒学博士徐健认为,缺乏足够的“风险教育”和真实的“防灾体验”,是国民防灾避险意识严重滞后的原因。


      IP属地:山东4楼2012-08-15 08:51
      回复
        “防灾减灾是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素养,折射出城市精神。”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说,灾难会让很多人产生可贵的责任意识,但减灾更要从平时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譬如,民众日常的随手丢垃圾的行为,可能导致排水管网、河道堵塞,因此埋下灾难的隐患。


        IP属地:山东5楼2012-08-15 08:52
        回复
          经历着自然灾害的同时,有心人也积累着自救防灾的经验。8月8日,24岁的黑龙江女孩潘薪宇留在上海工作的第一个夏天就遭遇了台风“海葵”。她在微博上描述着自己的“台风初体验”,也给网友一些温暖的提醒,“风大雨急,伞几乎没有用,人都要横着走,趟水走路千万要小心……”


          IP属地:山东6楼2012-08-15 08:52
          回复
            “海葵”过后,潘薪宇在上海家中“囤积”了不少面包、水果、方便面等,并且网购了荧光雨衣、强力胶鞋、手电筒、安全锤等应急装备,以应对下一次灾害的来袭。


            IP属地:山东7楼2012-08-15 08:52
            回复
               灾害频发考验政府部门的应急救援和城乡统筹能力,各地政府正不断完善防灾避险的手段。北京**部门明确:将在新驾驶员培训及年审驾驶人再教育中,强化对恶劣天气下驾驶的正确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置的培训内容。


              IP属地:山东8楼2012-08-15 08:52
              回复
                “罕见水患灾害也再度警示,从制定可持续性的城市规划到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从灾害预警到人员疏散,再到防范次生灾害,都应未雨绸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敏指出。


                IP属地:山东9楼2012-08-15 08:52
                回复
                  “每一次自然灾害都不会重复,经验不一定可复制,最重要的是让自救防灾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公共安全教育专家方涛建议,应急防灾避险教育应进入基础教育体系,进入社区,进入公民的生活中。


                  IP属地:山东10楼2012-08-15 08:52
                  回复
                    由于预报和预防工作及时,8月10日刚刚离开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省份的强台风“海葵”,共造成4人死亡。不过,“零伤亡”依然是人们最希望的结果。


                    IP属地:山东11楼2012-08-15 0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