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之根
邢台之名来源自古邢台。古邢台,也称檀台,相传西周邢侯建国后,一方面为了炫耀其“朕臣天子,用典王令”(见邢侯簋铭)的封建威仪,另一方面也为了上察天文下算农时,乃累土为台,用以观察天文灾祥和进行祭天祭祖等隆重 仪式。战国时期,赵成侯立邢为信都,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并建立信宫,以朝诸侯。史载“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武灵王曾多次在信宫与群臣商议国家大事,《史记》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可见历史上赵国赫赫有名的“胡服骑射”的决定源自于邢台。东晋时期,褐人石勒建立后赵,以襄国为都,曾将古邢台改革设计为单于台,建有百尺楼,单于台可能是石勒祭拜胡天之所。北齐以后,邢台为州郡治所,古邢台失去了祭天祭祖的作用,而演变为一郡之名胜,《顺德府志》记载:“土筑台丘,花木点缀,历为盛游之地!”到唐代时期,“邢”、“台”二字联用作为邢州的地名和美称已经被人们口碑相传,据1993年出土于邢台市孔村的大唐太和二年(828年)青萝客灵雅撰写的《唐故西河尹公南阳盖氏夫人墓志铭》中,就有“载桃李于赵地,标正义于邢台!”和“夫人于其年正月廿五日X于邢台西北十里”的记载。据此,邢台二字作为地名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之故,改龙岗县为邢台县,升邢州为信德府,此系邢台二字作为正式建置地名的开始。
历史悠久的古邢台,到明代时期仍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是一郡之名胜。嘉靖年间,时任顺德知府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曾登临其上,并赋诗《登邢台》流传至今: 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
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
孤城自老风尘色,傲吏终惭岳牧才。
便觉旧游非浪迹,至今鸿雁蓟门回。 据大明万历年间的《顺德府志》记载古邢台(檀台烟雨)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顺德府知府李京诗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见荣椽空土丘。
衰草凄凄迷故址,荒林莽莽尽耕畴。
淡云疏雨流霜月,穴免栖狐卧喘牛。
感慨西风凭吊者,谁人能说赵成侯。 古邢台遗址的确切位置在顺德府衙的西北侧,即府署西北,通判厅东。刻立于大明万历年间的“古邢台”碑,碑高(不计底座)2.4米,宽0.88米,厚0.38米。上刻三个大字:“古邢台”,历经四百余年风雨,屹立不倒!
![](http://hiphotos.baidu.com/hurry21/pic/item/d47dbcde9c82d158f3be3af6800a19d8bc3e42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