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足迹
——原铁道兵战士的铁色之旅
晚秋的云贵高原冷暖宜人,晚秋的西双版纳当属旱季。多么美好的旅游季节哟!我决定和夫人一起去旅游。
再经乌蒙山,重返西双版纳,是我多年的夙愿。因为那里留有我的血汗,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青春之梦。
机舱下面的乌蒙山,象是充满绉折的地毯。一片片黑色的阴影象是镶嵌在地毯上的大块石头。在一望无际的石头的故乡、山的海洋里,融汇了我最富激情的岁月。此情此景,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当看清一片片红土地的时候,我感到那是曲靖的郊野,——昆明就要到了。
我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铁道兵的。在曲靖郊区的新兵团训练三个月后,指导员对我说:你文化高,表现很好,应该有最好的环境让你锻炼成才。到最艰苦的部队去吧!
我知道他的潜台词里还有“你出身不好,要好好改造思想”的意思。要“改造思想”!我也认了!
之后,我们即随老连队奔赴西双版纳修公路,一年半后转战贵昆铁路,近三年后再转战成昆铁路。在西双版纳和乌蒙山留下的足迹,永远铭刻在我和我的战友们的心中。
从昆明到西双版纳,我选择了白天乘汽车,意欲追寻当年南下的足迹。
由于山高路险,当年大部队行进迟缓。从昆明出发,这一段路竟走了五天。一路宿营元江、墨江、思茅、小勐养直至勐腊。说到宿营,在小勐养的那一夜其实是在卡车上抱着枪,挤着取暖捱过来的。
现在走高速公路,自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元江大桥,号称亚洲第一高桥。两座山的连接,绕开了元江县城,把元江到墨江的距离缩短为五十多公里。当年翻越哀牢山的印象颇深:从直刺云天的山梁俯视那贫瘠的山沟,隐约可见哈尼人的村寨,一片灰暗,难见生机。使人感受到既哀且牢的山名带来的震憾。
成队的军车和卷起的红尘不见了,哀牢山那既哀且牢的印象消失了,山上盘旋的公路也不见了。代之以容纳公路的隧道和承载飞车的桥梁。就连对高原地貌的理解也变了:连“上一座山,在山上经过一两个坝子再下山的不断往复”也变成了在坦途中的飞越。
奋力从荒芜中走出路来,又把崎岖走成较为平坦。人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在荒芜和崎岖中开辟平坦,正是四十多年前青春的梦想。
说到青春的梦想,其实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朦胧。既未为自己设定住房、工资等与经济收入有关的目标,又未想象职务、知名度等标志事业成功度的目标;如果说有具体目标的话,那就是要争当五好战士。当时只觉得自己应该信守那份承诺,在心里便只有一个信念:“改造思想,积累知识”,并相信那终究会有用。有什么用呢?其实也说不清楚。
正是“只为平生担一诺”这种具有愚氓色彩的梦,才不惜一切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才能排除了一切杂念。在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氛围里,心无旁骛,认认真真的当起战士来了。
和所有的旅游者一样,到西双版纳一定要参观傣家的村寨和进入原始森林。
来到傣寨,一位美丽的傣姑引导我们去她家。一样的两层结构,一样的布置,但比我见到过的傣家宽敞多了。原来踩着吱嘎吱嘎发响的竹片楼板换成了木楼板,主人称早已升级为第二代竹楼。依我看来,原有的风味淡了许多。这样的升级不知是喜还是忧?
那时,我们班十来个人就在那个竹片上住了一周。记得有一位傣族大哥找到指导员吵嚷着:为什么不派战士到他家去住?后来才知道,他刚刚结婚,新娘子是一位十五岁的美丽少女。指导员好说歹说,总算把他的不满平息了。
傣家还保持着召婿的习俗。老外婆是全家的最高统制者。
当年那位“阳台呆坐心思浓,怯望大军忙匆匆”的美丽姑娘应该是号令全家的“老咪涛”了吧!如果见到我,她还能认出那位当年的“大军”吗?想到这里,未免有点怅然。
进入原始森林,那阴森森氛围,望不到头的藤蔓,那巨大的树和硕大的块根让我一下子就回到过去的岁月。那不是旅游,那是人与自然的拼搏!
——原铁道兵战士的铁色之旅
晚秋的云贵高原冷暖宜人,晚秋的西双版纳当属旱季。多么美好的旅游季节哟!我决定和夫人一起去旅游。
再经乌蒙山,重返西双版纳,是我多年的夙愿。因为那里留有我的血汗,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青春之梦。
机舱下面的乌蒙山,象是充满绉折的地毯。一片片黑色的阴影象是镶嵌在地毯上的大块石头。在一望无际的石头的故乡、山的海洋里,融汇了我最富激情的岁月。此情此景,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当看清一片片红土地的时候,我感到那是曲靖的郊野,——昆明就要到了。
我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铁道兵的。在曲靖郊区的新兵团训练三个月后,指导员对我说:你文化高,表现很好,应该有最好的环境让你锻炼成才。到最艰苦的部队去吧!
我知道他的潜台词里还有“你出身不好,要好好改造思想”的意思。要“改造思想”!我也认了!
之后,我们即随老连队奔赴西双版纳修公路,一年半后转战贵昆铁路,近三年后再转战成昆铁路。在西双版纳和乌蒙山留下的足迹,永远铭刻在我和我的战友们的心中。
从昆明到西双版纳,我选择了白天乘汽车,意欲追寻当年南下的足迹。
由于山高路险,当年大部队行进迟缓。从昆明出发,这一段路竟走了五天。一路宿营元江、墨江、思茅、小勐养直至勐腊。说到宿营,在小勐养的那一夜其实是在卡车上抱着枪,挤着取暖捱过来的。
现在走高速公路,自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元江大桥,号称亚洲第一高桥。两座山的连接,绕开了元江县城,把元江到墨江的距离缩短为五十多公里。当年翻越哀牢山的印象颇深:从直刺云天的山梁俯视那贫瘠的山沟,隐约可见哈尼人的村寨,一片灰暗,难见生机。使人感受到既哀且牢的山名带来的震憾。
成队的军车和卷起的红尘不见了,哀牢山那既哀且牢的印象消失了,山上盘旋的公路也不见了。代之以容纳公路的隧道和承载飞车的桥梁。就连对高原地貌的理解也变了:连“上一座山,在山上经过一两个坝子再下山的不断往复”也变成了在坦途中的飞越。
奋力从荒芜中走出路来,又把崎岖走成较为平坦。人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在荒芜和崎岖中开辟平坦,正是四十多年前青春的梦想。
说到青春的梦想,其实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朦胧。既未为自己设定住房、工资等与经济收入有关的目标,又未想象职务、知名度等标志事业成功度的目标;如果说有具体目标的话,那就是要争当五好战士。当时只觉得自己应该信守那份承诺,在心里便只有一个信念:“改造思想,积累知识”,并相信那终究会有用。有什么用呢?其实也说不清楚。
正是“只为平生担一诺”这种具有愚氓色彩的梦,才不惜一切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才能排除了一切杂念。在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氛围里,心无旁骛,认认真真的当起战士来了。
和所有的旅游者一样,到西双版纳一定要参观傣家的村寨和进入原始森林。
来到傣寨,一位美丽的傣姑引导我们去她家。一样的两层结构,一样的布置,但比我见到过的傣家宽敞多了。原来踩着吱嘎吱嘎发响的竹片楼板换成了木楼板,主人称早已升级为第二代竹楼。依我看来,原有的风味淡了许多。这样的升级不知是喜还是忧?
那时,我们班十来个人就在那个竹片上住了一周。记得有一位傣族大哥找到指导员吵嚷着:为什么不派战士到他家去住?后来才知道,他刚刚结婚,新娘子是一位十五岁的美丽少女。指导员好说歹说,总算把他的不满平息了。
傣家还保持着召婿的习俗。老外婆是全家的最高统制者。
当年那位“阳台呆坐心思浓,怯望大军忙匆匆”的美丽姑娘应该是号令全家的“老咪涛”了吧!如果见到我,她还能认出那位当年的“大军”吗?想到这里,未免有点怅然。
进入原始森林,那阴森森氛围,望不到头的藤蔓,那巨大的树和硕大的块根让我一下子就回到过去的岁月。那不是旅游,那是人与自然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