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那个人吧 关注:30贴子:6,198
  • 10回复贴,共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这两个人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这两个人不仅是两国的重臣,而且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艰苦的奋斗和卓越的贡献,可是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却迥然不同,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师表的楷模;一个是老谋深算,暗藏杀机,阴险毒辣的典型。其实他们两人都是封建社会忠实的维护者,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受文化的影响,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却有惊人的相似。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处在同一动乱时代,都经历那个动荡时代残酷的考验,并在那个时代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智慧。诸葛亮181年诞生于琅琊,司马懿179年出生于河南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司马懿仅比诸葛亮大两岁。诸葛亮死于234年,享年53岁,司马懿死于251年,享年72岁。一个跟随刘备多年,一个伴随曹操数载,可谓生在乱世不为乱世所迷,身伴枭雄不为枭雄所惑。两人都受儒家文化影响,都推崇儒家文化,走的都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深谙世道,处世沉稳,办事老练,深思熟虑,智慧过人。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都会巧妙的掩饰自己的行为。诸葛亮因失街亭,挥泪斩马谡,杀了人,还让大家感动,杀马谡是不得已,全是马谡的错,不仅显示他的仁慈,同时也掩盖了自己用人的失误。追悼周瑜就更精彩了,表面流泪,内心高兴,形在痛心疾首,实在心满意足。《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说魏主曹睿听近臣奏:陈仓城失守,诸葛亮又出祁连山,散关亦被蜀兵夺了。忽又奏:东吴孙权僭称帝号。今令陆逊在武昌训练人马,听候调用,只在旦夕,必入寇矣。曹睿知两处危机,举止失措,非常惊慌。执掌军权的大都督曹真病未痊,即召司马懿商议。遂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陇西诸路军马,令近臣取曹真总兵将印来。此时的司马懿非常清醒,担心曹真反感生疑,主动到曹真处取之.聪明的司马懿到了曹真处,不谈取印,首先询问曹真的病况,然后谈及东吴、西蜀会合,兴兵入寇,国家危机之情。曹真因病在身,为了国家存亡,自愿取印于仲达。司马懿却坚持不受,曹真要带病见帝以保之,看到曹真真心让印,这时司马懿才说了真话:天子已有恩命,但懿不敢受耳。可见司马懿做事非常注意策略。曹家对司马懿不是没有戒心,当年曹操知其“有雄豪志”,闻他有狼顾之相(身不动而能回头看),把他召来,先让他朝前走,然后让他回头看,司马懿居然能脸正朝后而身不动。又曾梦见三马同一槽,醒后很不高兴,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只是在蜀国步步进逼下,魏国才不得不用司马懿。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司马懿。魏国不用司马懿亡于蜀,用了司马懿亡于晋。既想出山,又想抬高身价,那就不能一请就到。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带着张飞、关羽拜访他,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速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不悦说:“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回新野避风雪。”刘备却认为这样做正让诸葛亮知道我殷勤之意。这便产生了有名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何从不想出山,无非是想抬高身价而已。无独有偶,曹操素知司马懿文韬武略,才华横溢,也多次派人探访,邀请出山,司马懿却借口风痹在身,后几经曲折才跟随曹操。他们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达到同工异曲之效果,殊途同归之目的。两人都是当朝重臣,可谓是中流砥柱,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司马懿是魏国大都督,不论外交内务,军事政务都集大权于一身,在三国鼎立战争不断的年代,执掌军权就意味着权顷朝野。两人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具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并且都是战功赫赫,威震八方。两人都是托孤大臣,白帝城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刘备临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帮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而司马懿则两次受托孤,曹丕临终将曹睿托孤于司马懿、曹真等臣,时曹睿15岁。曹睿病危时则执司马懿之手曰:“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握社稷。幸太慰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又唤曹芳曰:“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可谓坚信老臣能救世,临终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奇才。蜀国有了诸葛亮,魏国有了司马懿,两人各为君主,在战场上进行残酷的较量和殊死的斗争。两人无论在军事斗争的策略,还是指挥艺术,以及谋略都难分上下,两人都没能将对方至于死地,相反,却因为对方的存在而保全了自己。正是既生孔明,又生仲达,这大概是天意吧。这是因为蜀国有了诸葛亮,魏国司马懿才得以手握军权;也正是有了司马懿,诸葛亮才能始终处于权力的中心。可以说在一定时期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们都处于相同的政治环境,君主年幼,能力低微,而他们却功高盖主,他们手握重权令君主不安。稍有不谨慎,就会招来横祸。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必然结果,相信诸葛亮和司马懿深谙其理。有两件事情最能说明问题,诸葛亮六出祁连山,名义是为了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实是为了牢牢掌握军权。凭蜀国的力量要战胜魏国,诸葛亮不会不知,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诸葛亮是心知肚明,但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效的压制内部的矛盾,才能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1楼2007-03-10 22:32回复
    还有一事,便是空城计了,当魏国大军压境,兵临城下,诸葛亮是措手不及,逃跑是死路一条,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此时此刻诸葛亮是何等的聪明,他深知司马懿羽毛未丰,取而代之的时机不成熟,过早的把蜀国灭了,虽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会风光一时,但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对手,自己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诸葛亮死亡,司马懿还能长久吗?此时此刻,是取小利,还是得大利,是做名将,还是得天下,孰轻孰重自然就清楚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带领大军来到城前,形在听琴,实在权衡利弊,决心已定,便佯装惊恐,慌忙逃离。可以说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次心照不宣的默契,是一次天衣无缝的配合。正是这种依存的关系,司马懿因诸葛亮而赢得了时间,使得司马氏得以在长期的蜀魏战争中做好宗派关系上,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诸葛亮和司马懿还有很多的共同点,我们不可能一一说尽。然而在分析他们的共同之处后,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他们的不同点。这就是:诸葛亮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懿是修身齐家治国得天下。也就是一字之差,使得罗贯中对两人迥然不同的评价。诸葛亮帮助君主平天下符合了传统的道德观,而司马懿篡位得天下破坏了传统的道德观。封建社会可以没有明主,但需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维护了封建的道德观,他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吏完美的形象,因而受到了传统观念的肯定。司马懿也是把毕身的才智用于维护封建制度,也是处处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但是当一个八岁孩子来治理国家的时候,想想老百姓会有什么好日子过?与其让不懂事孩子胡闹,倒不如让一个成熟老练经验丰富,充满才华和智慧的能安帮治国的人来治理,可悲的是,他违背了封建传统道德观,从而落了个骂名。从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延续,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角度看,司马懿何罪之有?


    2楼2007-03-10 22:32
    回复
      司马懿..我同事..


      3楼2007-03-16 18:42
      回复
        当真???


        IP属地:四川4楼2007-03-16 19:06
        回复
          还是郭嘉


          5楼2007-03-18 00:45
          回复
            国家咋了


            IP属地:四川6楼2007-03-18 00:52
            回复
              郭嘉最


              7楼2007-03-18 01:00
              回复
                孙策最强!


                IP属地:四川8楼2007-03-18 01:01
                回复
                  一文一武 没可比性
                  你一骑当千看多了


                  9楼2007-03-18 01:11
                  回复
                    没有~~看的少,,孙策就是平江东厉害~就是很厉害打仗厉害,有句话叫有孙策没三国~文官,,司马吧~~够阴!


                    IP属地:四川10楼2007-03-18 01:13
                    回复
                      我支持诸葛亮!!永远支持!!!


                      11楼2009-06-14 17: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