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吧 关注:1,341贴子:3,575

肖斯塔科维奇的《攻克柏林》电影配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配乐,所以毫不犹豫的买下了《攻克柏林》的影碟。这是一部前苏联在1949年拍摄的彩色故事片,片长约3小时,我们国家大概很早就引进了,中文配音是带着东北、山东口音的普通话,生硬的很。
   
     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苏联从莫斯科保卫战开始到攻克柏林之间的军事、政治变化,斯大林、丘吉尔、希特勒等二战风云人物尽数登场;一条是钢铁工人阿廖沙和小学女教师娜塔沙的爱情故事。两人在战前认识,战争爆发后,娜塔沙被掳往柏林,阿廖沙参军,一直打倒柏林,最后两人重逢在庆祝胜利的时刻,并得到了斯大林的祝福。

     电影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影片虚构了攻克柏林后,斯大林出现在狂欢现场的剧情,为斯大林歌功颂德的动机一览无疑,希特勒的塑造也是脸谱型的,极尽丑化。但大部分剧情还是尊重史实的,作为资料片看看也不错。
   


IP属地:江苏1楼2007-03-10 23:48回复
    下面是对《攻克柏林》电影配乐的第一印象。(忍住了,没看第二遍)

     影片字幕部分的音乐就非常吸引人,厚重的铜管乐响起,寓意着影片架构的恢弘和剧情的激进,蕴涵其中的弦乐部分也体现影片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主题。

     一开始,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在鲜花丛中快乐的玩耍,音乐轻快明亮,接着小学女教师娜塔沙带着他们去参观钢铁厂,画面中响起了优美愉悦的童声合唱(肖斯塔科维奇年轻时比较乐观,写过不少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


    IP属地:江苏2楼2007-03-11 01:32
    回复
      在钢铁厂,娜塔沙认识了年轻的练钢能手阿廖沙,并以他的先进事迹作了演讲,她在演讲的最后激动而深情地说希望有一天能见到斯大林,这是影片的一个伏笔。之后,阿廖沙还受到斯大林的接见。这一段的配乐较少,音乐形象基本上是幸福快乐的。

       娜塔沙和阿廖沙相爱了,他们在田野里散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突然,响起了爆炸声,阿廖沙受了重伤,敌人来了。阿廖沙在医院躺了三个月,工友来看望时,他才知道,德国人绞死了那些小学生,娜塔沙被掳往柏林,生死未卜。这一段的音乐很熟悉,就是《列宁格勒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入侵的旋律。影片中,这段旋律出现了好几次,配合的画面都是敌人的暴行。


      IP属地:江苏3楼2007-03-11 01:47
      回复
        兵临城下,阿廖沙穿起了军装。斯大林在红场阅兵,发表了对敌宣言,这里有一小段铜管乐,象征着号角吹响,勇士就要出征。

         接下来,影片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反映斯大林和希特勒如何在各自的国家指挥着战争,内容比较严肃,基本没有配乐。只在希特勒接见各国使者、口出狂言时用了一点长号,但不知道是什么性质,是否象中国的“鬼子进村”那样具有讽刺意义呢?


        IP属地:江苏4楼2007-03-11 01:58
        回复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战争局势,苏军开始反攻,斯大林在与英、美谈判后决定攻克柏林。大军出动,场面宏大,音乐也是气派非凡。不知道中国的作曲家是否受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总觉得这段音乐耳熟的很。

           我特别喜欢的是肖斯塔科维奇在阵地战上的配乐,他竟然是用钢琴先弹出一段轻快而坚定的旋律,然后是弦乐和铜管的合奏重复,一点都没有惨烈沉重的感觉,表现了在斯大林的正确指挥下,苏联红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一路凯歌。


          IP属地:江苏5楼2007-03-11 02:11
          回复
            苏联红军打进了柏林,希特勒作困兽斗,下令往地道里放水,一千多名无辜的德国平民被淹死,其中包括希特勒女秘书的家人,这些人在死前强烈地诅咒希特勒。而女秘书从防空洞出来后,又发现了儿子的尸体,号啕大哭。此时的音乐是悲哀愤怒、充满同情的。

             同时,希特勒也在防空洞里上演他人生的最后一幕,在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中,他与情妇爱娃举行了婚礼,随后双双服毒自尽。


            IP属地:江苏6楼2007-03-11 02:25
            回复
              阿廖沙和他的战友浴血奋战,终于将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端,可他的好朋友都牺牲了。在激情迭起的音乐声中,红旗迎风飘扬,柏林被攻克,红军胜利了。
               
               红军战士在国会大厦庆祝胜利,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此时的音乐当然是俄罗斯风格的舞曲


              IP属地:江苏7楼2007-03-11 02:51
              回复
                天空响起了飞机的轰鸣,斯大林来了,人群沸腾了,在宏伟的交响乐和大合唱中,人们疯狂地奔向机场,斯大林走下舷梯,频频挥手致意,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巨人的形象一直占据银幕中央。颂歌般的音乐一直没有停,人们豪情万丈,乌拉声响彻云霄,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阿廖沙和娜塔沙奇迹般地重逢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娜塔沙走向前,代表人民亲吻了斯大林的衣襟。斯大林微笑着祝福他们,并对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说“谢谢了,我的朋友!”

                 全剧完。


                IP属地:江苏8楼2007-03-11 03:02
                回复
                  因为只看了一遍,好多地方印象不是很深刻,有空再仔细看一遍,就可以补充相关内容了。

                   从作曲的年代看,应该是肖斯塔科维奇因为第八交响曲挨批之后,他被冠上了“反人民”的罪名。他的内心是苦闷无比的,但他还要养家糊口,所以就顺应了政治需要,为斯大林谱写颂歌。据说斯大林对这部电影很关心,最后的剧情也是他一手安排的。那一大段宏伟的音乐让斯大林很满意,也让肖斯塔科维奇过上了几年安定的生活。


                  IP属地:江苏9楼2007-03-11 03:22
                  回复
                    • 219.232.180.*
                    一个小插曲:
                    楼主所言“一开始,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在鲜花丛中快乐的玩耍,音乐轻快明亮,接着小学女教师娜塔沙带着他们去参观钢铁厂,画面中响起了优美愉悦的童声合唱”,那首歌的名字叫做《可喜的一天》,我念小学时音乐课本里就有这首歌,大家都要学唱。一些同学见作曲者的名字为“肖斯塔科维奇”,甚怪之。。。。。。


                    10楼2007-03-11 12:06
                    回复
                      哦,那是五年级音乐上册里面的,有两个声部,可惜百度找不到《可喜的一天》


                      IP属地:江苏11楼2007-03-12 10:55
                      回复
                        下面是《攻克柏林》的朗诵篇,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

                        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9%A5%BF%CB%B0%D8%C1%D6&lm=-1


                        IP属地:江苏12楼2007-03-12 10:58
                        回复
                          真的是个很老的片子,感觉《帝国的毁灭》更近似于纪录片(当然,要拍完全的纪录片是要交给历史学家的事)。
                           这个帖子不加精,恐怕吧主有点点朱翊钧哦


                          13楼2007-03-17 07:38
                          回复
                            邮轮,怎么好这么比呢,Clestur可不是万历。 这个帖写的很幼稚的,不要加精品,我不喜欢被加精


                            IP属地:江苏14楼2007-03-18 00:10
                            回复
                              那么,此贴是您原创的吗?
                               我个人是觉得应该得到奖励的没有得到奖励,应该得到惩罚的没有得到惩罚,就说明组织断头


                              15楼2007-03-18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