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汉吧 关注:22,030贴子:546,185

【拆楼队员】日本战国史中的华人后裔(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只是个拆楼的


1楼2012-08-20 15:02回复
    日本秦氏的主要据地在山背国葛野郡与山口郡,纪伊郡。在雄略天皇以后,开始受到朝廷的重用(当时有92部,18600人)。秦氏有名的人物是秦酒公(太秦公),雄略天皇把各地秦人交给他管理,他们工作是养蚕制丝与织布,土木工程与农业,理财。另一人是秦河胜(他是官奴),圣德太子的宠臣,负责建设广隆寺。裴世清曾在山口郡发现一秦王国,每方面也与秦代一样。秦氏有:太秦公,秦长连,秦野,秦人,秦川,秦上,秦下,秦内,秦井,秦多,秦当,秦佐,秦冠,秦前,秦党,秦原,秦部,秦许,秦常,秦胜,秦人部,秦川边,秦大藏,秦小宅,秦井手,秦中家,秦田村,秦长田,秦物集,秦泉寺,秦高桥,秦达布,秦佐此佐等分支。他们在桓武天皇时权力很大。他们对开发鸭川一带贡献很大。在平安时代部份人以惟宗氏为名。波多氏,已智,三林,长冈,山村,秦公,秦姓,国背,物集,大里,伊美吉,川胜氏,神保氏也是秦氏后人。秦氏有他们的神社:松尾大社、伏见稻荷大社、木嶋坐天照御魂神社、大避神社。最有名是伏见稲荷大社,而大酒神社是祭祀秦始皇,孝武王,功满王。


    3楼2012-08-20 15:03
    回复

      日本秦氏后人所拥有的姓:秦内、太秦公(秦始皇三世孙孝武王的后代,日本天皇先后赐封秦始皇的后代中的几个人为孝武王、男功满王、男融通王……)、秦公(姓这个姓的人是秦始皇帝孙“孝德王”的后代)、秦长连、秦野、秦井、秦多、秦当、秦佐、秦冠、秦前、秦党、秦原、秦小宅、已智、三林、长冈、…
      秦氏后人中在日本比较著名的有: 1、秦野章(姓“秦野”):80年代初中曾根任首相时他任法务大臣; 2、秦真次:昭和时期(就是裕仁当天皇时)曾当过陆军中将,福冈县人 3、秦朝元:恒武天皇时的重臣 藤原种继的岳父,权倾朝野。” 1994年4月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上任前,公开承认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后裔。这使包括日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十分震惊。他说他的祖先姓秦,在200 年前才改为“羽田”,在日语中,秦字与羽田发音相同。


      4楼2012-08-20 15:03
      回复
        1554年秦幸清战败秦氏被禁,秦人改姓羽田,波多。接下来就是自称秦氏后裔的几个比较有名的战国大名家。。。


        5楼2012-08-20 15:04
        回复
          长宗我部氏
          传言,祖先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后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子孙弓月君东渡到日本,并定居山城国开创东瀛秦氏一族。到了修建京都广隆寺并移居信浓国的秦河胜一代时,这一族开始有了正式记载。到第二十六代能俊时移居土佐长冈郡宗我部乡,并改姓为宗我部氏。但是临近的香美郡宗我部乡亦有宗我部氏,所以为了区分。能俊一族称长宗我部氏,另一族称香宗我部氏。应仁之乱爆发后,土佐守护细川氏一心上洛而无暇顾及领国。长宗我部氏趁机大肆扩张,一举确立了以长冈郡冈丰城为中心的土佐七雄之一的地位。从四十一代家督文兼开始,长宗我部家拥护一条教房、房家父子转战,因此又扩大了势力。这引起了土佐其它豪族的敌视。永正五年,本山、山田、吉良、太平等势力联合进攻长宗我部氏的冈丰城,不久城落,家督兼序战死。兼序之子国亲逃到中村城受一条房家的庇护。在一条家的帮助下,国亲在14岁时夺回了冈丰城,此后依次灭掉天 竺、山田、国沢等势力,弘治二年(1556),在长子元亲的活跃下大败本山氏,国亲 去世后,元亲继任家督。他不但消灭了本山氏、安艺氏等土佐势力。还将长宗我部氏带到了一个称霸四国的辉煌时期。总体来说,长宗我部氏源自上古的归化人中自称秦始皇子孙的一支是通行的说法,但是各种资料在细微处却存在着不同之处。太田亮在《姓氏家系大辞典》中提出长宗我部氏是苏我氏的部曲——宗我部氏的后裔,由于居住在土佐国的长冈郡内,所以称为长宗我部。这一说法也为海音寺潮五郎在其名作《武将列传》中《长宗我部元亲》中所吸收,海音寺将其与长宗我部氏的“秦氏说”糅合在一起,海音寺观点的大体内容是:上古的大族苏我氏与在文化上具有特殊才干的秦氏关系密切,秦氏也得赖苏我氏的庇护和支配而发展,后来秦河胜的子孙成为了苏我氏在土佐地方的首领,居住在长冈的一支就以长宗我部为苗字,而居住在香美郡的一支则以香宗我部为苗字。


          6楼2012-08-20 15:04
          回复
            要说到长宗我部氏的“秦氏说”就必须先简略说明一下秦氏,秦氏是所谓秦始皇的子孙弓月君远渡日本流传下的一支,是日本古代所谓“归化人”中最有力的氏族,其分布以畿内为中心,东至关东常陆、下野,西至北九州的筑紫一带,遍布各处,一族繁衍发展很是繁荣。《三代实录》中“元庆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条中记载,秦宿弥永原等男女十九人被赐予惟宗做为姓氏,永原等自称是秦始皇十二氏孙功满王和其子融通王的后代。《史料集览》中的《长宗我部谱》中提出长曾我部氏的始祖最早是在伊势桑名登陆日本,在桑名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迁移至土佐国本山乡。  一般日本史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秦始皇的十二世孙功满王和其子融通王在仲哀朝、应神朝之时归化,普洞王在仁德天皇之时受赐波多姓,至推古天皇之时秦河胜受领山城国葛野郡,其后河胜的后裔移居至信浓国更级郡小谷乡,当地的稻荷山治田神社就是这支秦氏祭祀之处,就这样一直以更级郡小谷乡为本处定居繁衍直至平安末年。其后秦能俊在承久之乱时举族迁往了土佐国长冈郡宗部乡。宗部乡位于物部川和国分川的下游的香长平野,自古就是土佐国的先进地带,古代的国府也设立在此。其西南面的江村乡,东南面的筱原乡、大曾乡也是天然的富庶之地,这样的自然条件对于宗我部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南海通记》中记载,能俊在迁移至宗部乡后即以曾我部为姓,治承四年(1180),源希义在土佐举兵呼应源赖朝,宗我部氏跟从着香美郡的豪族夜须行宗响应希义。——希义是赖朝之弟,在平治之乱之后被流放至土佐国介良庄。最后希义受到平家的攻击而败死。虽然诸说纷纭,而且多有抵牾,但是可以肯定是长宗我部氏是在镰仓时代之际由信浓迁移至土佐而成为当地的地头豪族的。


            7楼2012-08-20 15:05
            回复
              土佐国的宗我部氏共有两支:一支就是本文的主角长宗我部氏,另一支则是香宗我部氏。两支虽然都以宗我部为苗字但是,两支源出却是截然不同。香宗我部氏的氏源是清和源氏义光流一条氏流,义光的三代孙、甲斐武田氏的始祖武田信义之子次郎忠赖以一条为苗字,忠赖之子秋通则又改苗字为中原。其后因为勋功受任香美郡宗我部乡和深渊乡的地头,于建久四年(1193)从甲斐迁移过来,遂以香美郡香宗城为主城,定居土佐。后改苗字为宗我部,又为了区分长冈郡的那支宗我部氏而改称香宗我部氏,而其家纹却一直沿用了象征着武田一族的割菱。上图:


              8楼2012-08-20 15:06
              回复


                9楼2012-08-20 15:07
                回复

                  另一个自称秦氏后裔的强力战国大名家就是岛津氏了。岛津氏岛津氏的祖先是自称秦始皇的后代秦氏子孙惟宗氏后代。惟宗基言之子惟宗广言的主君是藤原摄关家笔头近卫家日向国岛津庄(现宫崎县都城市)的庄官(下司)前往九州、儿子惟宗忠久在源赖朝时期出任该地地头时开始称为岛津氏,都城市被说是岛津家的发源地。 现今,就岛津氏的出身,一般的说法是:惟宗基言之子广言在近卫天皇的时代,辞去了播磨少掾一职出仕于近卫家,因为成为了近卫家领有的岛津庄的下司,从那被认为是岛津氏之始。即是说,广言之子忠久是岛津氏的第一代。到底惟宗(岛津)忠久是否惟宗广言的子儿子则无从考究。另外关于“摄津大阪住吉大社境内诞下忠久的丹后局是源赖朝侧室,忠久是赖朝私生子”在‘岛津国史’及‘岛津氏正统系图’等资料记亦有所记载,学会对于岛津氏是赖朝的私生子的说法是否定的。现在关于岛津氏忠久时期以前家谱没有明确的家谱。同样是九州守护一职的大友能直,他与岛津忠久的共通点是后来被称为九州一族的祖先,他们的出自均自不明,并传出是“母亲是赖朝的妻妾,受到赖朝的拥戴”。正确来说,忠久是源自惟宗氏,能直并非出自近藤氏。


                  10楼2012-08-20 15:07
                  回复
                    镰仓时间开始,当主以幕府御家人身份在镰仓居住,由守护职及地头职等一族人士负责开发领土。久经时期,元寇入侵日本,氏族的居地有向南迁的趋势。 1333年(元弘3年)岛津贞久参与由后醍醐天皇发动的镰仓幕府讨幕运动。镰仓幕府灭亡后后醍醐天皇开始实行建武新政,后醍醐亲政谋反的足利尊氏在摄津国战败而逃往九州,与少贰氏共同协助足利尊氏,在筑前国的多多良滨(今福冈县福冈市)与菊池氏率领后醍醐宫方军交战。 1342年,南朝的征西将军怀良亲王进入南九州,有一段时间成为了南朝派的人物。1340年贞久嫡男岛津宗久过身后,与守护国的岛津氏久(奥州家)及岛津师久(总州家)两家分裂。进入战国时代后,与领土内各地的国人及其他岛津一族展开了斗争,宗家因而逐渐衰落。庶流伊作忠良(伊作岛津家)势力渐渐增大,压倒了其他家,长男岛津贵久以宗家的养子成为岛津家家督。贵久之后将家督让给长男岛津义久,1578年耳川之战当中大败大友氏,加上1584年冲田畷之战重创龙造寺氏、岛津氏成为了“三州的太守”。此外,当时义久还拥有三个优秀弟弟(岛津义弘、岁久及家久),因而被称为战国最强的萨摩武士,他们尝试率领大军统一九州南部三州及九州。1587年秀吉发动九州战役,岛津氏向秀吉投降,最终保住了三州的领土。关原之战爆发期间岛津支持西军,与德川家陷入对敌关系,战后岛津氏外交游说下,成功保住了原有领土。江户时代早期入侵琉球,占领奄美诸岛,并支配琉球王朝。幕藩体制之下在宝历治水当中是被幕府的弱体化政策受压的一方。德川纲吉养女竹姫为岛津继丰的后妻之后,与德川氏女儿进行婚姻,因而加深了与幕府的关系。幸运的是,他们的当主相当长命,并没出现子嗣继承问题需要幕府介入,因此与幕府的关系比较稳定。


                    11楼2012-08-20 15:07
                    回复

                      关原战后,岛津家依然保持了西南部强藩的地位。之后于1609年开拓琉球。在积极经营萨摩藩同时,也与近代列强有过摩擦。 1862年鹿儿岛湾内爆发了“萨英战争”。英国以1年前发生的“生麦事件”为借口出动7艘军舰炮击萨摩藩的首府鹿儿岛,萨摩藩则以10座台场与英军对峙,战斗持续了三个半小时,萨摩藩的台场全部被摧毁,鹿儿岛的市街也被摧毁大半,英军遭受了一定的损失,退出了鹿儿岛湾.此战暴露出日本无论在火炮性能、炮兵的能力、管制技术上都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舰队的对手.同时,一些背负日本未来历史使命的人也在这次战斗中登场。在岛津家支持下,萨摩藩诞生了一批近代思想家、**家。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明治维新中,成为倒幕的中心势力,同德川幕府作战。德川家开设的幕府最终为岛津家所属的倒幕势力所灭.。踏入幕末,对抗西方帝国主义情绪高涨,28代岛津齐彬时期组成了以西式制铁、造船、纺织为中心的近代产业(集成馆事业),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另外幕府进入了崩坏期,萨摩藩内出现不少尊皇倒幕的人物,他们与长洲藩共同为主要倒幕力量。明治时代岛津忠义本家与父亲岛津久光在明治维新过后各自分成玉里家共两家,被授予公爵。其他有实力的分家包括了昭和天皇第五皇女子清宫贵子内亲王所降嫁的日向佐土原岛津家(幕末时是领有2万7千石伯爵)。其余的被任命为男爵。明仁天皇的祖母是岛津忠义七女岛津伣子,因此现时的岛津氏一门与皇室有血缘关系。


                      12楼2012-08-20 15:08
                      回复
                        岛津氏的系统以下多个。现时的岛津宗家是伊作家出身的。庶流(江户时代以前):
                        越前家 伊作家 奥州家 萨州家 总州家 相州家 丰州家庶流(江户时期以后):
                        加治木家 垂水家 重富家 玉里家 今和泉家 宫之城家 永吉家 日置家 佐土原家(佐土原藩主)庶家:
                        伊集院氏 桦山氏 川上氏 北乡氏 新纳氏 町田氏 山田氏 和泉氏 义冈氏 桂氏 喜入氏 佐多氏 入来院氏


                        13楼2012-08-20 15:08
                        回复
                          东汉氏的始祖——阿知使主阿知使主,原名刘阿知。三世纪至四世纪人,汉灵帝四世孙,应神天皇二十九年(太康十年)带儿子刘都贺与二千名族人由百济东渡日本。居住在大和国高市郡一带,被赐姓东汉直,他死后儿子袭职都加使主。他也成为大和王权中东汉氏始祖。他也与儿子都加使主与身狭村主青到江南请织匠到日本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因此被称为都贺王),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们主要担任手工业与保安工作(他曾经救出履中天皇)。日本的高桥、原田氏、大藏氏、秋月、江上氏、坂上氏、志贺、樱井、木津等姓这些多是阿知王后裔。东汉驹与遣隋使中的福因、坂上苅田麻吕、坂上田村麻吕也是他后人。在天武天皇时代东汉氏被授忌寸。


                          15楼2012-08-20 15:09
                          回复


                            16楼2012-08-20 15:09
                            回复
                              服部家与服部半藏服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纪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后裔,而秦氏则是自中国吴国渡海过来的移民。秦氏不但传授纺织技术给日本人,更在日本各地展开「新乐」公演,令日本人大开眼界。所谓「新乐」,是3世纪末到4世纪初,在中国非常发达的一种大众艺能,内容包含歌舞、杂技、力技、魔术、偶人剧、口技,以及训练犬、猴子、鸟等小动物表演节目的大众娱乐。据说是融合西藏艺能与中国艺能的新型技艺。秦氏集团当时主要在中国南部都市与寺庙巡回演出,日后组织逐渐膨胀,分散到中国各地。其中之二、三个乐团,为了寻求新天地,渡海到日本来。日本和服的传统称呼是「吴服」,语源正是取自秦氏出身的吴国。 服部氏是秦氏集团分组之一。至于何时移居伊贺,年代不大清楚。服部氏一族如何将「新乐」技能钻研演绎成兵法忍术,也没有详细史料可追本究源。总之,服部一族于16世纪上旬离开老家,归依三河大名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世代成为松平家家臣。作为德川的家臣、服部半藏率领伊贺忍者建立了不少战功。所以人们都畏惧地称他为“鬼半藏”。而从此德川家的忍者部队的首领也以继承‘半藏’这个称号为荣耀。不过正成的两个儿子却都是悲剧型人物:长子服部正就因为自私自利和愚蠢而激起部下忍者集体叛乱(这是极为罕见的),后被德川家康贬为平民。后来为了重振家道,正就参加了1615年德川家康进攻丰臣秀赖的“大阪夏季战役”,在战斗中阵亡。次子服部正重也因为妻子娘家涉嫌叛乱而遭到株连,遭到流放的处罚,最后穷困潦倒的客死异乡。服部半藏是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时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来代代相传的名号。此外、历代的族长都以石见守(いわみのかみ,IwaminoKami)世代相传,因此又称为服部石见守。服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纪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后裔,而秦氏则是自中国吴国渡海过来的移民。服部氏于第2代的服部半藏正成时仕奉於德川家康以旗本的职位领有8000石俸禄。家康将召募自伊贺地方的武士编成伊贺同心军团后交予服部指挥。一般若没有特别说明,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十六将之一,又号称「鬼半藏」。


                              17楼2012-08-20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