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其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是战国秦汉之书,或以为是北魏道士寇谦之所传,宋人黄庭坚、朱熹则称此经出于唐代李筌之手。据考证,其书应出于唐代之前。
《阴符经》的版本在唐代已有两种,一本300余字,分作三章;一本400余字,不分篇章,宋元以后的传本大体依违于二者之间。《阴符经》的注家也极多。《通志·艺文略》已著录有39家,《道藏》中收入的注本有20余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人张果《黄帝阴符经》,唐人假托伊尹、姜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7家《黄帝阴符经注》,宋人朱熹《阴符经考异》、元代道士王道渊《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等。
上述各家注解,对《阴符经》要旨的解说颇为不同。或以为《阴符经》上兵家权谋之书,或以道家阴阳哲学解之,宋元理学家以儒学性理之说解经,道士则多用内丹功法解释经文。各家解说皆随意发挥,末必合乎经旨。原经本意,大抵言天地阴阳支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关系。圣人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自身行为举动皆合乎天道,不违自然,则治国养生皆能得宜,可以长久矣。故此经之要旨大致与秦汉黄老家思想相同,其天人相生相的思想颇为深刻。传世《阴符经》三章思想要旨如下: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以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欲学道修持,须用心观执天道,奉天而行,使心之所图合于天道。圣人能体天得机,应时达变,“天人合发,万变定机”,故能长生久视。
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依据阴阳五行动静变化之理,说明天地,万物与人之辩政关系。认为天地造万物、万物造人,人亦造万物。三者更相为造,乃自然之理。人得其宜则吉,乘其理则凶。圣人善察天机,适时而食,相机而动,固躬养命得宜,故能与万物相安。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阐明学道修炼者须收心戒目,无邪妄动。凡饮食衣服,摄养身命,餐霞服气,辟谷休粮,务合天道,方可年寿长永。若养之太过,役心损虑,则致短寿。
总之,《阴符经》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天人合一,人之行为必须体天合道,不违自然之道。其言简而意赅,故为历代儒士道流所重视,流传极广。道教学者常以此经与老庄之书并列奉为基本经典。
《阴符经》的版本在唐代已有两种,一本300余字,分作三章;一本400余字,不分篇章,宋元以后的传本大体依违于二者之间。《阴符经》的注家也极多。《通志·艺文略》已著录有39家,《道藏》中收入的注本有20余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人张果《黄帝阴符经》,唐人假托伊尹、姜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7家《黄帝阴符经注》,宋人朱熹《阴符经考异》、元代道士王道渊《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等。
上述各家注解,对《阴符经》要旨的解说颇为不同。或以为《阴符经》上兵家权谋之书,或以道家阴阳哲学解之,宋元理学家以儒学性理之说解经,道士则多用内丹功法解释经文。各家解说皆随意发挥,末必合乎经旨。原经本意,大抵言天地阴阳支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关系。圣人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自身行为举动皆合乎天道,不违自然,则治国养生皆能得宜,可以长久矣。故此经之要旨大致与秦汉黄老家思想相同,其天人相生相的思想颇为深刻。传世《阴符经》三章思想要旨如下: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以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欲学道修持,须用心观执天道,奉天而行,使心之所图合于天道。圣人能体天得机,应时达变,“天人合发,万变定机”,故能长生久视。
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依据阴阳五行动静变化之理,说明天地,万物与人之辩政关系。认为天地造万物、万物造人,人亦造万物。三者更相为造,乃自然之理。人得其宜则吉,乘其理则凶。圣人善察天机,适时而食,相机而动,固躬养命得宜,故能与万物相安。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阐明学道修炼者须收心戒目,无邪妄动。凡饮食衣服,摄养身命,餐霞服气,辟谷休粮,务合天道,方可年寿长永。若养之太过,役心损虑,则致短寿。
总之,《阴符经》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天人合一,人之行为必须体天合道,不违自然之道。其言简而意赅,故为历代儒士道流所重视,流传极广。道教学者常以此经与老庄之书并列奉为基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