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濇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
风相: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是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那么通过调息的训练完成炼己内容,要达到什么状态呢?
第一就是如上所述的息相。第二就是虚极静笃状态,感觉神识中只有一觉若存,绵绵密密,无惊无喜,淡淡然然。第三,就是观鼻端的训练,到眼前似有虚白之光,活泼泼的动,似有似无。这实质就是性光(神光)开始显现。只有这样,才可凝神入气穴。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内视上丹田去“看”出神光。只要微微照鼻端或祖窍,只管调息入虚无,神光会自现。出现以后,就要赏看性光。去留意这个光,光就会消失了。只不忘虚定即可。到了这个状态,自然我们可以开始筑基,凝神入气穴了。
关于第三段内容,从上面的讲解,大家基本上都能明白了。这里简要说一下。
就是说《苏子瞻养生颂》里说,饿了就吃,但不要吃饱,一般在七分饱左右。然后到室外自然散步散心。使腹中空了以后(不是感觉腹中饥饿,而是不胀不沉,这样气才能顺,腹部才能放松下来。)入室练功,姿势不限(坐卧均可)。只在摄身静修,身如木偶如如不动。“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是说坚持摄身,就象遵守商秧的法律、孙武的(军队)号令一样。其实就是下定大决定,坚持练功,任何事情不能变更之意。然后就是象佛家,象老子那个观鼻端之法。“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风相: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是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那么通过调息的训练完成炼己内容,要达到什么状态呢?
第一就是如上所述的息相。第二就是虚极静笃状态,感觉神识中只有一觉若存,绵绵密密,无惊无喜,淡淡然然。第三,就是观鼻端的训练,到眼前似有虚白之光,活泼泼的动,似有似无。这实质就是性光(神光)开始显现。只有这样,才可凝神入气穴。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内视上丹田去“看”出神光。只要微微照鼻端或祖窍,只管调息入虚无,神光会自现。出现以后,就要赏看性光。去留意这个光,光就会消失了。只不忘虚定即可。到了这个状态,自然我们可以开始筑基,凝神入气穴了。
关于第三段内容,从上面的讲解,大家基本上都能明白了。这里简要说一下。
就是说《苏子瞻养生颂》里说,饿了就吃,但不要吃饱,一般在七分饱左右。然后到室外自然散步散心。使腹中空了以后(不是感觉腹中饥饿,而是不胀不沉,这样气才能顺,腹部才能放松下来。)入室练功,姿势不限(坐卧均可)。只在摄身静修,身如木偶如如不动。“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是说坚持摄身,就象遵守商秧的法律、孙武的(军队)号令一样。其实就是下定大决定,坚持练功,任何事情不能变更之意。然后就是象佛家,象老子那个观鼻端之法。“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