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传媒的改革发展探索
——昌乐传媒集团的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单元。县级媒体作为基层政策传递、舆论建设、信息流通的主要承担者,作为上连党委、政府,下连百姓群众的平台,其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县级媒体在体制改革后,面临着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缺乏、上级媒体挤压和县域其他广告媒体蚕食等诸多障碍,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成为最大困惑。
昌乐传媒集团在一个人口少、基础差、底子薄的弱县,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把传媒事业做大做强,各项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吸引了中国传媒大学等专家教授前来调研,江苏、黑龙江等全国各地媒体同行前来参观考察,为县级媒体的发展趟出了路子,提供了借鉴。
思路决定出路
昌乐传媒集团成立于2009年4月,是整合原昌乐县广播电视局所属的电台、电视台和天润网络有限公司等资源,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县级传媒集团公司。
改制后的昌乐传媒集团,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抓住机遇、赢取挑战,把传媒事业做大做强,集团确定了“1234”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举措。
“1”,就是一个目标,即打造区域一流媒体,让昌乐传媒走出地域、走向全国。“2”,就是两大重心,即突出讲政治、重点抓经济,坚持弘扬主旋律和事业发展不动摇。“3”,就是三大战略举措,即机制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运营,确保事业做大做强。“4”,就是实施四大工程,即民心工程、创业工程、走转改工程、人本工程,对内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对外扩大媒体的亲和力、影响力、美誉度。
按照“1234”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举措,集团上下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快速开创了传媒事业新局面:由单一的电视媒体,发展成声、屏、报、刊、网“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宣传格局,全方位提升了舆论影响力;由依赖政策、“等米下锅”的一般单位,发展成为依靠市场、自主经营的集团企业,抢占了传媒市场制高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昌乐传媒集团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潍坊市文明和谐单位”、“潍坊市优秀文化企业”、“第一届风筝都文化奖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被昌乐县委、县政府授予重大贡献奖。在2009年山东省县市区广播电视作品的评选中,昌乐传媒集团有四件作品获一等奖。作品《“候鸟”瓜农巧赚钱 国外种瓜国内卖》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二届中国农业电视节目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一等奖。科普作品《王大姐养鹅》获广电总局2010年度科技创新奖二等奖。反映昌乐全民创业人物任洪英的电视纪录片,获全国广播影视作品奖三等奖。
机制决定活力
机制创新是企业高速高效运转的关键。昌乐传媒集团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创新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彻底解决了原事业单位“上去了下不来,有本事没编制进不来”的问题。打破论资排辈,按照“个人意愿,统一竞选,民主评议,集团裁决”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并提出“四看四不看”的用人标准,即看本领不看年龄,看能力不看学历,看水平不看身份,看业绩不看过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按照新的用人机制,集团实行末位淘汰制,到目前为止,已有1名中层干部被免职,2名中层干部被降职,3名员工待岗培训,2名员工被辞退。
公平合理的内部管理分配机制,彻底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业绩凭考核、考核定奖惩”的内部管理分配机制,让那些习惯了舒适、悠闲工作环境的“老事业”职工,也迅速转变思想,主动进入角色,焕发了“第二春”。
唯才是举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力倡导“追求财富、创造价值、倡导竞争、激励奋斗”的创业文化,努力营造“像军队一样纪律严明、像学校一样好学上进、像家庭一样和谐温馨”的内部环境,实施推树名记者、名主播、名编辑“三名”工程和首席记者制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公开、公平考试选拔,引进了新闻学、电视动漫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等专业的12名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