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看荀贞的志向了,从荀贞抄袭曹操的《短歌行》来看,应当是有起码是当曹操的野心的。那我就不支持迎皇帝了,因为这虽然在前期占有极其有利的政治地位和出师名义,但是在后期这是沉重的政治包袱和难以解除的隐患。
曹操迎献帝后一路凯歌平定中国北方毫无问题,但是赤壁一败,曹操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因为迎献帝所带来阵营内部成分复杂,敌我难明的情况的造成的。迎献帝带来了一些与曹操不是一条心的东汉旧臣,这些人在曹操军事胜利时还算安分,一旦出现军事失利,这些人就会跳出来闹事;曹操内部也有一些如毛玠、崔琰、荀彧等重臣忠于汉室,导致曹操为了野心不得不杀了一些重臣,造成了极其败坏的影响;至于那些以汉室名义吸引的人才更难以分清到底是冲着曹操还是冲着汉室而来的,以至于后方不稳。
赤壁一战后,曹操对关中,对孙权,对汉中三次战争持续时间很短,曹操不得不在战争未竟全功之时便要回到后方维护稳定,致使马超难逃,汉中失守,伐孙无功,彻底失去一统天下的可能。拥有皇帝的一方肯定是率先称帝(不要提袁术哪个二货),将自己陷于道德的不利地位,例如曹魏在历史上的骂名不止,其实曹孙刘三人都想当皇帝,但曹家手握汉帝,曹家不称帝,孙刘也不好自己称,虽然掌握主动,但必背骂名。
这些都是后来司马代曹一些小原因。
荀贞眼下的队伍中武将不说,只闻督邮之命。文士中荀攸、陈群、钟繇历史上均支持曹操建国(称公可建国),荀彧历史上可就是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神秘的死在寿春的,而荀彧王佐之才,必是荀贞之股肱,迎了献帝荀彧必是忠于汉室,这就麻烦了。应当让别人去干这个烂事,到时候只要有实力,一句“xx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就打发了,一旦汉帝禅让他人,荀贞自己称帝就没问题了,汉室已亡嘛。况且荀家为世家大族,士人楷模,不会遇到曹操初期因为出身差而人才不来的问题(几大谋士均是后来过来的,但在迎献帝之前,这里讲的是普通的人才),无需以汉室名义求贤,导致内部复杂难明。
只是一家之言,各位看看就好。。
曹操迎献帝后一路凯歌平定中国北方毫无问题,但是赤壁一败,曹操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因为迎献帝所带来阵营内部成分复杂,敌我难明的情况的造成的。迎献帝带来了一些与曹操不是一条心的东汉旧臣,这些人在曹操军事胜利时还算安分,一旦出现军事失利,这些人就会跳出来闹事;曹操内部也有一些如毛玠、崔琰、荀彧等重臣忠于汉室,导致曹操为了野心不得不杀了一些重臣,造成了极其败坏的影响;至于那些以汉室名义吸引的人才更难以分清到底是冲着曹操还是冲着汉室而来的,以至于后方不稳。
赤壁一战后,曹操对关中,对孙权,对汉中三次战争持续时间很短,曹操不得不在战争未竟全功之时便要回到后方维护稳定,致使马超难逃,汉中失守,伐孙无功,彻底失去一统天下的可能。拥有皇帝的一方肯定是率先称帝(不要提袁术哪个二货),将自己陷于道德的不利地位,例如曹魏在历史上的骂名不止,其实曹孙刘三人都想当皇帝,但曹家手握汉帝,曹家不称帝,孙刘也不好自己称,虽然掌握主动,但必背骂名。
这些都是后来司马代曹一些小原因。
荀贞眼下的队伍中武将不说,只闻督邮之命。文士中荀攸、陈群、钟繇历史上均支持曹操建国(称公可建国),荀彧历史上可就是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神秘的死在寿春的,而荀彧王佐之才,必是荀贞之股肱,迎了献帝荀彧必是忠于汉室,这就麻烦了。应当让别人去干这个烂事,到时候只要有实力,一句“xx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就打发了,一旦汉帝禅让他人,荀贞自己称帝就没问题了,汉室已亡嘛。况且荀家为世家大族,士人楷模,不会遇到曹操初期因为出身差而人才不来的问题(几大谋士均是后来过来的,但在迎献帝之前,这里讲的是普通的人才),无需以汉室名义求贤,导致内部复杂难明。
只是一家之言,各位看看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