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站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题记 生活中的小事儿,我们会因为司空见惯而忽略,但仔细想来,这些细枝末节是反应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镜子。正如古人所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许站在一个审视的角度,我们会生发出新的思考。每日坐地铁上下学,看着地铁上的众生百态,倒颇有些意思。一阵疾风呼啸而来,地铁到了,再一阵疾风呼啸,周围一同等车的人早就涌进了车厢,可怜的我,只能默默排在后面,座位是抢不到了。仔细想想,春运抢票和地铁抢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就是某个作家所说的“中国急”。国人在很多事情上都喜欢抢,从小事儿说来抢座、抢票,从大事儿上说有日本地震后抢盐。这不是一种竞争意识,而是盲目从众。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习惯,自己观念中的好东西,只有别人说好才是好;自己不曾认为是好的,别人说好,也试图接受。由此分析开来,有座、有票、有盐是别人观念里的好东西,所以才要不惜一切代价得到。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有一天,“别人”告诉你,在地铁上站着好,会不会座位上一个人都没有了呢? 地铁开动了,戴上耳机,听听音乐,也算是一种享受。人们向来说,中国人含蓄,可是在地铁上却没看出。旁边的中年男子在和他的妻子讨论着家里的事情。我是戴着耳机的,理应说来,除了歌曲什么都听不到的。是的,这就是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奔放的热情”,我被“感染”了!记得一位外国学者曾经做过这样的陈述,如果你坐飞机,在上空听到嘈杂的闲聊声,那儿就是中国。这句话很讽刺,但的确是事实。中国的公共场所总是一副很热闹的景象,每个人都在高谈阔论,每个人都在用力的大喊自己的想法,声音被更高的声音改过,于是更用力的大喊,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之前被压抑的太久,终于到了一个能自由抒发己见的时代,于是忽略秩序忽略规则,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权利和自由是同一个矛盾的两面,有权利就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我们有自由的话语权但是却没有履行倾听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脱节,也许这就是嘈杂背后隐藏的问题。 地铁,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说的更深一些,一个国家发达与否,制度是否健全,不是看这个国家的生产总值,也不是看在国际大事上做的多么尽善尽美,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放可见一二。 地铁到站了,人们如百米冲刺般冲向站口,开始了又一轮的“争夺”。作者:Sheldon_Co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