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话吧 关注:29贴子:326
  • 2回复贴,共1

[转]耆旧人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广东民军将领翟西明
1911年11月中旬,继广东宣布独立后数日,清朝钦廉道尹郭人漳亦宣布独立,成立“钦廉军政分府”,廉州geming党人以罗侃庭、苏慎初等人为首,联络绿林头目,策反清军帮带,于同月17日举事反正,不费许多代价便夺取了廉州府和合浦县的政权,是因为廉州知府许莹章、合浦县令某(待考)以及北海镇总兵陆建章等地方文武大员早已相继挂印而逃之故。**党宣布成立“廉州军政分府”,致电广东省都督胡汉民告捷,请求援应。
11月底,胡汉民派安抚使黄济川率领两个标统的“协字”民军,由海路进驻北海,分派第一标统统带刘侠民驻防北海;第二标统统带翟西明驻防廉州。
先是,廉州军政分府因“反正”的清军头目与绿林武装勾结反叛,在廉州、北海相继大肆焚掠,geming党人无力驭控政局,纷纷出走省城请援,新政权名存实亡。协字民军及时进驻,迅速平乱,处决首恶,geming秩序暂告恢复。
为巩固geming政权与长治久安之计,翟西明即分派营兵驻扎要害地区;收编24营清军,组建水师船队巡逻江海,发动地方民团自卫协防,种种措施使乱萌有效地遏止。
1912年春,省城粮饷不继,原本成分复杂、素质极差的民军兵士发生哗变。当其时,正是安抚使黄济川为请饷事赴广州未回,粮饷亦未及时下拨,驻北海的第一标统粮饷亦同时告罄,在此严竣关头,翟西明不顾越权之嫌,独肩重负,兼筹并济。幸得绅商拥护,有用私产抵押为民军筹饷的。兵士得饷,哗变虽止,但兵力单薄,预感到面临土匪随时窃发;兵士中并不稳定的种种挑战,翟西明为安民而剿匪,为剿匪而抚军,殚精竭力,毫无“五日京兆”之想。



1楼2012-08-24 11:49回复
    5月中旬,广州派来接防民军的新组建的陆军在北海登陆,翟西明的任务结束,离开廉州回省,成行之日,私囊中仅有银元两块。廉州、北海绅商士民“祖饯于道,张灯结彩欢送,馈赠一无所受”,人民挥泪挽留如送慈亲,可见他深得人民的真诚拥戴。
    翟西明脱离军职后,个人薪饷统被扣发,闲居广州,一无所有,生活困苦,“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徒抱孟尝报国之心而已。
    1913年春,廉州人为翟西明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甚抱不平,联名shang书广东都督陈炯明请命说:“(翟西明)为德廉 (州)人,有功民国,不当以民军中人而弃之;况其并应给饷项而靳之乎!该标统久寓省恒,困乏不堪,廉人受其惠,不忍视……。”
    颇有东汉杨乔数荐孟尝的遗风。这封请命书落到以编遣民军整顿社会秩序为名,行排斥异已篡夺**成果之实的陈炯明手里,无疑与虎谋皮,结果毫无下文。
    像翟西明这样一位品节高尚的民军将领,与周身绿林气的陈炯明统属循军中大小头目相比,有截然相反的待遇,令人扼腕不置!
    (原载《广西政协报)1995年5月8日)


    2楼2012-08-24 11:5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郭赓祥先生的诗书画
      郭赓祥(1874—1947),字纪云,号清溪居士,合浦县乾体察龙乡人,是光绪末叶主考学使徐花农取拔的贡士。一九四七年秋病逝于廉州玑屯坊清溪巷家中,终年七十三岁。先生工诗精书法,擅墨兰,是合浦县鲜有身兼“三绝”的艺术家。平生门墙桃李,传薪有人,故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颇有贡献。笔者以通家夙缘,早年曾蒙先生训诲,对他诗书画艺术的美学观点和造诣,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特予介绍,供修志取材的参考。
      先生善诗,思路敏捷,不假思索,信手即得佳章,生平写了大量的酬酢诗文和楹联。这是他著作的主要部分,但也不乏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在虎门被日寇攻陷时,先生曾作《吊虎门二首》:
      其 一
      虎门屹立古称雄,巨浸茫茫一望中。
      形胜津沽同险要,波涛天宇接空朦。
      山河带砺苞桑固,炮垒嵯峨建筑工。
      问孰运筹操胜券,督师岭海忆林公。
      其 二
      干戈廊庙等儿嬉,仓卒无端竞丧师!
      疆土沧亡深浩叹,春秋责备有微词。
      千家野哭风凄处,一片江空月堕时。
      深望功成从失败,亟应收恰在残棋。
      先生诗文随手散失,存稿甚稀。一九四七年前后,笔者在待候他的一段时间里,曾替他收集并汇编了《清溪居士诗存》一卷,收诗百二十一首,文十六篇,可惜此稿本已在“史无前例”中荡为灰烬!现凭记忆和陆续收集,仅得遗诗十五首,词二阕,汇为《清溪居士劫余集》。
      先生晚年穷窘潦倒,靠卖文卖画维持家计,某些军政要员对他或出于尊重,或出于衿怜,或出于拢络,有时也送些生活费给他。“大半生涯在砚田,疏庸故态尚依然。好书曾已裒千卷,拙计都难剩一钱”(《癸未岁暮书怀》)。“鹤俸记曾分润我,殷勤爱士仰高风”(《赠苏萍生县长》)。是他晚景的写照,但因此却曾招致社会上的某些物议。正因为这种环境的造就,得以流传大量手泽于地方,使他不失为多产的诗人和画兰名家,在当时颇负盛名。
      他的诗宗苏轼和王渔洋,兼有雄健与神韵风格。使事用韵,工切自然,信手拈来,都如古人咏今事,这是他的诗词最鲜明的个性特点。他说,东坡诗意境空阔,能险韵平用,学力与才力兼胜,古今无二。故《诗韵》用东坡诗作例句为多。王阮亭只有才力,故仅得神韵之长。如无东坡之瞻博则腹笥空乏,等于“穷汉人市”,广欲置办而无从措手;无王阮亭之神韵,则如珍馐百陈而无时蔬鲜果,使人厌腻。但王诗却失于柔媚,必须苏诗之雄健以补救之。庶几刚柔相济,神意俱足,可见他主张的是以博学为基础,以技巧为骨架,而且广集众长,相须为用,始可为诗。也就是强调学力与才力的结合和师法舍短。
      从他的遗稿中,是不难看出他所遵循的这条轨迹的。
      先生书法,一如其诗,兼神完骨秀之长。据他自己说是“东坡与山谷的结合体”。东坡书肥泽气足,山谷书瘦朗骨清。他说,专东坡则过柔,偏山谷则太刚,柔则不秀,刚则无神,故须兼二家之长而舍彼此之短。古人所云“师法舍短”是也。这种治艺主张,使他的书法象诗文一样能独具自家的面目。先生长于蝇头而拙于擘窠。他的小楷,灵秀泽润,似亦兼有《灵飞经》余韵。笔者得力于此为多。他对于书法还有个独特的见解,强调老年人写“嫩字”,反对青年人写“老字”。认为“老人字嫩则寿长,青年字老则命促”。举出桐城派文学大家刘海峰先生晚年写“孩儿体”,故臻高寿。笔者父亲青年时即以擘窠大字在廉、北颇负盛名。先生告诫说:“尊翁只活三十岁,是因为他写的字太老了,青年元气早泄而形之笔墨,安得永年!你写字万不能故追‘老到’啊”!至今言犹在耳。这种见解,似乎有点唯心和迷信。但却不能排除凭他多年的阅历总结所得,某些尚未能被揭示的玄秘的自然规律。
      先生的墨兰学金冬心和郑板桥,亦能画梅,但不多见。他画兰着墨不多,几笔疏叶,数花待放,有婀娜临风,幽香传递的感觉,配以长款,就是一件集三绝大成的完整艺术品,格调高雅不俗,故登门求画的人日相踵接,先生几乎有求必应,故遗迹留传颇多。
      综而言之,先生治学持独立见解,主张‘师法舍短’吸取众长来创造自己的风格,故无论诗、书、画均具鲜明的个性特点,他是这样地身体力行和教导学生的。笔者作为他的门人,渥承化雨般的教泽,数十年孜孜以求,得益匪浅,当然,他与一切艺术家一样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例如他的诗文因偏于应酬之作,用词立意问有雷同和锤炼欠精之处。书法则秀润有余略嫌气势不足,特别是擘窠大字是其所短。画兰用墨少变化,且不擅巨幅鸿制等等。总的来说,先生诗书画的造诣,终究是瑕不掩瑜,在合浦现代的艺苑中,仍不失是三株并秀的奇葩。
      (原截《合浦县志通讯))1986年2期)


      3楼2012-08-24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