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真理超出科学范围
作者:〔斯里兰…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被科学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而取得的令人诧异的成果主宰着,而且,人人都为这些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人类早已踏上了月球,散步观光于在史书记载中被我们的祖先敬重的天堂,宇航员已能在飞行于大气层中的宇宙飞船上平安地生活好几个月。人类又开始探索更遥远的恒星和行星了。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巨大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不充满了科学,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受到科学革命的洗礼。人类几乎成为科学的再造者及奴隶,不久我们将对它俯首就命、顶礼膜拜了。这就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科学的病态,所以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在科学中寻找证据来证实说明自我宗教的合理性、正确性,为其辩护,使之冠以“现代”、“摩登”、“真理”、“受欢迎”之类的美称。
有些佛教僧人及居士,出于好心,想方设法、费尽心机进行各种草率、冲动的努力,曲解佛陀教义,求全于现代科学,以此来标证佛教本是一个科学的宗教。毋庸讳言,佛教哲学与现代科学有其平行性、相似性的部分,这些在理智上都是十分诱人奋进、妙趣横生、激动人心,甚至使人目瞪口呆的。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旁枝末节,根本没有涉及到佛教的本质、核心、中枢及本位。
下面,就让我们简单而认真地思索二者之间的一些相似点。
无著,公元四世纪时著名的佛教哲理学家,当他谈到原子时说,无物质本体——无性,无本体之形状——无相,原于是由如实智——佛性通过无限的意识分析过程构造而成,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概念说几乎没有超脱这一早在1600年前由梵文写在佛教经典中所给予的定义。
有一次,我应一位科学家朋友的邀请,参观了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核研究中心——Saclay,我向在那儿工作的物理学家们简单的介绍了关于原子的“佛教定义”,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何评论。他们说即使在今天,他们都没有超出这一定义的范围,并一致认为:原子并没有任何物理形象,看不到也摸不着,它是由意识的思维而架构的,是一种纯概念形式。
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公元四世纪的一位僧人,对原子的解释竟然如此紧密一致于现代物理学。他并不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无兴趣于物理学研究,他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宗教徒,一个哲学家,他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他又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不是依靠外界科学人工仪器,他的“仪器”就是由禅定发展、净化而来的智慧,并由此而证悟了真理。
根据佛教的哲学理论,正如无著尊者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阐述归纳的一样:时间仅仅是个符号、标记而已,由于因与果无间无断、念念生灭的假名而设;空间是一切持续无间的因果和瞬息万变的活动发生的所在地。这就是说,在一切因果相续、往复循环的“业”活动中,时间与空间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没有单独的时间存在,这与现代物理学理论模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家们来说还无法理解、掌握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早在1600年以前却已有了这样的先知先觉。爱因斯坦声明,时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时间与空间有内在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在“相对论”思想中,不能避开时间而谈空间,反之亦然。这就是说时间的自我存在是没有的,时间与空间是等价的。
佛教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更进一步地阐述在超出时空以外有一绝对的境地,那就是最终的绝对真理,叫做“涅盘”,此境地不因时空、因果而变化,超越思维语言及科学的疆界,“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是一块物理学还没有涉足的领地。
十九世纪初期,当科学家们还不能领会“相对论”时,他们把世界看成一个“机器”。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特别是在原子及亚原子的领域里,宇宙机械学说不得不被抛弃。最新出现的观点,不再把世界看成一个由迥然分割、互不相干的“零件”组成的机器,从本质上看,宇宙是一个相互关联、综合构造、包罗万象的有机统一体。
作者:〔斯里兰…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被科学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而取得的令人诧异的成果主宰着,而且,人人都为这些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人类早已踏上了月球,散步观光于在史书记载中被我们的祖先敬重的天堂,宇航员已能在飞行于大气层中的宇宙飞船上平安地生活好几个月。人类又开始探索更遥远的恒星和行星了。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巨大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不充满了科学,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受到科学革命的洗礼。人类几乎成为科学的再造者及奴隶,不久我们将对它俯首就命、顶礼膜拜了。这就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科学的病态,所以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在科学中寻找证据来证实说明自我宗教的合理性、正确性,为其辩护,使之冠以“现代”、“摩登”、“真理”、“受欢迎”之类的美称。
有些佛教僧人及居士,出于好心,想方设法、费尽心机进行各种草率、冲动的努力,曲解佛陀教义,求全于现代科学,以此来标证佛教本是一个科学的宗教。毋庸讳言,佛教哲学与现代科学有其平行性、相似性的部分,这些在理智上都是十分诱人奋进、妙趣横生、激动人心,甚至使人目瞪口呆的。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旁枝末节,根本没有涉及到佛教的本质、核心、中枢及本位。
下面,就让我们简单而认真地思索二者之间的一些相似点。
无著,公元四世纪时著名的佛教哲理学家,当他谈到原子时说,无物质本体——无性,无本体之形状——无相,原于是由如实智——佛性通过无限的意识分析过程构造而成,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概念说几乎没有超脱这一早在1600年前由梵文写在佛教经典中所给予的定义。
有一次,我应一位科学家朋友的邀请,参观了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核研究中心——Saclay,我向在那儿工作的物理学家们简单的介绍了关于原子的“佛教定义”,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何评论。他们说即使在今天,他们都没有超出这一定义的范围,并一致认为:原子并没有任何物理形象,看不到也摸不着,它是由意识的思维而架构的,是一种纯概念形式。
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公元四世纪的一位僧人,对原子的解释竟然如此紧密一致于现代物理学。他并不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无兴趣于物理学研究,他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宗教徒,一个哲学家,他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他又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不是依靠外界科学人工仪器,他的“仪器”就是由禅定发展、净化而来的智慧,并由此而证悟了真理。
根据佛教的哲学理论,正如无著尊者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阐述归纳的一样:时间仅仅是个符号、标记而已,由于因与果无间无断、念念生灭的假名而设;空间是一切持续无间的因果和瞬息万变的活动发生的所在地。这就是说,在一切因果相续、往复循环的“业”活动中,时间与空间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没有单独的时间存在,这与现代物理学理论模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家们来说还无法理解、掌握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早在1600年以前却已有了这样的先知先觉。爱因斯坦声明,时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时间与空间有内在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在“相对论”思想中,不能避开时间而谈空间,反之亦然。这就是说时间的自我存在是没有的,时间与空间是等价的。
佛教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更进一步地阐述在超出时空以外有一绝对的境地,那就是最终的绝对真理,叫做“涅盘”,此境地不因时空、因果而变化,超越思维语言及科学的疆界,“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是一块物理学还没有涉足的领地。
十九世纪初期,当科学家们还不能领会“相对论”时,他们把世界看成一个“机器”。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特别是在原子及亚原子的领域里,宇宙机械学说不得不被抛弃。最新出现的观点,不再把世界看成一个由迥然分割、互不相干的“零件”组成的机器,从本质上看,宇宙是一个相互关联、综合构造、包罗万象的有机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