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0日,在民族会场召开的大会上,陈航县长讲到河堤建设中部分景观属于“苗族风情”,目前尚不成熟,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由此我联想到了整个彭水,大约是在去年,正式提出打造“乌江苗都”的口号,并提出苗族文化、盐丹文化和黔中文化三管齐下,打造旅游牌的思想。无论是“乌江苗都”,还是三个文化,都应该是属于旅游文化名片建设,就此,我发表相关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目前旅游文化名片建设中的意见
(一)彭水属于多民族聚居地,仅突出苗族文化,难以完全挖掘彭水旅游文化资源。
彭水县虽然是在重庆市少数民族自治县中苗族人口所占比例最高的县,但根据2001年数据,苗族人口只占全县总人口数43%,高于汉族的41%和土家族的14%,但总数不过半,单独提出“苗族文化”的招牌,无疑就是浪费了汉族和土家族的文化资源。
(二)以苗族文化为旅游招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打出名气。
历史上对于苗族有“生苗”和“熟苗”的区分,主要是以湘黔边境的苗疆长城为界。彭水聚居苗族属于生苗还是熟苗,未见历史明确记载,但从历史上彭水从西汉建元初年(前140年)开始设置涪陵县可以看出,彭水长期是流官治理的内地县,而非土官治理的羁縻州,周围的黔江、酉阳有过改土归流的事,但都没有专门针对彭水改土归流的记载。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满清入关之后,为达到统治中国的目的,对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及江南原住民族进行了野蛮的“剃发易服”政策,而由于生苗“野蛮难驯”,只能重修苗疆长城,采取守势,但是根据《彭水县志》记载,彭水本地居住的苗族照样被强行剃发了,只不过和汉族男子被剃为“金钱鼠尾”不同,苗族男子的剃法是将脑袋一周的头发剃去,留一个类似“锅铲”的发型。
由此可推出彭水本地苗族应该是属于熟苗,也就是说本地的汉化历史相当长。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在2006年到彭水县工作之后,曾经想看一看苗族的文化,这几年包括到最偏远的乡村,都没有看到非商业化的苗族服饰和文化展示,语言文字更是没有,可见彭水苗族的汉化程度已经极深了。但是,在历史上的“生苗”聚居区,即现在中国苗族聚居最多的贵州黔东南州,苗族文化保持得还相对完好,我大学的班长来自凯里,是个苗族人,刚开始两年之内他说的话我基本听不懂,因为他日常所用并非汉语西南官话,而是本地土著语言;在大学春节聚会的时候,他随手就可以拿出自己的民族服装,给大家表演民族歌舞。反观彭水,27万苗族人,说的全部都是汉语西南官话,家里可能也很难拿出一件祖传的民族服装,至于歌舞,除非专门组织培训,一般都不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彭水如果要打苗族文化牌,在与贵州等生苗聚居地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因为外地游客如果是冲着“苗族文化”这块招牌来的话,并非真正的原生态文化是很难吸引住他们的。
(三)“盐丹文化”提法过于狭窄。
所谓盐丹文化,其实就是指的彭水自古产盐,时间长达几千年,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形态和文化遗存,主要是指的郁山古盐场。
郁山何时开始制盐,已难考证,但最早开始见于史籍,应是巴国时期。郁山镇最早见于史籍,就是史载鲁哀公十八年(前477)年楚国大军灭巴国,正是取道郁山镇进攻现在的涪陵和重庆的,也就是说,郁山古镇最少都有2500年的历史了。那么,按照目前史料,可以推断:巴人是本地原住民之一。
巴族与苗族肯定有关系,但不是一体。苗族发源于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而巴族则发源于鄂西清江流域,在彭水盐业兴盛开始为华夏诸国(包括楚)所知的时候,巴人和古苗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混居,其时间可上推至殷商末年,《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巫咸……”。但无疑当时巴族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建立了强大的巴国,直到后来灭亡于楚。
(四)“黔中文化”提法同样显得狭窄。
所谓黔中文化,应该是和黔中古道相连的历史文化遗存。黔中古道,属于蜀身毒道的一部分,而蜀身毒道,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武陵山区山高谷深,道路难行,黔中古道长期扮演交通要道角色,至今的319国道、渝怀铁路和G65高速公路,在武陵山区都不同程度的借鉴黔中古道当年的路线,可见本路的重要性。
黔中古道对于彭水文化的影响,可用“汉化之路”来概括。正是由于这条道路的存在,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汉文化才能源源不断的进入彭水,彭水人民津津乐道的唐朝年间长孙无忌和宋朝年间黄庭坚贬斥黔州,就是汉文化通过黔中古道进入彭水最好的例证。
彭水自西汉建元初年(前140年)设置涪陵县开始,汉化就正式开始了,汉族的进入,本地少数民族的汉化,一直在进行中。自那开始,彭水一直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就算在分裂时期,管辖彭水的仍然是汉族或高度汉化的政权(五胡十六国时期属于氐族流民建立的成汉管辖,时间不过四十余年),因此彭水的汉族历史遗存相当丰富,而且由于地方相对偏僻,可供开发的不比重庆乃至全国很多汉族传统聚居地少。
(五)当今旅游开发中的部分急功近利的表现。
由于苗族和土家族的本族文化遗存在当今彭水已非常稀少,最为直观的服饰等文化载体基本消失,为打响“乌江苗都”的招牌,有关部门赶制了一部分苗族服装以供景区工作人员穿戴。我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了解不多,但仍发现很明显的缺点。去年夏天我在阿依河漂流,在牛角寨曾仔细观察了工作人员清洗后晾在绳子上的所谓苗族服装,发现做工粗糙,布料是采用的很廉价的化纤布制作的,还在很明显的位置使用现代工业产品——拉链,其裁剪也多采用西式裁剪法。苗族服装本应使用交领或后期的斜领加扣,但由于制作只求大概,其领完全是假领,成了只能远看的摆设,现代工业产品拉链倒成了衣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后来我看到一批县里有关部门组织的女孩子穿苗族服装跳舞的照片,赫然发现她们的衣服竟然是露脐装,而露脐装是典型的西方产品!
中国各民族,至少是各农耕民族的民族服饰,从来都不以展露人体线条或袒露部分人体为美,而是讲究全身性的搭配,力求给人一种整体的气质美。
服装是弘扬民族文化最直观的展示,有特色、有内涵的民族服装能够第一眼就给游客以深刻印象,当今西南很多地方所谓的少数民族服饰高度类似,粗制滥造,完全给人“戏装”之感。如果服饰都如此粗糙,又有什么理由说服游客相信本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