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的源头在淄博市沂源县。沂源因地处沂河源头而得名。说起沂源,笔者就出生并生长在这个民风淳朴、山水秀美的地方,直到13岁时,才随父亲调动来到临沂。4月11日,笔者以一名作家的身份,参加“易通汽贸杯‘走沂河、品文化、说变迁’探源采访活动”,重返沂河源头。
沂河探源
沂河原名沂水,发源于沂源县西北部,那里高山巍峨,千峰凝翠,层峦叠嶂,洞壑深幽。山上泓泓清泉从石罅中喷出,跌宕落谷,汇成条条清流,一路翠歌笑语,汇聚田庄水库。这便是沂河的众源。
沂河属养育华夏主流文明的淮河流域,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1亿3千多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由于燕山地壳运动,促成了沂河断裂带,东为胶辽地盾,西为鲁中地台,造成河谷皱形,构成了河道的物质基础。沂河就是在这个大断裂带形成以后,斗移星转,沧海桑田,逐步发育、演变成现在的样子。沂河之源素有三源、四源、五源之说。1988年10月,国家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水利部沂沭泗局沂沭河管理处、山东省临沂地区水利局会同沂源县水利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实地勘察,结论是:沂河有四源,主源是徐家庄河(流域面积和水量最大)。四源分别是:1、发源于徐家庄乡龙子峪村西南小黑山北麓的徐家庄河;2、发源于大张庄乡老松山北麓的大张庄河;3、发源于大张庄乡张家旁峪南山的南岩河(又称仁里庄河);4、发源于大张庄乡狼窝山北麓的高村河(又称田庄河)。四源相汇田庄水库,即《清史稿》载“经龙洞山而合”,水库以下称沂河。
沂河在沂源县段长84.6公里,起于南北埠东,流经南麻、悦庄、燕崖、中庄、梭背岭、东里、韩旺等七个乡镇。沂源境内主要支流有螳螂河、石沟河、田庄河等,其中螳螂河为其最大支流,发源于鲁山西南部的三府山。沂河一路上又吸纳千溪百流,浩浩荡荡,由北向南,流经沂源、沂水、沂南、兰山、河东、罗庄、苍山、郯城等县区,至吴道口入江苏新沂,在燕尾港灌河口注入黄海,全长574公里(在山东省境内长287.5公里),总流域面积17325平方公里,是临沂市内第一条大河,山东省除黄河之外的第二条大河。
千百年来,沂河像一条伏卧在沂蒙大地上的巨龙,用自己质朴的清流滋润着流域内近万平方公里的山林原野,哺育着两岸的人民。人们奔忙在河畔,农耕、渔猎、制陶,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沂河被誉为沂蒙人民的母亲河。然而,沂河在历史上水灾频繁,曾经是著名的“洪水走廊”,每逢汛期,山洪暴发,沙石俱下,洪水漫流,时常造成苏北、鲁南平原的严重水灾。1957年曾发生过154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据记载,1939年,沂河右岸江风口决堤,仅苍山、邳县受灾面积就达150万亩,淹死和无家可归的人不计其数。当地还曾流传过这样一首歌谣:“开了江风口,水漫兰山走,淹了临郯苍,捎带南邳州。两岸田园望不见,老婆孩子顺水流。”
解放后,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沂河的治理,几经整、疏、拦闸、建水库、修电灌,多有灌溉、鱼米和交通之利,一反过去《沂州府志》所记“沂沭之河实不能为利,盖沂地多山,其水皆自高而下,欲为堰则冲决之势难支……”的情况,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尤其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专门设立流域机构对沂河进行统一管理,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进行工程的维修与养护,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治理,沂河已经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可喜变化。
南麻新貌
沂源县城所在地即为南麻镇。4月12日,探源队伍到达南麻镇,但见风格各异的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平直干干净净,路上车水马龙,道边广告牌林立,令人目不暇接。螳螂河穿城而过,两岸秀树婆娑,百花争妍,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如诗如画,还有喷泉和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雕塑和奇石点缀其中。大剧院、图书馆、商场、现代设施齐备的中小学校和医院,金融一条街、大商场、小商品批发城……据沂源县领导介绍,现在沂源县所有的乡镇都已经通了柏油路,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8%,城乡电话装机容量13万门,广播电视早已实现了“村村通”。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确立了“绿色山体绕城、景观水线穿城,休闲公园布城,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山、水、城、人、绿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山水特色。实施了城市亮化工程,如若在繁星般灯火辉煌的夜晚,泛舟北环路的螳螂河中,美不胜收的灯火,让人恍如进了神话般的梦幻世界。今天的沂源依靠党的好政策,就像我们正在建设的“大临沂、新临沂”一样,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新城市,正伴着新世纪前进的脚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