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吧 关注:3,440贴子:44,572
  • 11回复贴,共1

谈川人川性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语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后定。" 辛亥**是起源于四川的保路运动,解放战争时大西南是最后被平定的,这是两个现代的例证。
1905 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化政策,随即又转卖给洋人,引起国人共愤,遂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各地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一开始保路运动还只是和平抗议,但后来清政府竟实行镇压,于是转为武装斗争。清政府匆忙从武昌调兵到四川增援,导致武昌守备力量空虚,于是,辛亥**成功。
成都文化发达,但又离权力中心较远,一方面容易形成盆地意识,另一方面也形成独立思考的传统。比如保路运动就从四川发端。所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说法,源于成都的知识分子有变革思想,有独立性。但另一方面,这种特性也产生了“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副作用。


IP属地:四川1楼2012-08-28 19:35回复
    (1)四川人在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句古话,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而更早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这一说法带有一定的贬义,好像四川人好乱,难治,刁顽。但如从文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精神是一种建设性的竞争思想。
    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他还认为“四川人的丰富的**性和彻底的建设性是由李冰启发出来的”,是“李冰的建设,文翁的教化,诸葛武侯的治绩,杜工部的创作”感化和启迪的结果。这是很有见地的。
    今天看来,先乱后治的精神,说明四川人的开创性、超前性和风险性意识强。它的社会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与蜀人的追求完美性、稳定性的结合有密切关系。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
    巴蜀文化的特色性在于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险性精神。


    IP属地:四川2楼2012-08-28 19:35
    回复
      (4)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研究历史的人总结四川地区的政治、军事、地理,得出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结论,像治国秘宝一样奉献给统治者作参考。其实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四川虽然偏处西南一隅,但其战略位置却得天独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巴蜀之地易守难攻,粮草充足,因此每当统一王朝瓦解之时,这里的起义和割据就闻风而动,纷纷竖立旗帜,宣布独立自治或进入无政府状态;而当天下已定,硝烟散尽之时,这块窝在山地里的盆地尚未被纳入统一的版图,需要统治者尽最后的努力来收复它。
      满清政府入关以后,凭借着强大的武力把明朝政府赶下了历史的舞台,广大中原的版图已在它的统治之下,然而趁着明末战乱而揭竿起义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却率领着数十万大军躲入了四川。清朝政府打扫完中原战场以后,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平定张献忠义军的事情上来。明末清初的很长一段时间,蜀中的战乱尤为惨烈,不光有清军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搏杀,同时还有满人和汉人、地主武装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杀掳,那的确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
      到了民国建立,蜀中又呈现出群雄逐鹿、军阀混战的局面,无数大大小小的军阀像地里冒出的蘑菇一样,通过各自的手段迅速武装起来,试图称王称霸和割据一方。“委员长”蒋介石面对这种局面也深感头痛,虽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也未把四川地域的军阀袍哥们收拾干净。隋文帝曾经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他说:“巴蜀险阻,人好为乱。”因此他便分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杨秀到成都做蜀王,以此来加强他的统治。到了明朝,朱元璋同样把他的儿子朱椿分封到成都来当蜀王。清朝政府对蜀地的控制依然很严格,曾经营建“满城”,派遣忠实的八旗子弟前来镇守,以防地方作乱或形势吃紧。这种传统若追根溯源,其实是从秦朝就开始了。秦灭蜀国后,秦政府曾经派遣宰相张仪到成都修建秦城,城里全部住的是秦国的士兵,他们害怕蜀国的残余势力兴风作浪。
      “蜀”既有它阴柔美丽的一面,同时又有它血性刚劲的一面,这大概也是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既对立又和谐统一的特征吧。


      IP属地:四川4楼2012-08-28 19:40
      回复
        (4)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六出祁山,辛亥**,川军出川抗日,见证了一种信仰,也见证了一种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更见证了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力量。
        (5)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四川向来是一个出军阀也出将帅人才的地方,新中国十大元帅中有四位就是从四川崛起的。一代伟人邓xiaoP,更不会被大家忘记。
        (6)人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此话并非无因,蜀中地势多山,强攻只会损兵折将。所以,历来蜀中是统治者最头疼的一块地方。而大多数的统治者都会采取怀柔的政策。这样也使蜀中很少受到战火的侵袭,所以,名山大川,大多都保留了原始的灵秀之气。翠柏葱葱郁郁,怪石形状各异。
        (7)蜀中这块地方很不容易打,都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一般北方进攻南方都要把蜀中这个骨头啃下来,假如啃下来的话一般由上游进攻,南方就亡了,但是又很不容易啃,蜀中的民风也相当强悍,也叫诸葛武侯的遗风吧,有时打不过就和你耗,尤其是对付外族,当年蒙古清军打四川的时候是把四川打的支残破碎,人口大减,当年日军进攻川军表现也很不错。


        IP属地:四川5楼2012-08-28 19:41
        回复
          (8)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五色斑斓四川人
          慵懒悠闲的四川人…… 能说会道的四川人…… 聪明能干的四川人…… 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四川人……
          四川人给予省外来客的印象,就是那么的斑驳、复杂,五色斑斓,往往使人莫衷一是。四川人群体性格上的这种矛盾现象,简直成了“巴蜀之谜”,激起了人们探究的好奇心。
          其实,简捷地说,四川人原本是全国各地移民的后裔。秦灭蜀后,就曾“移秦民万家”充实巴蜀;东汉末到西晋,又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从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有大批北方人迁居蜀地;元末明初,南方移民大批进入四川;明末清初的的大移民活动前后延续一百多年,即所谓“湖广填四川”;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下江人”即长江中下游居民大量迁居四川。即使不算全国解放后,大批北方干部进入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又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进入四川,并从此落地生根,定居蜀地,在中国历史上,四川人口的“大换血”就已达六次之多,以至于达到了移民在数量上超过土著,亲戚遍全国:“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转引自陈世松《天下四川人》)。
          随着移民的进入,必然发生的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原文化、南粤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同形成于先秦的巴蜀文化之间的碰撞,可以想见是持久而激烈的。可是,碰撞的过程也就是融合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一种新的区别于原有的古蜀文化的新文化的诞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四川人的性格就不能不出现异质并存、错综复杂的现象。第一次跨进蜀地的人总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似乎自己是跨进了一个新的国度。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圣杜甫逃离战火纷飞的中原,从华州经秦州、同谷,来到成都,不禁大感惊奇。这种惊奇感的强烈,甚至压倒了艰辛旅途给他的感受。他在《成都府》一诗中甚至忘了抱怨蜀道难,而只是大声惊叹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见新人民,未卜见故乡”。他觉得同他刚刚离开的那个硝烟弥漫的中原相比,这个“曾(同层)城镇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城市,简直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四川人是前所未遇的新人民。诗圣的这种感受,在后世乃至今天的外来客人心中,是会唤起共鸣的。


          IP属地:四川6楼2012-08-28 19:42
          回复
            当然,四川地处内陆,古代交通困难,必然会使古代的游人获得难以忘怀的强烈感受。川籍诗人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流传千载,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深深地刻在了从古至今的旅游者心中,挥之不去,给人一种四川闭塞、保守的感觉。可是,人们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情况。正是因为万山紧逼,交流受阻,才有了从远古以来,古蜀人同严峻的自然环境生死相搏的壮烈故事。就在那首诗里,李白也在动情地讴歌古蜀人“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壮志豪情。其后,还因此而有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当然,历史早已迈过了那个原始古朴的阶段,波音飞机、电气火车、长途汽车早已把“蜀道难”珍藏在发黄的古籍中。可是,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构建“天梯石栈”,打通南方丝绸之路,是需要多么阔大雄浑的想象力,多么复杂严密的组织力;在那些浩大的工程中,燃烧过多少丰富强烈的情感,显示出何等百折不挠的韧劲、耐力啊。这些古蜀人的精魂,难道就不会在今天的四川人心中留下一点遗传基因吗?
            古蜀人的阳刚大气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也造就了四川人性格中阴柔婉约的一面。四川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川人历来崇尚儒雅,聪明好学,谈吐风趣,语言幽默。它为四川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国古代和现代史中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四川人喜欢如数家珍地一一罗列,在人前夸耀。这么漫长的历史,这么沉重的包袱,大概不会不对四川人创造激情的迸发,创新精神的张扬,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吧。
            所以,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总是有机会一次再次地看到一种有趣的场面。一方面,四川人对新鲜事物,有着移民后裔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往往显示出令人惊叹的敏锐感觉和及时作出反应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温暖的家乡,黑色的沃土,价廉物美、人情温馨的日常生活,一句话,“天府情结”又往往拖住了四川人已经迈开的腿,让他们一次次地坐失良机。古人把这种情形总结为“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其实,这不过是复杂矛盾的移民后裔性格在历史转折期的自然表现。聪明的四川人不会重蹈前人的复辙,时代的进程也不允许我们这一代人再蹈那种复辙。
            当今中国历史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转折,世纪之交的中国,世纪之交的四川,正面临着一次从来没有过的大挑战。四川人已经感受到历史的压力了,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了。四川人正在深思,正在自省。人们在呼唤着创新精神,人们在呼唤着激情,人们在呼唤着创大业创新业的大志向大毅力……。四川人会适时抓住历史的机遇吗?
            唐人魏颢曾经说过:“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历史已经证实了他的判断,历史是不是会继续证实他的判断呢?
            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川人内心深处翻腾不已的创造欲望,代代相传的改变命运的挚着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会为时代熔炼出新一代的杰出者呢?
            历史在提问,历史在期待着您的回答。


            IP属地:四川7楼2012-08-28 19:43
            回复
              (9)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历史上就是封建统治者最难控制的地方。孙中山高举义旗,号召推翻清政府,四川人民率先响应,发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促进了辛亥**的爆发。
              从古蜀国湮没到三足鼎立的诸葛北伐,从张献忠义军到保路运动,从青城山到乐山大佛,不管是自然景色还是人文景观,四川这个地方,很有个性特色。素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就是说明了四川和中国其他的地方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用一种特别的眼光来看待四川,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策略来经营四川。


              IP属地:四川8楼2012-08-28 19:44
              回复
                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真正含义。就老起半截就开跑。


                9楼2012-08-28 20:49
                回复
                  自顶


                  IP属地:四川10楼2012-12-20 21:52
                  回复


                    11楼2013-01-04 20:51
                    回复


                      IP属地:云南12楼2013-07-18 22:5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4-13 0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