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看海吧 关注:52贴子:7,515

禅茶的制作工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禅茶的采摘是非常科学的,讲究“三采三不采”。“三采”是指:采一芽一叶茶,茶叶不许稍大;采阳坡茶于午前、阴坡茶於午後,以确保芽叶鲜嫩,汁水充足;采节令茶,莲缘禅茶只在阳历4、5月开采,超过时令,决不采茶。“三不采”是指化妆後不采茶、骄阳下不采茶;落雨天不采茶。 
    极品采摘的茶叶,主要对鲜叶嫩度要求很高,一般是采摘茶芽和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 前人称采“麦颗” 、“旗枪”、“莲心”茶,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采摘标准,花工夫,产量不多。精品采摘标准采制的茶叶,要求鲜叶嫩度适中,一般茶的采摘以采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这种采摘标准,茶叶品质较好,产量也较高。对采下的鲜叶,必须及时集中,装入通透性好的竹筐或编织袋, 并防止挤压,尽快送入茶厂车间付制。 
    禅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乾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於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禅茶的品质特徵。 
  一、杀青 
杀青对禅茶品质起著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著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品质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 
  二、揉捻 
  揉捻是禅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於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著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茶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後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於条索紧结,减少碎末,禅茶一般采用冷揉。 
三、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 
  乾燥方法,有烘乾、炒干和晒乾三种形式。禅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乾,然後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後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禅茶的储存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温度为0-5℃,忌阳光和异味。同时,封库时对禅茶念诵大悲咒。 


1楼2007-03-19 12:33回复
    茶僧——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与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他 
     不仅是诗僧,又是个茶僧。 
     
     佛教禅雄强调以坐禅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皎然推崇饮茶,把饮茶的好处说得更神,他有一首饮茶歌《饮茶歌送郑容》,诗云: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常说此茶怯我病,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皎然在诗中提倡禁市饮茶,说茶不仅可以除病怯疾,荡涤胸中忧患,而且可以踏云而去,羽化飞升。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赞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生动描写了一饮、再 
     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现存诗作中的名篇《寻陆鸿渐不遇》,清空如话,陆羽的隐士风韵和诗人的仰慕之情,跃然纸上。诗云: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2楼2007-03-19 12:34
    回复
      禅茶一味 茶汤之道 

      饮茶离不开茶汤,谈论茶道同样离不开茶汤。茶汤是指茶叶冲泡后的茶水,茶与水相交融,水即是茶,茶即是水,两者密不可分,因此称作‘茶汤’。老子曾说:‘人类最美好的道德,就仿佛流水一样。’(原文:‘上善若水’《老子》第八章),道出了水之真谛。古人论煎茶,以为茶只两分,水功八分,说尽茶汤奥秘。简而言之,茶道就是茶汤之道。日本的珠光禅师说:‘佛法存于茶汤’(村田珠光‘心之文’,摘引自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已得茶汤真谛。中国的赵州和尚接引学僧时,往往只让‘吃茶去’,独得茶汤三昧。此时此处的茶汤已超越了茶品、水品、茶器、冲泡方法等物质层面,直达心源,直面真我,直接体现茶道精髓。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气韵称作茶汤四相,囿于茶汤四相,称为知味,不贪着茶汤四相,方称得道。


      5楼2007-03-19 12:36
      回复
        茶里面 是不是最喜欢碧罗春?


        6楼2007-03-19 12:37
        回复
          禅茶文化的精神和功能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集中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一个“雅”字可以体现。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将清气的根本社会价值所


          7楼2007-03-19 12:37
          回复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 
            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 
            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 
            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 
            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 
            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 
            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 
            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 
            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 
            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 
            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 
            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 
            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 
            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 
            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 
            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 
            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 
            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 
            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 
            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 
            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 
            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 
            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 
            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 
            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 
            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 
            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 
            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 
            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 
            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已故中国佛 
            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 
            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 
            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 
            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 
            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8楼2007-03-19 12:39
            回复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 
              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 
              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 
              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 
              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 
              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 
              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 
              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 
              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 
              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 
              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 
              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 
              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 
              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 
              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 
              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 
              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 
              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用茶作为供品,则是 
              中国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创用的。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例如茶与水: 

                茶:外层是药料  内层是定中甘露 
                  密层是禅味  密密层是常乐我净 

                水:外层是水大   内层是甘露 
                  密层是红白菩提 密密层是大悲泪水 

                又茶有四重隐显: 

                  外:待客之茶  内:谈心之茶 
                  密:结盟之茶  密密:禅密之茶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 
              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 
              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 
              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 
              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 
              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 
              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 
              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 
              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 
              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 
              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 
              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 
              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 
              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 
              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 
              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10楼2007-03-19 12:40
              回复
                • 218.80.31.*
                偶喜欢吃酒,为何不研究吃酒?


                12楼2007-03-19 12:43
                回复
                  酒?恩 资料在家里的电脑上呢


                  14楼2007-03-19 12:46
                  回复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且多是果木与茶树间作,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着碧螺春茶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茶是采摘一芽一叶为原料,制造500克特级碧螺春茶,需采6~7万颗芽叶。碧螺春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冲泡碧螺春茶时可观赏到“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三种奇观。


                    15楼2007-03-19 12:49
                    回复
                      • 218.80.31.*
                      偶喜欢哈酒,男子汉岂能无酒?


                      16楼2007-03-19 12:49
                      回复
                        太长了,学不来


                        17楼2007-03-19 12:50
                        回复
                          看看就好 学是学不来的 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 
                          前段时间弟弟的同学从乌镇带来一罐胎菊 虽然我不喝花茶却还是拿了两朵泡着看·-·后来觉得不喝浪费就喝掉了 恩 还不


                          19楼2007-03-19 12:54
                          回复
                            我喜欢喝茶,特别是铁观音加苦丁


                            20楼2007-03-19 13:00
                            回复
                              苦丁?@_@ 我怕苦


                              21楼2007-03-19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