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爆出的欧洲杯上的“散步式单刀”,完整展现了过度解读的发生过程。一夜之间,网络上有一千种天方夜谭般的解释,一千种段子。但巴洛特利很可能只是在找射门角度,最多是在想一种别出心裁的射门方式。就像之前他在一场友谊赛中,以“马赛回旋加脚后跟射门”的方式处置单刀球。而在全世界的球场上,有多少他的同龄人正在苦苦探索如何踢得与众不同。
即便是在媒体的炒作内容中,巴洛特利不只有荒唐的一面,也有打抱不平、仗义而为的一面,替小球迷出头、搭救路人等。剔除掉各种无稽之谈,巴洛特利就单纯、可爱多了。他只是一个依然在成长中的大男孩,与同龄人的差别只是更有钱、更有实现灵感的资源,也更被关注。
可以说,有两个巴洛特利,一个是与球员教练朝夕相处、更衣室里球场上的巴洛特利;另一个是媒体段子中的巴洛特利。在信息碎片中失真,在笑点提炼中夸张,是“10后”时代的流行文化的特点。
如果把乔治.贝斯特、迭戈.马拉多纳放在巴洛特利的时代,那巴洛特利只能算是一个乖孩子。
但这个时代同样在造就巴洛特利,赶上金元足球的大潮来到英格兰,是这个外有表现欲、内无安全感的孩子的幸运。与意大利相比,英国流行文化更具有先锋性和包容性,更倾向于栽培新颖的文化符号。英国人喜欢巴洛特利。英国版《GQ》在今年3月推出了“2012最佳着装男士Top50”,巴洛特利赫然高居第二,仅次于饶舌歌手Tinie
Tempah,英国王室、007、贝克汉姆等一干人等都在他身后。《GQ》编辑西蒙.米尔斯写下了如此的评语:“马里奥.巴洛特利的穿衣风格是欧版Usher。他在曼城球衣下穿的那件T恤(why
always me?)是那么讨人喜欢。他的印第安风格发型又那么多变,骄傲的鸡冠,是用牛奶什锦早餐抹出来的吧?他从事的是集体运动,但他是如此独一无二。”
职业体育高度进化后,易于抹杀惊喜。天才一出道,就早早被预测,贴上几个模板,设定几个剧情套路。梅西是下一个马拉多纳、阿圭罗是下一个他的老丈人……模范青年会修成正果,浪子回头会终极救赎。而“90后”的巴洛特利最有希望跳出桎梏,塑造一个新类别。若他的恣意妄为、灵感涌动能与媒体力量最终合拍,达成“共谋”,那他很可能是年轻一代人心中的标杆和偶像。或许,他已是偶像。只是握有话语权的“老家伙们”过于慵懒,没有听到新一代人的声音。
巴洛特利能成为“10后”时代的一个标杆和符号吗?甚至不只是足球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潮流上的“现象性人物”。就像“60后”坎通纳、“70后”贝克汉姆。我们依然无法预测,他不可预测。
Why always me?或许,只因你的时代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