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志吧 关注:11,627贴子:336,160
  • 8回复贴,共1
心经讲记
圣一法师 


1楼2007-03-21 14:18回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
    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
    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楼2007-03-21 14:19
    回复
      异、觉灭亦无减,生住异灭四相皆无,是为菩提心、清净心,也就是般若波罗蜜
      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觉。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难可寻,实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心心心就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既不可
      得又如何寻?有可得方可寻,例如虚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谓难
      可寻。「宽时遍法界」,宽即大也,宽时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窄时一口
      针也容不下,後两句是指心的相貌。

      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祖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东方有恒河沙数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有恒河沙数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时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
      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这三界之内,
      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祖师云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
      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
      净土经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即心是佛。

      又一首几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首两句的意思是:我们若想求小时,这个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须达多长
      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与他一起拉地基线,舍利弗忽然笑起来,长者问他何故而
      笑,舍利弗说:「祗桓精舍还未建造,现在只是拉地线,但你六欲天的果报已现
      了出来。」长者说:「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说完这句话,六
      欲天中五层天都隐没,只有兜率陀天现在眼前,是谓「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虽未建造,只动一念头,天的福报便现出来,我们还未
      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灵敏,求七时不可以被心知道,虽然心是自己的心,
      称为菩提心,又称为本心,但无始劫以来我们迷了这个本心,若想寻回这个本心,
      不能够起心动念去求,一起心动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无心悟道,
      那一个是有心去悟道,个个都是无心道人,无心悟道,若有心,道不会现在眼前,
      所谓无心合道。

      「佛性不从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心生便是
      罪生时」,心生起时,不但佛性见不到,罪已经现在眼前,所以学佛的人要小心,
      心生便是罪生时,起心即差,动念即歪,起心动念都有罪,有罪还见到佛性吗?
      有罪便要受果报。

      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是什麽心,这是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
      真心,各位可能还未明白,现在显浅的解释一下:

      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後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
      如何?我们要明白。若烦恼本来有,无一人可以成佛,因烦恼本来无,我们就有
      机会成佛,只要悟到烦恼本来无,便明白到无烦恼的清净心,直修至成佛。

      本来无烦恼的心是什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烦恼,有烦恼不是本来
      面目,本来面目无生死,生死是後来有,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
      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
      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烦恼灭了方可以见这清净菩提心?不是,有烦恼时亦可以见,因为烦恼
      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烦恼的时候,方可以在烦恼中识取本来无烦恼的清净心,不
      过,一定要有善知识指点,又要自己拼命修行,两种因缘和合,可以不断烦恼,
      即见菩提。

      生死本来无,众生有生死,清净心无生死,不一定要离生死才见涅盘心,在生老
      


      4楼2007-03-21 15:24
      回复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
        岸。」著境有生灭,犹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离境无生灭,即名彼岸。是故
        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涅盘彼岸,若聪明有我,见一切法有生
        有灭,就是生死的此岸,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有生灭:国土有生灭、入有生灭、
        事情有生灭,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伦敦,若到彼岸,离境
        无生灭,是净土,如水常流通,此水与彼水打成一片,极乐便是娑婆,娑婆也是
        极乐,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清净,清净和合,万法打成一片,是
        名到彼岸,万法清净,就是波罗蜜多心?心是清净,无生死、无烦恼、无业障。
        到了彼岸,然後见真如心、清净心、涅盘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离开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无相,般若
        经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无我故,般若无我,色无尽故,般若无尽,色不
        坏故,般若不坏,色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
        无我故,般若无我,受想行识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离开一切法,般若
        与一切法打成一片,如来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因为无一法离开般若。

        以观照般若自看、自闻、自觉、自照,背境欢心,无我,故能了生死,古时有一
        僧人问惟正禅师:「请问和尚,道在何处?」禅师答:「道在眼前。」「道在眼
        前,为何我不见?」禅师曰:「有我,所以不见。」「有我不见,和尚还见否?」
        「有你有我,转转不见。」「无你无我,还见否?」「无你无我,阿谁求见?」

        是以,若想求般若,尽量把我执减低,减至无,无我即见道,见道生智慧,就是
        般若。

        现在入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
        後,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
        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後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
        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
        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
        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
        便记在心内,後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
        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
        师所说的那麽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麽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後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
        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
        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後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
        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
        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
        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
        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
        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
        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
        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
        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6楼2007-03-21 15:24
        回复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
          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
          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
          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
          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
          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
          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
          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
          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
          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於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於种种难得自在,於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
          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
          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麽?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
          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
          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
          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
          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
          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
          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
          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
          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
          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
          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
          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
          无论你看甚麽?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
          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
          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
          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
          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
          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
          


          7楼2007-03-21 15:24
          回复
            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
            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
            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
            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
            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
            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麽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
            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
            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
            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
            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
            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
            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
            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
            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
            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
            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
            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
            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
            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
            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
            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
            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
            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
            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
            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
            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
            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
            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
            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
            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後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
            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
            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
            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麽?照自己,自己就是五
            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
            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麽妄
            


            8楼2007-03-21 15:24
            回复
              痴烦恼,由三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烦恼业是苦
              因。

              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盘。

              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劝修转

              此是苦,汝应知-知即觉也,觉〔苦〕生则无生,觉〔苦〕住无住,觉〔苦〕灭
              无灭。觉苦无生,何来有苦,所以谓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烦恼可以断,如何断呢?一定要觉,觉集无集即断
              集,故云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如何证呢?苦因苦果「灭」了,这个「灭」因生而有,无生则
              无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云证。

              此是道,汝应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则有戒,不持戒则无,修定则有定,不修
              则无,断惑则有慧,不断则无,故云汝应修。

              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
              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

              三、得证转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用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
              用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断、更证:更修呢?因为如来悟了四谛真实之理,例如苦,是
              有为法,有为不离三相:生、住、灭,如来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
              得,悟苦的灭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灭三相不可得,苦当体即空,空就是苦
              的实谛之理,是名苦谛。

              集也是有为法,不离三相:烦恼有生耶?悟则无生相可得,烦恼有住耶?悟则无
              住相可得,烦恼有灭耶?悟则无灭相可得。如是迷时见有烦恼生、住、灭可得,
              悟时,烦恼生住灭三相皆不可得,当体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实相,故名集谛。

              灭又如何?有生则有灭,觉则无苦生,亦无苦可灭,寂灭现前,就是灭的真谛,
              如来说灭,因苦灭而见谛,见谛时无苦无集,故无灭。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无生相,戒有住耶?戒无住相,
              戒有灭耶?戒无灭相,戒定慧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无生住灭三相就是无为法,戒
              定慧当体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无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
              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
              理,道的真谛。

              在诸法的空相、实相内,无凡夫苦集之法,亦无贤圣灭道之法,故谓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净相,在清净相内,六根清净,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六尘
              清净,无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亦清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清净,故无无
              明,无明尽亦清净,故无无明尽,老死清净,无老死,老死尽亦清净,故无老死
              尽,无菩萨能修六度万行之智,智亦清净,是为无智,万行清净,有何可得,故
              无得,世间法出世间法清净,是为无所得。

              此是菩萨法门,菩萨以六度为智,皆是断惑,在未证得一切法寂灭以前,要以智
              去断惑,但是一切法本来寂灭,无能得之智,无所得之法,亦无能修之智,无所
              修之法,若见有能所,是生灭心,不见有能所即寂灭心,所以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

              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缍,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
              得故即是菩提萨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何谓挂碍?例如眼〔珠〕与眼〔白〕相合是为无挂碍,眼与沙不能相合,是为挂
              碍,又如皮与肉相合是为无挂碍,肉中有刺则有挂碍,」挂碍者,与般若心不相
              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与空不能合便有挂碍,若一
              切法空,法空与般若心空相合便无挂碍,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
              般若与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碍般若,般若不碍一切法空,犹如大悲
              咒放在心内-空,所以不会碍楞严咒,楞严咒在心内也是空,此空彼空,空与空
              台,无有挂碍,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挂碍。
              


              11楼2007-03-21 15:24
              回复
                多谢前辈同修上传。


                IP属地:福建14楼2010-09-23 2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