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之“气”,乃先秦以来道、儒、医等诸家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大量古文献中关于气的论述,形成精深博大的气学,堪称中华传统哲学的精髓。现代气功学继承发扬传统气学,多从唯物论立场出发,以气为气功的物质基础。社会上普遍认为属于气功的佛教禅定之学,对气也有不少论述,看法别具慧眼,不乏气功、人体科学可取资借鉴之处。
显教论“风”
汉译大小乘佛典中,“气”字尚不多见。印度古婆罗门哲学有“蒲拉那”(Prana)一词,本义为呼吸、生命之气,引申为遍布于宇宙万物及人身中的生命之气,为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的中介,被认为乃大梵的德性或体性,其涵义与中国哲学的气、元气相近,近世多译为气、生气、元气。大小乘佛学体系中,对婆罗门教“蒲拉那”之说,基本未予采纳。
少数汉译佛典中的“气”字,并非“蒲拉那”的意译。 如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有“行息已得定,不复觉气出入”等语,此气指修数息禅时主观觉知的呼吸之气。康僧会译《察微王经》中“与魂灵相合”、为生命之本的“元气”,当采自中国传统说法,非印度原典中所应有。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24言释尊成佛前坐禅入不动三昧,“气冲于顶”、“复冲两胁”,这里的“气”与今气功所言自我觉知的内气相当,然原文亦非“蒲拉那”。
无论是呼吸之气(息),还是主观感知的内气,在印度大小乘佛典中,都摄于四大(地水火风)中的风大(Vayu),多译为“风”,相沿成例。近世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犹译梵文原文为“蒲拉那”的藏文词为“风”。
显教论“风”
汉译大小乘佛典中,“气”字尚不多见。印度古婆罗门哲学有“蒲拉那”(Prana)一词,本义为呼吸、生命之气,引申为遍布于宇宙万物及人身中的生命之气,为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的中介,被认为乃大梵的德性或体性,其涵义与中国哲学的气、元气相近,近世多译为气、生气、元气。大小乘佛学体系中,对婆罗门教“蒲拉那”之说,基本未予采纳。
少数汉译佛典中的“气”字,并非“蒲拉那”的意译。 如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有“行息已得定,不复觉气出入”等语,此气指修数息禅时主观觉知的呼吸之气。康僧会译《察微王经》中“与魂灵相合”、为生命之本的“元气”,当采自中国传统说法,非印度原典中所应有。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24言释尊成佛前坐禅入不动三昧,“气冲于顶”、“复冲两胁”,这里的“气”与今气功所言自我觉知的内气相当,然原文亦非“蒲拉那”。
无论是呼吸之气(息),还是主观感知的内气,在印度大小乘佛典中,都摄于四大(地水火风)中的风大(Vayu),多译为“风”,相沿成例。近世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犹译梵文原文为“蒲拉那”的藏文词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