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40,768贴子:16,698,153

回复:意识:生命的错觉.物质的存在感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成长过程中记忆形象的变更微观的也就是细胞的置换。形象的改变有的是丢弃、有的则是怀旧。走反路的人很少


IP属地:上海来自掌上百度16楼2012-09-03 08:26
回复
    本想让这个ID尘封,不期在传说中末日临近的时候看到了楼主的理论,深有同感,所以附上我的一些观点供参详:
    闭上“眼睛”“静观”世界
    说“我”,就从一些基本的常识说起。“我”是“物”,如同浩瀚宇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植物、动物,都是“物” 。“我”有我不同于其他“物”的性质,比如我的身高、体重、外形等等,每个“物”都必有不同于其他“ 物”的性质,此为“质”。“质”由何来,对比而来,假如有“物”,却没有任何比较,则无“质”可言。此为“物”“质”,通俗就是物质。
    “我”有“意”,简言之也就是意愿,或者是欲望。我有“识”,通俗说是认识。
    “物质”与“意识”本是一体,不能单独存在,就组成了“我”。
    先说最容易理解的一个过程:
    自己的“意”影响或者叫支配自己的“物”,此为过程“1”。
    使自己的“物”与其他“物”互相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到他“物”,此为过程“2”。
    物与物的相互作用,显现了“物”的“质”。
    而对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认识和感受,此为大部分“识”的由来,此为过程“3”。
    “识”会产生“识之意”,也就有由于自己的认识而产生的意愿或欲望,此为过程“4”。
    意再去影响物,循环不休。
    举例说明,“我”饿了,“想找东西吃”,此为“生之意”,于是支配自己的身体(“我”的“物”)摘了一个果子(他“物”),吃了,形成了好吃的概念(“识”)。那么再产生“想吃”的意愿时,可能是饿了的“生之意”,也可能是认识到“好吃”而产生的“想吃”的“识之意”。
    我们大多数人经历的多是这个过程,所以以此过程来分析。其中过程“2”,物质的相互作用最为明了,物质的相互作用遵从统一的物质规律,可以用数学描述,也就是逻辑或普遍所讲的“科学”。过程“3”产生的认识,则绝对是因人而异了。不同的人的认识一定是不尽相同的。即便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对相同的事件认识和感受仍有不同。而过程“4”,由感受和认识而产生的意愿或欲望,恐怕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了。而过程“1”,由于“意”不能明了清晰,所以欲望支配身体也只能是似懂非懂。比如有时有强烈的欲望,却没有移动一根手指,有时没有什么意愿,却能跑上几百米。从以上可以看出,从科学的“可验证性”“明确性”而言,科学的适用范围,限定在过程“2”中。
    由于物质条件的不同,比如“施”者、“受”者、“观察”者,对同一事件必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此时尚没有“对”“错”之分。而因为“识”而产生的“意”,由于“识”不同而“识之意”不同。“识之意”再经过上述循环过程而形成满“意”或不满“意”,或者叫“达成”、“没有达成”两种结果。从而产生了“ 对”“错”,“快乐”“痛苦”的概念。在上述大多数人经历的这个循环过程中,由于对客观物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不断增多,也因而使得“识之意”越来越膨胀。在“我”这个层面,“识”和“识之意”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占据了太大的比重。当过分失衡之后,不能满足“识之意”,而强调改变物质条件去达成“识之意”,而由于“识”本身固有的限制,必有不能达成的时候,此时便是“困惑”或“痛苦”。而如果片面抵制“识”,或片面压抑“识”之意,也是不可取的。没有这一次次的快乐或痛苦的循环,难言明了。而当无数次的循环中真切感受认识到了,慢慢的自然不再产生过分膨胀的“识之意”,回归平衡。
    思想或语言属于“识”的范畴,被大部分来源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识”和过分的“识之意”绑架了,所以源于“道”而离“道”。目前在离“道”过程中,最终会回到近“道”途中。
    对于尚在这个循环中的多数人,未到探究根本“困惑”或“痛苦”的时候,哲学就无用。火候未到,过多的陷于思索哲学其中,反倒平添更多的困扰和迷茫。扰乱一池静水,反而不是好事儿。而对于刻骨铭心要“解惑”或思考“痛苦”的人,我们继续下面的内容。
    如果只有上面一种循环过程,那么事情就简单多了,然而“我”实则比上面复杂的多,后续展开。如果您处在幸福的“局”中,后面的内容请忽略,不必深究。如果您处在痛苦的“局”中,后面的内容供您参考。
    承前言,思想和语言是“识”的范围。而识和识之意因为不断发现发展“2”的过程,即物质规律不断被发现,导致过分自大而膨胀,从而以为“1”“3”“4”以及“A”“B”的过程也是“可验证”的“确定”的。在此不想探讨其他过程是怎样的,因为“困于识中”,我们只是认为有本质不同于“2”的其它过程。只有在过度膨胀的“识”和“识之意”回到整体平衡的状态,甚至弱于“生之意”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整体是怎么回事儿。当然,过于弱化“识”,同样会陷入怪力乱神的偏颇。
    同样,因为语言的限制不能细究,你的“欲望”“痛苦”强烈与否,只能自知。自己的“识”已经扰乱了自己,再有他“识”,更是繁乱,一团乱麻,如何理清?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排除干扰,归于平衡,其“意”自现。
    “道”不可言,可言的是自己的“识”。物为“身”,识为“心”,意为“灵”,自己的体会才是自己的“ 身、心、灵”,才是一个整体的自己。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说了“我”,再说“宇宙”
    说宇宙,更易玄虚,更易引入歧途,所以更得简言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整个宇宙,都是“物”“意”“ 识”的合体,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群体一出生,其物就是组成群体的“物”的组合,其意就是各单体“意”的总和,其识就是各单体“识”的总和。群体解散,则群体消亡,各单体的“意”“识”“物”随着自己的单体,去迎接下一个群体的组合。所以特定的群体会消亡,而单体只要不解散成更小的单体,则单体进入下一次轮回。
    所以不管任何一个级别的群体,都应该帮助组成自身群体的小个体、自身、以及更大的群体去明了“意”“ 识”“物”,此为助“生”。在没有自然消亡之前,强制的解散群体,此为“死”。所有过分膨胀的环节导致的“死”,都是应该避免的。
    “生”“死”是最基本的天道,顺应天道。


    IP属地:上海17楼2012-12-21 00:14
    收起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2037232747
      原帖中还有些草图,可见上述链接。
      楼主说的“意识”更接近与“人”或者“生命”层面了。
      很赞同您说的“意”是“感应”,与物质不可分。只是我觉得“先天的感应”是不分层面的,分层面的是“识”。无机物、有机物、生命,是结构不同所以识不同而造成“意识”不同。如果抛开识的影响,感应到的“意”或许是一样的。


      IP属地:上海18楼2012-12-21 00:40
      收起回复
        意识是非实物性的客观存在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2-12-23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