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sao的围观吧 关注:112贴子:8,159

武侠作家。转的都是技术贴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果断收藏之。。偷偷转自武吧。。。


1楼2012-09-04 10:06回复

    


    2楼2012-09-04 10:07
    回复
      第一卷:古代武侠小说作家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 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 · 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3楼2012-09-04 10:07
      回复
        第一卷:古代武侠小说作家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 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 · 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4楼2012-09-04 10:07
        回复
          【干宝】
          (?~336),东晋文人,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
           干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干将莫邪》、《三王墓》。


          5楼2012-09-04 10:07
          回复
            有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
            旧题【曹丕】的《列异传》、
            【张华】的《博物志》、
            【葛洪】的《神仙传》、
            【王嘉】的《拾遗记》、
            【吴均】的《续齐谐记》等都是魏晋六朝志怪武侠小说。
            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现在,劳动人民中间同样存在着神鬼的观念,它已经是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现实的苦难使得他们向往着一些超出自然的东西,一种特别的能力和一些特别的工具。比如武艺、神剑、宝物等等。而这些东西却只能在想象中得到,所以便有了《三王墓》的宝剑干将、莫邪;有了《紫玉》的仙术道法;有了《刘晨阮肇》的灵丹妙药。而这些东西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同样是屡见不鲜,似乎也已成为武侠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6楼2012-09-04 10:08
            回复
              宋初【李昉】等所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说的立宗者,理所当然。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宋人【尹师鲁】也将“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的《岳阳楼记》称为“传奇体”。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如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即将唐传奇与宋、金戏曲、院本等相并列,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将所分六类小说的第二类亦即《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定名为“传奇”,
              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在论述唐传奇勃齤起的社会背景时,范烟桥所著的《中国小说史》曾言:“在此时代,婚姻不良,为人生痛苦之思想,渐起呻吟;而藩镇跋扈,平民渴盼一种侠客之救济;故写恋爱、豪侠之小说,产生甚富。”根据所论可见一般,特别在唐朝末期,社会对豪侠救助如云霓之望。《资政通鉴》卷二一五,记李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可见社会暗杀行刺之风弥行。这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豪侠主体的传奇大量涌现。
                唐朝涌现出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于中突出豪侠人格的贤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甘泽谣》之《红线》(袁郊,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裴铏著,其中聂隐娘的武功训练方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集异记》之《贾人妻》,薛调的《无双传》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


              8楼2012-09-04 10:08
              回复
                明清白话与武侠
                  自宋以降,文言武侠逐渐衰落下来。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于是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盛行起来,当然其间也有不少文人防照唐传奇创作,但并非主流。
                诸如:【李昌祺】《青城舞剑录》、
                【宋濂】《秦士录》、
                【宋茂澄】《刘山东》及【乐宫谱】《毛生》等,皆有可观。
                  然而武侠小说到明清时,则多是以话本形式出现的,如清时在《包公案》基础上演译成的《七侠五义》《小五义》以及《儿女英雄传评话》等,它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模式,但得到真正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繁荣现象,却是民国期间的事。


                10楼2012-09-04 10:09
                回复
                  【施耐庵】
                  (1296年~1371年) 自幼聪明好学,元延佑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其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水浒传》中的鲁达李忠篇,这是武侠小说的继续发展。
                  


                  11楼2012-09-04 10:09
                  回复
                    【褚人获】
                    (1625~1682)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文学家,一生未曾中试,也未曾做官。但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颇丰。传世的有《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续蟹集》、《宋贤群辅录》等。他交游广泛,与尤侗、洪升、顾贞观、毛宗岗等清初著名作家过从甚密。
                     生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卒年不详,大约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在世。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交游皆吴中名士,尤侗《坚瓠集》序说他:“少而好学,至老弥笃,搜群书穷秘籍,取经史所未及载者,条列枚举,其事小可悟乎大,其文奇而不离乎正”。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著有《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鼎甲考》、《圣贤群辅录》、《续蟹谱》等。其文学代表作《隋唐演义》是根据明代的《隋唐志传》、《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等书及民间传说改写而成,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到了清初,长篇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所涉及的内容上自远古,下至明朝,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
                      《隋唐演义》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在《隋唐演义》问世之前,罗贯中曾经编纂了《隋唐志传》。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两朝志传》。褚人获就是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的《隋炀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作者广采博收,精心编撰,完成著作《隋唐演义》。


                    12楼2012-09-04 10:09
                    回复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
                      中国神魔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白话文》,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等生动、鲜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封神演义》是一种幻想型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
                      


                      14楼2012-09-04 10:10
                      回复
                        【石玉昆】
                        约公元1856年前后(清文宗咸丰中前后)在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字不详,号问竹主人。 是北方著名之讲唱艺术家,擅长讲《忠烈侠义传》,原稿有三千余篇。其后经人编为小说,成《三侠五义》一百二十回,《小五义》一百二十四回,《续小五义传》一百二十四回,先后出世。
                        ·《三侠五义(七侠五义)》
                          前半部分以包公断案的故事为主线,陆续引入三侠(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俞樾以此四人再加上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为七侠),以及五鼠(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等人的活动。他们原来都是江湖豪杰,为包公的忠义所感化,成为他辅佐朝廷、为民除害的帮手。后半部分主要写侠客们帮助巡按颜查散(《七侠五义》中改为“颜眘敏”)查明襄阳王谋反事实并翦除其党羽的故事。全书又穿插了侠客之间的纠葛。
                        俞樾的改作《七侠五义》
                        或曰:无名氏的《小五义》
                          《小五义》的中心人物已由《三侠五义》中的包公转为包公门生颜查散,而重要的侠义人物,除了前辈“七侠五义”之外,增加了几个晚辈义士,即钻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彻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穿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之侄小专诸白芸生,这四个小义士加上《三侠五义》中原有的人物小义士艾虎,便是“小五义”。
                        ·《续小五义》
                          又名 《忠烈续小五义传》、《三续忠烈侠义传》,与《三侠五义》、《续小五义》三书总称《忠烈侠义传》。光绪十七(1891)辛卯年北京文光楼刊本。一百廿四回。


                        15楼2012-09-04 10:10
                        回复
                          【文康】
                          清代小说家。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在世,生卒年未详。他是大学士勒保的孙子,曾任过理藩院郎中、  徽州知府,后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
                          他出身显贵,早年家世盛极一时;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以至于家中物品变卖殆尽。文康当时独居一室,仅有笔墨相伴,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便以警教式的理想化的笔触,撰写完成了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原书53回,今存41回。
                          作品宣扬了旨在维护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道德风范,明确显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然而作品亦有可取之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丑恶现实,揭露了封建官场政治的黑暗;展示出晚清时代科举、礼仪及市井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真实情状,描绘了若干满族生活的特有场景。作品娴熟地运用北京口语,并且采用评话形式,绘声状物,深刻感人,遂能广泛流传于世。
                          


                          16楼2012-09-04 10:10
                          回复
                            【如莲居士】
                            “薛家将”作者
                            就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与《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家将小说”。
                            著名的有《薛仁贵征东全传》《说唐后传》《说唐三传》《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薛雷扫北》等。
                            


                            19楼2012-09-04 10:11
                            回复
                              【吴炳】
                              字可先,号石渠,晚年又自称“粲花主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今江苏宜兴宜城镇人,是明代末年著名的戏曲作家。《绿牡丹》,又名《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以行侠仗义为基调,演述当时佞邪当道,权奸仗势欺人,鱼肉乡里,激起山东“旱地响马”花振芳、江南“江湖水寇”鲍自安的义愤,他们集结了一批江湖义士,除暴安良,锄奸扶弱;并辅助宰相狄仁杰起兵,迫使武则天退位、迎庐陵王还国登基,众人蒙受封赏。
                                《绿牡丹》以行侠仗义为基调,演述当时佞邪当道,权奸仗势欺人,鱼肉乡里,激起山东“旱地响马”花振芳、江南“江湖水寇”鲍自安的义愤,他们集结了一批江湖义士,除暴安良,锄奸扶弱;并辅助宰相狄仁杰起兵,迫使武则天退位、迎庐陵王还国登基,众人蒙受封赏。
                              


                              21楼2012-09-04 1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