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秋月老师于2009年的五、七月份,参演了《珠帘寨》与《春秋笔》两剧。从剧中人物形象上来感知,前者中曹月娥一些内容上的细微变化虽能有意无意地凸显了曹的“贵夫人”身份:无程敬思的一跪,她亦不用还跪礼;无打其夫李克用那计耳光,但在表演中表现的程度仍显不足。后者中,起初张嫂和丈夫张恩因家遭不幸而被王氏夫妇救助。即便已经被另眼相待,可毕竟还是寄人篱下,在恩人家中也理应客气、谦恭,无处不小心翼翼甚至诚惶诚恐。此成分亦嫌淡些。
愚以为,两角色不完美的主因是动作幅度过大,掌握得不够娴熟,尺度把握得不够好,结果给他人造成“沉稳不足”的印象。但两角色均是“钻锅”后演出,不必矫枉过正。若仅以此为根据认识她的表演、断言其水平,未免有管中窥豹之嫌。
据刘曾复先生讲,《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原为花旦应工。擅唱的青衣兼演后,不耐久唱的花旦便鲜有问津了。《珠帘寨》情况如何不得而知,唱腔虽不繁重,但二者扮相、风格、路数均相近,多年来也多由青衣兼演,以致观众的印象多定格于斯,乍看此版产生了不少微词。笔者对他们的观点表示尊重,但每个人都可能对同一个人物有不同的理解,本工、流派、类型不同的演员各自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正常,(也须掌握尺度)切勿以思维定式判断。
至于常秋月“是不是最好的花旦”这种话题,争论与否毫无必要。按笔者的理解,就算哪位真是公认的某行当最好的演员,也不见得就得演什么都好、什么方面都是最好,但是必定相对全面、有过人之处。且有缺点的演员也不见得就不是优秀的演员、不能成为优秀的演员。吴小如先生曾言,他所目睹过的伶人唯“梅余杨马”四位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境界。可让我说,即便是“梅余杨”再怎么“没特点”,马连良先生面面俱到,也绝不能够与缺点彻底绝缘,只不过老先生的缺点与他们的艺术魅力、艺术水准、艺术成就相比微不足道。诚然,“特点背后一定有某种缺点”,然而激发出特点的不就是缺点吗?其迫使演员们在继承前人艺术时不得已将那些“消化”不了的东西进行改造,扬长避短地加工。这也就是戏曲百花园中有诸家诸派独树一帜的始作俑者吧。所以当谈及缺点时,我们不能将其与特点割裂开来。就几年的认识而言,个人认为常老师的特点是清新灵动、雅致脱俗,准确传神、动情入微,真切深情、感人肺腑。常能着眼于细微之处并自成一格,赋予人物新意和美感,使其扮演的人物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极具舞台感染力。
某位网友认为常秋月适合风流妩媚型的角色,笔者不敢苟同。且现今正值艺术青春期的她,风格没有完全定型,阶段性的“适不适合”、“擅不擅长”的方面和戏路仍需要努力历练,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也算充裕,缺点还有可能在提高中被克服,倘若过早的限定倒有可能抑制了这种提高。
《春秋笔》公演前,笔者曾与常老师有过交流,也谨以此文向她间接地作出反馈。
愚以为,两角色不完美的主因是动作幅度过大,掌握得不够娴熟,尺度把握得不够好,结果给他人造成“沉稳不足”的印象。但两角色均是“钻锅”后演出,不必矫枉过正。若仅以此为根据认识她的表演、断言其水平,未免有管中窥豹之嫌。
据刘曾复先生讲,《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原为花旦应工。擅唱的青衣兼演后,不耐久唱的花旦便鲜有问津了。《珠帘寨》情况如何不得而知,唱腔虽不繁重,但二者扮相、风格、路数均相近,多年来也多由青衣兼演,以致观众的印象多定格于斯,乍看此版产生了不少微词。笔者对他们的观点表示尊重,但每个人都可能对同一个人物有不同的理解,本工、流派、类型不同的演员各自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正常,(也须掌握尺度)切勿以思维定式判断。
至于常秋月“是不是最好的花旦”这种话题,争论与否毫无必要。按笔者的理解,就算哪位真是公认的某行当最好的演员,也不见得就得演什么都好、什么方面都是最好,但是必定相对全面、有过人之处。且有缺点的演员也不见得就不是优秀的演员、不能成为优秀的演员。吴小如先生曾言,他所目睹过的伶人唯“梅余杨马”四位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境界。可让我说,即便是“梅余杨”再怎么“没特点”,马连良先生面面俱到,也绝不能够与缺点彻底绝缘,只不过老先生的缺点与他们的艺术魅力、艺术水准、艺术成就相比微不足道。诚然,“特点背后一定有某种缺点”,然而激发出特点的不就是缺点吗?其迫使演员们在继承前人艺术时不得已将那些“消化”不了的东西进行改造,扬长避短地加工。这也就是戏曲百花园中有诸家诸派独树一帜的始作俑者吧。所以当谈及缺点时,我们不能将其与特点割裂开来。就几年的认识而言,个人认为常老师的特点是清新灵动、雅致脱俗,准确传神、动情入微,真切深情、感人肺腑。常能着眼于细微之处并自成一格,赋予人物新意和美感,使其扮演的人物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极具舞台感染力。
某位网友认为常秋月适合风流妩媚型的角色,笔者不敢苟同。且现今正值艺术青春期的她,风格没有完全定型,阶段性的“适不适合”、“擅不擅长”的方面和戏路仍需要努力历练,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也算充裕,缺点还有可能在提高中被克服,倘若过早的限定倒有可能抑制了这种提高。
《春秋笔》公演前,笔者曾与常老师有过交流,也谨以此文向她间接地作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