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坐落在福建泉州市区东北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处,即古万安渡的地方,故又名万安桥。
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它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该桥始建于北宋,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自北宋从皇佑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明代诗人“凌登盛”留下诗句;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横江垂。
【名字来由】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独特的建筑结构】
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千年前的桥梁建造者,首创了一种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石块,形成一条石堤,在堤上建造船型桥墩。 用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为了巩固桥基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保护层。
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历史传说
当地流传八仙下海,帮助百姓造桥的传说(又见八仙?看来八仙在古代民间份量很重,值得研究)在滨江的古坡上还留下“八仙通海的足踪”。传说当年在万安渡有石龟、石蛇兴妖作怪,经常闹事,最后被观音大士镇在这里。 虽是传说,足见建造洛阳桥的确困难重重。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
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