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良地震发生后,代课老师朱银全与大家一起先后刨出了7名孩子,但是被埋较深的3人已经不幸遇难。朱银全说,平时都是中午11点半放学,地震当天提前了15分钟放学,但有7名孩子自己带了午饭,留在教室里吃饭,而他则去附近的亲戚家吃饭。(9月9日人民网)
当人们纷纷将目光聚集于救灾英雄朱银全的事迹时,发现他竟然是全校仅有一名教师,并且还是地震前刚刚到校的一名代课老师。其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作为代课教师的身份和他身边破碎的土笆墙校舍深深刺痛了大家的心,也让乡村教育的现状七零八落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土坯房校舍”折射出乡村教育设施之差。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彝良县,经济来源单一,靠山吃山是典型的特点,其中铅锌矿、煤矿两大支柱产业就占到全县的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加上交通不便,地形条件恶劣,要想拿出钱来办教育,那是难上加难。而放眼全国乡村教育现状,彝良县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前不久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晚会上,我们从那些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背后,看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经济发展落后,条件艰苦,这是当前乡村教育的一个基本现状。
“代课老师”折射出乡村教育师资匮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人之常情。作为教师,谁不希望到教育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学校?谁不希望获得更加优厚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在这个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单纯依靠苦行僧式的教师来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和质量,已是十分罕见的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那些坚守的乡村教师感到由衷的敬佩。而在这800多万的乡村教师队伍中,代课老师又是一支中坚力量,是他们在用自己的精神力量苦苦地支撑着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
云南彝良地震,家园需要重建,乡村教育更该得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