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经文:“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当时法藏比丘专注一心地恭闻世自在王佛所说的十方诸佛庄严清净国土的因果,并蒙佛力加被,悉皆目睹观见,现量深入地了知他方诸佛严净国土的原理与方法。见到他方净土的曼妙以及他方秽土众生的苦难,激发坚固法藏比丘速成佛果、速立净土普度群萌之悲愿。为实施无上殊胜妙愿,法藏比丘住清静阿兰若,远离五欲六尘,勤修戒定慧,破我执、法执,安住忍可于不生不灭之自性,其心寂静如须弥山。由寂静三昧引发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的空性。对外境物欲不再执著、贪恋。不住一切法,然不舍悲愿。
法藏比丘如是无住生心,悲智双运,一切世间天人悉皆不能了达、不能企及法藏比丘由大慈悲心这出世善根所生出的妙境。法藏比丘在甚深寂定三昧中,以整整5大劫的长时,用甚深智慧观照十方种种粗妙刹土形成的善恶之因。先是总观思惟,其次是具体地加以拣选,舍弃粗恶,撷取善妙,来庄严自己未来将要安立的净土。法藏比丘于阿兰若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就好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大师,要建一幢宏伟精致的大厦,首先要有缜密详细的设计图。法藏比丘要建构超胜诸佛的道场,亦得要有蓝本。
这个蓝本,宜应将一切细节都要思惟停当。这个净土,不仅要具有审美价值,还得要有道德价值,甚至更要具有终极的了生死、成佛道的宗教价值。为了实现这种终极的目标,就得考察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愿望、种种不同的根性、种种不同的烦恼,对这不同种类的众生如何令他们顺利地生到净土,施设平等普度的简易方法,如是等等,都得在设计阶段予以简捷而圆满的解决。为此,法藏比丘用了5大劫的时间作深度的思惟,终于称性圆成了这个妙绝的蓝本——即四十八愿。
阿难听闻释迦本师述说法藏比丘思惟发愿长达5大劫,便生起了一个疑问:以吾人所处的娑婆世界而论,人寿只有100岁,那世自在王如来住世的时代,佛与众生的寿命有多长呢?释迦牟尼佛回答:“世自在王佛的寿命42劫。”佛的寿命42劫,彼时刹土的人民的寿命也是42劫,说明那个时代众生的福德智慧深厚,法藏比丘以大国王的资禀出家,福慧更加深厚。尤其发严净妙土、摄化众生的大菩提心,其功德利益不可测度。证知四十八愿的诞生,乃由无量因缘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