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之云吧 关注:71贴子:23,844
  • 1回复贴,共1

王朔:我看金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朔:我看金庸

1999年11月1日 15:16 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
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
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
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你可以不关心,不喜欢,不推崇,但你不会不知道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存在着金
庸和王朔这两个人。作为极具特色的重量级人物,他们极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和据此改编
的大量影视,无疑对文坛内外几代青年深具影响力。
    但偏偏,王朔对金庸作品颇有异议,不吐不快,这无疑在文坛内外投下一枚重磅炸
弹。本刊刊出此文,无意哗众取宠,或厚此薄彼。因为一:挑战金庸,前无来者。正如
文学的植物园里,既有鲜花香草,也有嶙峋怪石。作为文学批评,只要自圆其说,言之
成理,童言无忌,但说无妨;二:和声构成交响,斑斓组合繁华。日益沉寂的文坛需要
强音。如因此文引起广泛文学讨论,乃至重振文学声威,是价值所在。
    ――编者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按我过去傻
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
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新思潮风起云涌,
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那时我看人是有个
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琼瑶是牢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
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是嫩声嫩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
的偶像。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
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改张爱玲了。
    金庸可不一样,读的人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多,有好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把
他列为七大师之一,两方面发生了一些口角。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也对发生在
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并不在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
公众名声。他们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爱好者。有一个人对我说: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
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个人讲:金庸的武侠对人物的塑造是
有别于旧武侠的,像韦小宝、段誉这等人物在旧武侠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近于现代
小说中的“反英雄”。更多的人出差带着一套金庸,晚上睡不着就看,第二天眉飞色舞
与同好聊个没完,言谈之中也带出一二武术招数,俨然两大高手切磋武学,遇到我们这
种金庸盲便讪讪笑道:看个热闹,换换脑子。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
看,没那么差。被人劝的次数多了,我也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也别错过
去。第一次读金庸的书,书名字还真给忘了,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
到一半撂下了。那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
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
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
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
情,都是这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
起那些原本觉得挺高挺有卤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睛瞎了。有
时不经意露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半本,没有发言权。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无聊的晚上也看了几眼,



1楼2007-03-26 22:04回复
    很喜欢这篇文章
    武侠小说之俗王朔是点破了
    武侠小说就象年画对联传统节日一样是通俗化成人童话故事
    不必深究
    好象看戏,观众不能讲这都是假的,不能太没戏剧感了
    金庸武侠小说就是一种戏剧
    愿者乐在其


    3楼2007-03-26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