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是节气“白露”,脑子里一直是那句诗歌: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那首诗的开头就是: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既然老肖和老柴都是斯拉夫的作曲家,斯拉夫最底蕴的气质,大概可以用烈烈北风来形容吧。
如果不是这次港乐选择演奏肖九,估计我接触老肖的时间还会往后推,因为那之中绝大部分的反讽和落寞沉重,不是一般时候可以吃得消的。肖九一直以来有多样的传奇色彩,且不说“第九交响”继贝九之后一直对众多作曲家是个魔咒,光是看老肖奉斯大林之命,却作了一首没有任何颂歌和合唱的第九来纪念战争的胜利,也足够传奇了。我曾经见到有人说,他心中的老肖是,站在山巅说:我们的政权啊!多么伟大!之后背过身去说:去你妈的。虽然言辞略有些那啥,但别说,还真有点形象。
港乐在演奏第一乐章的“美国佬”轻松散步式的开头感觉还可以更轻快一点,感觉这段不如伯恩斯坦和维也纳爱乐那里的演绎来得幽默。第二乐章的单簧管部分很美,用低音提琴衬的更加幽丽的叙述口吻和警觉的心酸,旋即转为紧迫的弦乐互相去追赶。第三乐章特短,在几个乐器的伴奏之下,横空出世的小号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这大概是老肖的高明之处,虽然小号昂扬,但总给人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如同军队再昂扬,都略有些狐假虎威了。
第四乐章让我心中特别难过,因为喜欢单簧管的声音,所以特别去注意了它,在号角的威严重压之中,单簧管的声音踽踽独行,鲜活的个体在庞大的国家之下没得以喘息。第五乐章,结束的乐章,当然是胜利的凯歌,压迫性的急促配上管乐和指挥辛奈斯基的激昂,演绎得也是特别到位了。
因为我坐在舞台左边的第一排,所以其实不太能看到整个乐团的形制,只能凭着微弱的能力去聆听,港乐在第二乐章的低沉处很得我心,在最后一个收尾的地方也做得很棒,可能我这个门外汉唯一觉得还可以更好的,就是开头了吧。不过那种举重若轻的反讽和轻快,要做到,确实不易。
其实老肖很感动我的一点,是听了他些许冷峻的交响之后,有一天偶然听到他的第二钢协,特别明亮轻快柔软,我心想,这是怎么了?原来那是写给儿子的,“唯有亲情永远足以缔造伟大”,这也是老肖,一个柔软的老肖。
之后是云迪的柴一,其实云迪的柴一虽未听过完全,但总是见过他以往的片段视频的。和上次在国大的楼座不一样,这次我距离他特别近,登场谢幕看得特别清晰,真是面如皓月,特别翩翩、美好的人啊。虽然一样还是演奏时候的背影,不过,总不能时时两全吧,不奢求太多。这次看见他踩踏板时候的有力,甚至能感受到他每次为了弹奏得掷地有声,舞台那边传过来的震动。如果说上次的国大,中国的钢琴曲,葬礼和悲怆,适合远远地隔着一层去观看,自己去描绘那种意境。那么这次的柴一,去感觉斯拉夫雪原的行走,力量和厚重,近坐也是很合适的呢。
在准备柴一的过程中,听了很多版本,最后甚至有点听倦了,觉得柴一的亮点少了些,不过其实这么说对老柴未免苛刻,因为留驻人心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那么几分钟,比如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的那一个开头,又比如人说: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写出拉二的开头那几分钟,也大概可以不朽了。
柴一的开头,是我特别喜欢的,虽然钢琴只是简单地往前推进,没什么可以炫技的,但是厚重平实,却也是见功夫的地方。李赫特有他的标准,鲁宾斯坦有他的举重若轻,阿姐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气粗犷,我之前最爱的还是吉列尔斯的开头,稳健,平和,巨人的行走,不为外物所干扰的安然的节奏。
现场还是不一样的,毕竟是身临其境的去听,港乐铺开了一道星光大道来迎接钢琴在第六小节的出场,紧张非常,因为第一个音就能判断力量和情感是否调和。云迪很棒,端庄、磅礴、力量都有了,虽然不是稳重非常的那种,但是他的琴声一如一贯地:清。第一乐章几乎没话说,很棒很棒,可以和一些传奇的录音比肩了吧,我觉得是这样的。关于那些技术不够的黑话,如果昨日听到,也心里清楚是无稽之谈了,速度有,力量也有,更可贵的是,他有情感。这是我一直非常喜欢并珍视他的一点,就好像简单的《红色钢琴》,他能弹出人心的起伏,不是因为技术的炫目,而是因为他的投入,我们的共鸣。
如果不是这次港乐选择演奏肖九,估计我接触老肖的时间还会往后推,因为那之中绝大部分的反讽和落寞沉重,不是一般时候可以吃得消的。肖九一直以来有多样的传奇色彩,且不说“第九交响”继贝九之后一直对众多作曲家是个魔咒,光是看老肖奉斯大林之命,却作了一首没有任何颂歌和合唱的第九来纪念战争的胜利,也足够传奇了。我曾经见到有人说,他心中的老肖是,站在山巅说:我们的政权啊!多么伟大!之后背过身去说:去你妈的。虽然言辞略有些那啥,但别说,还真有点形象。
港乐在演奏第一乐章的“美国佬”轻松散步式的开头感觉还可以更轻快一点,感觉这段不如伯恩斯坦和维也纳爱乐那里的演绎来得幽默。第二乐章的单簧管部分很美,用低音提琴衬的更加幽丽的叙述口吻和警觉的心酸,旋即转为紧迫的弦乐互相去追赶。第三乐章特短,在几个乐器的伴奏之下,横空出世的小号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这大概是老肖的高明之处,虽然小号昂扬,但总给人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如同军队再昂扬,都略有些狐假虎威了。
第四乐章让我心中特别难过,因为喜欢单簧管的声音,所以特别去注意了它,在号角的威严重压之中,单簧管的声音踽踽独行,鲜活的个体在庞大的国家之下没得以喘息。第五乐章,结束的乐章,当然是胜利的凯歌,压迫性的急促配上管乐和指挥辛奈斯基的激昂,演绎得也是特别到位了。
因为我坐在舞台左边的第一排,所以其实不太能看到整个乐团的形制,只能凭着微弱的能力去聆听,港乐在第二乐章的低沉处很得我心,在最后一个收尾的地方也做得很棒,可能我这个门外汉唯一觉得还可以更好的,就是开头了吧。不过那种举重若轻的反讽和轻快,要做到,确实不易。
其实老肖很感动我的一点,是听了他些许冷峻的交响之后,有一天偶然听到他的第二钢协,特别明亮轻快柔软,我心想,这是怎么了?原来那是写给儿子的,“唯有亲情永远足以缔造伟大”,这也是老肖,一个柔软的老肖。
之后是云迪的柴一,其实云迪的柴一虽未听过完全,但总是见过他以往的片段视频的。和上次在国大的楼座不一样,这次我距离他特别近,登场谢幕看得特别清晰,真是面如皓月,特别翩翩、美好的人啊。虽然一样还是演奏时候的背影,不过,总不能时时两全吧,不奢求太多。这次看见他踩踏板时候的有力,甚至能感受到他每次为了弹奏得掷地有声,舞台那边传过来的震动。如果说上次的国大,中国的钢琴曲,葬礼和悲怆,适合远远地隔着一层去观看,自己去描绘那种意境。那么这次的柴一,去感觉斯拉夫雪原的行走,力量和厚重,近坐也是很合适的呢。
在准备柴一的过程中,听了很多版本,最后甚至有点听倦了,觉得柴一的亮点少了些,不过其实这么说对老柴未免苛刻,因为留驻人心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那么几分钟,比如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的那一个开头,又比如人说: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写出拉二的开头那几分钟,也大概可以不朽了。
柴一的开头,是我特别喜欢的,虽然钢琴只是简单地往前推进,没什么可以炫技的,但是厚重平实,却也是见功夫的地方。李赫特有他的标准,鲁宾斯坦有他的举重若轻,阿姐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气粗犷,我之前最爱的还是吉列尔斯的开头,稳健,平和,巨人的行走,不为外物所干扰的安然的节奏。
现场还是不一样的,毕竟是身临其境的去听,港乐铺开了一道星光大道来迎接钢琴在第六小节的出场,紧张非常,因为第一个音就能判断力量和情感是否调和。云迪很棒,端庄、磅礴、力量都有了,虽然不是稳重非常的那种,但是他的琴声一如一贯地:清。第一乐章几乎没话说,很棒很棒,可以和一些传奇的录音比肩了吧,我觉得是这样的。关于那些技术不够的黑话,如果昨日听到,也心里清楚是无稽之谈了,速度有,力量也有,更可贵的是,他有情感。这是我一直非常喜欢并珍视他的一点,就好像简单的《红色钢琴》,他能弹出人心的起伏,不是因为技术的炫目,而是因为他的投入,我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