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9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陈平
一、生活与教育
首先把“生活”与“教育”连结起来并作为教育问题中一个重要命题的应是〔美〕约翰·杜威,后来其中国的学生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学主张。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教育要“体现时代要求”,要改变以往“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1、生活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讲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贴近生活的教育,运用生活来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最能出成效的教育,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艺术回归生活既是学生的呼声,也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是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具体体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展开有效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出发点或理解其他知识的基础。缺少应有的生活体验是阻碍学生学习艺术的一个因素。我在给学生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者》时,有学生站起来问他们为什么要“拾穗”,因为他们没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无法感知农民的勤劳朴实,也就无法欣赏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确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独特的内心体验。在美术作业中,学生经常会把秋色画成绿色、蓝色,把太阳画成紫色甚至黑色等等,我们应该接纳学生的这些想法,然而设法去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
2、 生活是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活即教育”,强调了现实生活是教育一种绝好的途径。当学生无法欣赏艺术作品时,只要让学生回到生活;当学生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只要让学生回到生活。生活可为他们提供不竭的源泉。生活即教育就要求我们艺术教育把审美的眼光投向丰富多姿的生活。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微妙、丰富、多姿多彩的,如果我们的艺术能把学生这种敏感及丰沛的内心情感激发出来,就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的。我校有位老师上过一课“标志设计”,最后布置的作业是为学校的“心灵屋”设计一个标志。学生的作业十分成功,如有学生在心形的图形内画上开启的窗户、蓝天及白云。
3、 生活与教育。
生活即教育,但也必须明白生活并不完全等于教育,生活是丰富的,生活也是复杂的,善与恶、美与丑混杂其中,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反教育的现象及事物,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分辨出这些恶与丑的现象,弘扬美与善的举动,艺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来辨别事物,使之具有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要高于生活。一些流行一时的歌曲与绘画未必是真正的艺术。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
1.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美术课教育最易走上纯技术性教育,单纯的技法训练往往被视为美术教育传统或经典的方式,长期来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沿用了艺术专科学校的教育方法。为此,《美术课程标准》把课程性质定义为人文性学科,“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不再把艺术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把艺术教育定位在人文学科充分体现了艺术学科的教育性,凸现了艺术学科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艺术课要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原因。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体现出了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还是获得一种修养,提高人的境界。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有丰富情感能对艺术作品产生敬意的人。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
工具性与人文性,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会去刻意考虑也很难考虑我这节课要上成工具性或人文性课,因为任何课都会包含一定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因素。他们的差异表现在:
①工具性的课刻意追求技法、过多讲述专业用语,而人文性更追求艺术学科的本质意义,审美性及创造性。②工具性仅仅把艺术课的目标视为高质量完成一件作品,而人文性不仅仅关注作品是否能完成,更看重学生在完成作品时的内心体验,即更关注艺术活动的过程及影响。工具性课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同时课也结束了,而人文性同时关注作品完成后对学生的启示,甚至长远的影响。
3.人文性的意义
国外有一节素描课,画石膏,画的石膏是“断臂维纳斯”,可老师的要求是这样的,请学生画出当初形体完好时的维纳斯形象。在这里学生也会注意必要的形及明暗,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意义的、有深刻影响的应是给维纳斯装上双臂,其实在这里给学生装上的是无穷的创意,装上的是想象的翅膀。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被解放了的学生,所以我们讲艺术的目的是要解放学生。
在纽约的教育规划上,给孩子们上艺术课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艺术家,主要通过孩子的手,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与具体物质的接触,来帮助孩子大脑的发育。美国的教育规划中就有一个要求:要使孩子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所以,美术课是一种解放,解放学生的脑及手,解放学生的心智。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陈平
一、生活与教育
首先把“生活”与“教育”连结起来并作为教育问题中一个重要命题的应是〔美〕约翰·杜威,后来其中国的学生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学主张。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教育要“体现时代要求”,要改变以往“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1、生活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讲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贴近生活的教育,运用生活来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最能出成效的教育,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艺术回归生活既是学生的呼声,也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是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具体体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展开有效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出发点或理解其他知识的基础。缺少应有的生活体验是阻碍学生学习艺术的一个因素。我在给学生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者》时,有学生站起来问他们为什么要“拾穗”,因为他们没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无法感知农民的勤劳朴实,也就无法欣赏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确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独特的内心体验。在美术作业中,学生经常会把秋色画成绿色、蓝色,把太阳画成紫色甚至黑色等等,我们应该接纳学生的这些想法,然而设法去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
2、 生活是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活即教育”,强调了现实生活是教育一种绝好的途径。当学生无法欣赏艺术作品时,只要让学生回到生活;当学生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只要让学生回到生活。生活可为他们提供不竭的源泉。生活即教育就要求我们艺术教育把审美的眼光投向丰富多姿的生活。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微妙、丰富、多姿多彩的,如果我们的艺术能把学生这种敏感及丰沛的内心情感激发出来,就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的。我校有位老师上过一课“标志设计”,最后布置的作业是为学校的“心灵屋”设计一个标志。学生的作业十分成功,如有学生在心形的图形内画上开启的窗户、蓝天及白云。
3、 生活与教育。
生活即教育,但也必须明白生活并不完全等于教育,生活是丰富的,生活也是复杂的,善与恶、美与丑混杂其中,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反教育的现象及事物,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分辨出这些恶与丑的现象,弘扬美与善的举动,艺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来辨别事物,使之具有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要高于生活。一些流行一时的歌曲与绘画未必是真正的艺术。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
1.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美术课教育最易走上纯技术性教育,单纯的技法训练往往被视为美术教育传统或经典的方式,长期来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沿用了艺术专科学校的教育方法。为此,《美术课程标准》把课程性质定义为人文性学科,“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不再把艺术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把艺术教育定位在人文学科充分体现了艺术学科的教育性,凸现了艺术学科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艺术课要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原因。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体现出了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还是获得一种修养,提高人的境界。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有丰富情感能对艺术作品产生敬意的人。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
工具性与人文性,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会去刻意考虑也很难考虑我这节课要上成工具性或人文性课,因为任何课都会包含一定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因素。他们的差异表现在:
①工具性的课刻意追求技法、过多讲述专业用语,而人文性更追求艺术学科的本质意义,审美性及创造性。②工具性仅仅把艺术课的目标视为高质量完成一件作品,而人文性不仅仅关注作品是否能完成,更看重学生在完成作品时的内心体验,即更关注艺术活动的过程及影响。工具性课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同时课也结束了,而人文性同时关注作品完成后对学生的启示,甚至长远的影响。
3.人文性的意义
国外有一节素描课,画石膏,画的石膏是“断臂维纳斯”,可老师的要求是这样的,请学生画出当初形体完好时的维纳斯形象。在这里学生也会注意必要的形及明暗,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意义的、有深刻影响的应是给维纳斯装上双臂,其实在这里给学生装上的是无穷的创意,装上的是想象的翅膀。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被解放了的学生,所以我们讲艺术的目的是要解放学生。
在纽约的教育规划上,给孩子们上艺术课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艺术家,主要通过孩子的手,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与具体物质的接触,来帮助孩子大脑的发育。美国的教育规划中就有一个要求:要使孩子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所以,美术课是一种解放,解放学生的脑及手,解放学生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