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评价相当两极。有人视为灾难,Bono与Edge冗长索然无味的访问缩减了Cohen出现的时间,整部片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萤幕全是大而呆滞的脸部特写,刻意的叠影与声音迟滞变成极蠢的「前卫」艺术,最糟的是,这一切不过是1988年英国电视台制作的《Songs form the life of Leonard Cohen》的拙劣翻版,而1988年那个版本,至少演唱会的部份还是Cohen亲为。有的人则鼓掌叫好,因为导演细致的将Cohen的一生重要的阶段与转折,透过访问与05年雪梨一场向Cohen致意的演唱会结合起来,以极简主义的方式呈现Cohen美丽诗词与其人生。
无论如何,对台湾的观众来说,这是没有选择下的选择。就如同你年轻的时候很容易错过Leonard Cohen一样,因为Cohen并非显眼的摇滚巨星,在好莱坞猛烈宣传的环境里这部片也很容易就错过。
Leonard Cohen不醒目,别说是摇滚了,他穿西装裤,留西装油头,甚至与你发挥最大能耐可以想像的「失落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样子也沾不上边。他没有克鲁雅克(Jack Kerouac)张狂的东方主义和在路上的放荡肆意,也没有嚎叫诗人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性感与夸张的姿态,他就像另一位犹太作家与哲学家班雅明一样,散发著某种犹太风味,擅用神秘天启般的比喻力量,他内向而高雅,幽默而睿智,开放而虔诚,他的音乐如同小说与诗,是讨论人生、爱情以及天使与背叛者自我圆满的种种情境。
对我来说,光是听到这麼多优秀歌手的声音就让我满足了,也唯有在这点上,我可以暂时忍受歌手脸部的细纹与嘴角的口沫塞满整个萤幕。真的,除了 Nick Cave无聊的仿唱与Bono自以为是突兀的U2式高音外,几乎每首歌都领我到达不同的地方,特别是Beth Orton演唱的〈Sisters of Mercy〉,我想与天使的对话也莫过如此。而Antony演出的〈If It Be Your Will〉也让我印象深刻,Rufus Wainwright与Martha Wainwright这对兄妹的演出无懈可击,特别是〈Hallelujah〉这首特别的圣(亵)曲。导演细致地交织出每首歌曲在Cohen生命里特殊的意义,或回头评论,或神思、或回顾,在片段的访问里你与Cohen重回他的生命。然後,你会理解这位九岁失去父亲的人为何写下〈The Traitor〉,当看到这位当时在希腊阳光下沈迷於迷幻药写出《美丽的失败者》的青年,在71岁高龄时於大萤幕上念著中文版的序告诉我们它不过是场中暑後的美景,这影片写实地且放大地如同你该有青春。
当然,如果可以选择,你可以只选择这部电影的OST,但也许,为了目睹失落一代活得最久的老翁,为了目睹他讲述他这花和尚老年学佛的故事,以及幽默简单的回顾他一生(虽然Cohen表示他极不喜欢回顾),还有他年轻时像极达斯汀霍夫曼与艾尔帕西诺的混合面容,你可以进戏院一趟,带著满耳的天籁声响出来。
(刊於破报复刊4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