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对说,此处亦然。君子一般作品德高尚之人解,小人反是。如今在民间,“君子成人之美”常挂在人们的嘴边儿上,但孔子的后半句“……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不见了。千百年,《论语》一直是由“仕”(更广义的“君子”)的阶层代代下传的,但为什么只传了上半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谈到史书时指出,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这是因为某朝年久,修史之人都是本朝人,因此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修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这段话虽是谈史书,但讲出了一个意识形态流变的一个大特点,就是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趋利避害性,这两个特点在中国文化中尤其突出。一句格言,传着传着,味儿就变了。回到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