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彧水团吧 关注:64贴子:3,137

【三国盘点】----学者三国演义论文收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说明一下,转载,复制粘贴,但是文章还不错的,一天至少一篇,慢慢填,能至少填一年,吧里没啥学术气氛,愿意欣赏的就欣赏吧,不强求,我也当是赚赚分


1楼2012-09-16 19:15回复
    一知人善任,正面激励
    奖赏必须完全抛开人的亲疏关系和等级地位,严格地按功劳施予。曹操在清水之地与张绣军队作战时,手下有两支军队发生冲突,于禁所率部队赶杀夏侯所领的青州兵。夏侯是曹操的本家兄弟,当曹操得知两支军队的冲突是由于青州兵沿路劫掠乡民、违犯军纪时,当即赞扬了于禁,并奖给他金器一副,还因御敌有功而将其封为益寿亭侯。
    但,并不是所有领导都懂得这个道理,反面的事例也很多,比如董卓死党李催平日喜欢妖邪之术,常使女巫祈祷降神于军中,他作乱朝廷时被皇帝封为大司马,于是他认为这是女巫降神祈祷之力,遂重赏女巫,却不赏军将,军将们气愤地聚集在一块儿说:“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遂商议引兵造反,军将的兵变使李催军势大衰。李催不能论功行赏,军士难免出现怨情。
    所以论功行赏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4楼2012-09-16 19:16
    回复
      第一,及时的原则。对有功将士及时地给予奖赏,能够使他们在心理上把功劳和奖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处,从而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关羽为曹操在白马战役中斩掉袁绍大将颜良后,曹操立即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铸印相送,这种及时的奖励,使关羽不久又斩杀了袁绍大将文丑。退军后,曹操大宴众官,庆贺关羽斩将立功,关羽在席间请战,又欲赴汝南为曹操剿灭刘辟。及时的奖励就是这样及时地发掘出将士的潜在精神,激励他们不断立功进取。
      第二,等级的原则。奖励不能人人平等,要按功劳大小分等级施予。曹操在潼关用反间计击败马超后,闻知马超逃脱,遂传令诸将:“无分晓夜,务要赶上马儿。如得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众将得令,各个争功,追得马超狼狈不堪。曹操在这里用的是一种明码标价的分等级奖赏。
      再者,在有些特殊的场合,奖励应该根据受奖对象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赵云在长坂坡为救小公子刘禅匹马杀入敌阵,突围后血染征袍,见到刘备,他伏地而哭,从怀中抱出刘禅,双手递与刘备。刘备该用什么来奖励赵云呢?用金银吧,赵云万万不会接受,而且会产生反感,用言语表扬吧,两句话实在算不了什么。刘备无法表达对赵云的抚慰,但又绝不能无所表示,于是接过儿子,将其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是在向众人及赵云表示,他心里对赵云的爱戴是在亲儿之上。赵云慌忙从地下抱起刘禅,哭拜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种“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的奖励方式既独特又高明,在当时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


      5楼2012-09-16 19:16
      回复
        二巧用变式,侧面激励
        战前激励有些不属于奖励,但它和奖励具有同样性质的鼓舞作用,这里一并探讨。
        战前激励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曹操选派庞德为前部先锋去战关羽,解樊城之围。临行前他对庞德说:“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明,真劲敌也。”庞德激情振奋,也对众将表示:“吾料此去,当挫关某三十年之声价。”他扬威耀武,取胜呼声很高,包造了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这样的方式可称之为勇气激励。
        


        6楼2012-09-16 19:16
        回复
          战前激励还有许多方式,这里着重探讨激将法。
          曹操与袁绍的白马之役中,袁绍骁将颜良连诛曹操二将,操欲使暂降在军的关羽迎战,遂派人请至前线,对他说:“颜良连诛二将,勇不可挡,特请云长商议。”又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并慎重地对关羽讲:“未可轻视。”关羽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未等他答话,旁边的张辽立刻对关羽说:“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关羽遂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去。这里,曹操想叫关羽出战,但未说一个“战”字。首先他不断地赞叹敌方军将,等关羽对其表示蔑视态度后,他用“未可轻视”四字轻轻一激,于是关羽主动请战,愿取颜良首级。如果说曹操对关羽是激其出战,那张辽关于“军中无戏言”的言语则是逼其出战,君臣配合,达到了让关羽出战的目的。关羽是声明“降汉不降曹”的人物,不受曹操节制,曹操无法直接向其下令,这种激将法是当时可以采取的高明方式,既激关羽出战,同时又激起他的斩将决心。
          王允想要除掉董卓,又碍于董卓有其义子吕布相助,便采用“连环计”,将养女貂蝉暗中同时许配于吕布和董卓,却让董卓公开娶走,吕布为此事深恨董卓,王允乘机激吕布造反。王允一方面直截了当地指出他本人和吕布均受到了污辱。另一方面又装出胆小怕事的样子表明自己年迈无能,而把吕布说成盖世英雄,这就把吕布摆在了最大的英雄受到了最大的侮的地位,激他做出报仇雪耻的选择。为了坚定吕布的决心,他又以汉朝司徒的身份,从更高的层次上给予激励。


          7楼2012-09-16 19:16
          回复
            看来,激将法适用于那些自视英雄、又有实际能力的人。他们对干一件事情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时,对他们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摆出眼前不相容的两种选择:要么当英雄,要么受侮辱或受贬损,然后心平气和地诱导他们朝忍辱的方向思考,而当受激人的思想进入忍辱境地后,会立即感到来自深层心理的反抗,争强好胜、自视英雄的性格不能容忍做出这种选择,他们有能力充当英雄,要做出英雄的选择,于是,一种冲动就骤然促使他们下定了干这件事的决心。由于其最后的选择是靠受激人自己做出,无须别人命令,因而这种方法还适用于不具有节制关系的人。例如曹操对关羽、王允对吕布。
            以上激将法可称为贬损式激将法,还有一种怀疑式激将法。孔明欲让关羽伏兵华容道释放曹操,派兵前他对关羽当面表示说:“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孔明采用怀疑式激将法逼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怀疑式激将法是首先指出对部将完成某事的疑虑,使他感到一种受怀疑之辱,部将为了摆脱这种受疑之辱,自然要做出最大的保证。


            8楼2012-09-16 19:16
            回复
              第三种,示恩的批评方式。
              刘备为益州牧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法正字孝直,是益州早先联络刘备入川的人物,才气高,为刘备夺取益州立有大功。他当上蜀郡太守后,对过去人际交往中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都一一报复。有人在孔明跟前告状说:“孝直太横,宜稍斥之。”孔明对人讲:“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乃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因而不予追究。孔明听到法正的过失,首先大摆法正的功劳,然后在不否认其过失的前提下流露出对他的特殊宽容态度,这就等于从侧面提醒法正:第一,他是大有功劳而被人们尊重的人员;第二,只是由于领导人对他的特殊爱戴才不追究他的过失。当法正知道了这些情况后,自然感到受恩匪浅,为了维护自己受尊重的地位,并为报答领导人的恩德,于是收敛了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示恩的批评方式一般仅适用于建有大功的人员、反应敏感的人员和觉悟高的人员,适于对小错的批评。
              激励也好,惩罚也罢,没有哪个更高明,曾经有位网友说,奖励与惩罚,一要及时,二要有分量,三要有新意。鼓励什么就奖励什么,要听真话,要听群众建议,就要拿出行动,奖励他们,毕竟我们还有有责任心的人,还有上进的人,还有不甘堕落的人。不鼓励什么就惩罚什么,毕竟我们也不乏有混日子的人,要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


              11楼2012-09-16 19:17
              回复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2)鲁越、文庆:《大师与名著》(二),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
                (3)罗贯中:《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汪文顶、曾宪辉:《中国百家文学名著鉴赏——小说》(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沈忱:《煮酒品三国》,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杜景华:《夜话水浒》,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年版。
                (7)欧阳健、肖相恺:《水浒新义》,重庆年出版社,1983年版。
                


                12楼2012-09-16 19:17
                回复
                  2012年2月13日
                  《三国演义》中比喻修辞格的运用探析。
                  作者不详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描写武将武艺和描绘场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不仅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而且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比喻的运用让小说充满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美,使得小说异彩纷呈、引人入胜。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比喻 修辞格 运用 画面美


                  13楼2012-09-16 19:17
                  回复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比喻的运用使得本来气势澎湃的文章显得更加瑰丽多姿。具体来说,比喻的运用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武艺、描摹场景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上角度,对《三国演义》中比喻的运用进行全面分析,并对这些比喻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美学价值(促进小说画面美的实现)做初步探讨。


                    14楼2012-09-16 19:19
                    回复
                      一、《三国演义》中比喻的运用
                      (一)用比喻刻画人物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是多角度的,作者不但直接描绘人物的外貌,而且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还常常通过他人之口来评述人物。而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和性格的刻画,通常运用比喻手法,甚至借用他人之口评价人物,也离不开比喻。
                      1.用比喻描写人物外貌
                      虽然文章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但作者在描绘他们的外貌时并没有千篇一律,充分考虑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不同特点,在比喻的选用上非常成功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得人物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第一回写刘备的外貌是“面如冠玉”,将刘备的脸比喻为“玉”,一方面表明了刘备并非粗俗武夫,另一方面又暗示此人将来必会至尊至贵。而对张飞的描写就截然不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将其与“虎”、“豹”、“马”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张飞的勇猛,是一个典型的冲锋陷阵的武将形象。这样勇猛的大将,再配以巨雷般的吼声,能够在长坂坡以一声怒吼惊退曹操的追兵,也就顺利成章了。虽然关羽也是武将,但却与张飞明显不同,第五回写关羽的外貌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这些比喻突出了关公的眼、眉和肤色,人们常说“面如其人”,对关羽脸谱的描绘为后来刻画他忠义的性格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见,作者通过不同的比喻,不仅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还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喜好,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用比喻刻画、衬托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多用比喻。有直接比喻,例如第六十三回写张飞“更兼张飞性如烈火”,便直接将张飞的性格比作烈火,足见张飞性情之暴躁。但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侧面烘托,例如第七十一回写黄忠“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大喝一声,犹如雷吼”。这里将黄忠下山时的气势说成“山崩地塌之势”,将他的吼声比作惊雷,展现了黄忠勇猛、果敢的性格。
                      同样的比喻出自不同人物之口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第三十九回,夏侯惇面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在博望坡所做的军事布置,说道:“今观其用兵……正如驱犬羊与虎豹斗耳!”将自己的军队比作虎豹,将敌军视为犬羊,显示了他轻敌、自傲的性格。而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将曹操的百万大军比作蚂蚁,展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与高度自信。这个比喻与夏侯惇的比喻类似,所传达出的人物的性格却有所不同,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对敌军做了全面的分析,已经“知己知彼”,而夏侯惇只是盲目自信。


                      15楼2012-09-16 19:19
                      回复
                        3.用比喻评论人物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评价人物,另一种是作者自己评价或转引民间评价。但无论是哪一种,往往都要借助比喻。
                        先谈借别人之口评价人物。第三十六回写徐庶回马荐诸葛,将自己与诸葛亮作对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徐庶是个很有才华的谋士,但与诸葛亮这个“麒麟”、“鸾凤”相比,他只能是“驽马”、“寒鸦”,由此可见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听过这两个比喻,刘备自会在心中对诸葛亮的才能做出衡量,这样才会有后来的“三顾茅庐”。第三十九回,博望坡之战前夕,徐庶再一次在曹操面前评价诸葛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比喻之中蕴含着对比,实际是提醒曹操不要轻视诸葛亮。因为徐庶在当时已经很有名,天下人都知道他很有智慧,这样一个人与诸葛亮相比却只是“萤火”对“皓月”,可以想象诸葛亮是何等聪明。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比喻确实十分精当,夏侯惇由于对诸葛亮“皓月之明”的智慧估计不足,才有了博望坡之败。
                        作者自己评价人物或转引民间的评价也都用到了比喻。第四十二回,作者这样评论张飞在长坂坡的那一声怒吼:“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又引用别人写得赞诗“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将张飞这一吼比作“霹雳之声”、“虎豹之吼”、“轰雷”之声,极言吼声之大,突出了这一声吼的杀伤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再如第六十四回,益州刘璋手下的大将张任,宁死不降,作者引用别人的诗赞道:“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将张任比作明月普照自己的故土,非常恰当地反映出张任坦荡、忠诚的品格。
                        (二)用比喻描写武将武艺精湛
                        武将的武艺也是《三国演义》着墨很多的一个方面。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来描绘、展现武将的武艺,给读者勾画出一个又一个勇猛过人而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第十六回这样描绘吕布辕门射戟:“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将弯弓比作秋月,非常形象生动,同时说明吕布力量之大;将飞出去的箭比作流星,形容弓箭飞行之快,实际上是在渲染吕布箭法的精准。这两个比喻把吕布的武艺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七十一回写赵云救黄忠:“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用了“梨花”、“瑞雪”这两个喻体,表面上在描绘打斗场景,实际上写赵云在如此众多军士的重重包围之中竟能把长枪运用得“若舞梨花”,就是为了突出他的英武之姿与非凡武艺。


                        16楼2012-09-16 19:19
                        回复
                          (三)用比喻描绘场景
                          《三国演义》的场景描写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两部分。在描写这两类场景的过程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大量比喻,给文章增色不少。
                          1.描绘自然景物
                          《三国演义》的写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比喻写景。用比喻写景,往往能给读者一种画面立体感,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十七回写刘备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路上看到的风景是:“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这个比喻抓住了白雪洁白晶莹、一尘不染的特点。第四十八回写曹操长江宴饮,看见“长江一带,如横素练”。夜晚的长江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平静,“如横如练”,将长江比喻为一卷白色丝绸,非常形象。但是江水并不总是安静的,第四十九回写道:“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同样是月光下江水,此时却如“万道金蛇”,不仅符合客观实际,实际也为曹军后来遭遇火攻埋下了伏笔。
                          2.描绘战争场景
                          对战争场景的描绘是《三国演义》的重头戏,比喻的运用使得战争更加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有了比喻,一幅幅战争图画也就显得栩栩如生。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战场上的器具。文中经常写到流矢,如第五回写孙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第十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第二十五回“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将流矢比作“骤雨”、“飞蝗”,极言弓箭之多、排列之密。第三十回写袁绍“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刀剑之多以至成“林”;第四十二回“忽见江南岸战鼓大鸣,舟船如蚁”,将船只比作蚁群,与对流矢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17楼2012-09-16 19:19
                          回复
                            作者还善于用比喻描绘军容气势。如第十二回写“喊声如江翻海沸”,将呐喊声形容为江翻海沸之音,气势宏伟浩荡。第十回写陶谦远望操军“如铺霜涌雪”,突出曹操军容的浩大。另外,作者常用潮水、波浪来比喻前进或撤退中的军队的形势,例如第十一回用“马军步军,如潮似浪”,展现军队进发时的气势;第二十五回写“河北军如波开浪裂”,袁绍军队在关羽的冲击下瞬间变成开波裂浪,不堪一击;第四十二回用“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生动地描绘出一副混乱的撤军场景。


                            18楼2012-09-16 19:19
                            回复
                              二、比喻的运用与《三国演义》生动形象的画面美
                              《三国演义》中比喻的运用,给小说增添了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无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相貌、性格,武将的武艺,还是小说所描摹的场景,由于比喻的使用而鲜活起来,形成了一种立体感。读者读后,脑海中会留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这些画面常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
                              对人物的刻画,作者使用比喻,粗笔勾勒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关羽的外貌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几个比喻连用,活现了一副人物肖像画,不但人物关键特征跃然纸上,而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给文章增添了形象的画面之美。
                              用比喻描写武将武艺,可以让读者不由自主地由简单地看打打杀杀联系到具体的画面,例如写吕布“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将弯弓比作秋月,飞箭比作流星,一幅英雄百步穿杨图便浮现在读者眼前。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到吕布的箭法是多么的精准,同时可以在脑海中慢慢欣赏这幅百步穿杨的美丽图画。
                              至于用比喻描摹自然景物,则更是给人们展示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第四十九回写曹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一个比喻,描绘出一副波涛汹涌时的江水图,美轮美奂。
                              作者用比喻描写战争场景,留给人们的往往就是一幅动态的美丽画卷了。“忽见江南岸战鼓大鸣,舟船如蚁,顺风扬帆而来”、“操军如铺霜涌雪”、“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河北军如波开浪裂”,这一个个比喻,就是一幅幅画卷。尽管战争本身非常残酷,但读了这些描写战争场景的文字,人们往往并不觉得十分紧张。这是因为,读了这些比喻,人们心目中会呈现一幅幅真实却又生动形象、富有美感的动态画卷,读者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这些画卷的欣赏上,所以对战争本身的气氛便不十分关注了。
                              


                              19楼2012-09-16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