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文明的第一缕阳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发掘领队教授之丁陶文化讲座
人拜朝阳尽海角,风裁玉树满梨花;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发掘领队教授在襄汾开展了一次丁陶文化讲座。
对于襄汾陶寺的古遗址,教授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因为教授在陶寺古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一直亲历亲为,包括一些需要求证的东西,如古观象台等,他始终都是身临其境,自己挨个去实验,使自己以及各界专家的推断得到证实。
陶寺古城址约有300万平方米,是1978年到1984年开采发掘出来的,接着相继发掘出了古城址内的中心区域,也就是王所居住的区域、普通居民区;还有早期的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大贵族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后又发掘出了中期小城以及小城内的大贵族墓地、祭祀区内的观象台。教授对宫址区、宫殿区都做了详尽的考察,发现这些遗址不仅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这些遗址是处于黄河中游当中,是三个重要的文化起源中心,距今大约4300年——4000年之间,是在夏王朝前或是夏王朝之初,是与“夏墟”有联系的陶寺遗址。
早期的小城,距今约4300年——4100年,中期的小城距今4100年——4000年,晚期的小城距今4000年——3900年。 2002年——2007年何教授成功发掘了遗址东北大片的普通居民区,那是很一般的低于地面的坑洞,里面比较简陋;而东南的地方发现了六座王墓,各出土了龙盘一个,大墓长5左右,宽左右,除了龙盘,还出土了铜铃、碗、盆、尺子以及各种玉器,这些足以看得出,在当时的社会上,等级(阶级)的分化特别明显。
古观象台,三面城墙,呈园角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280万平方米;有十三道柱子,有柱缝12道,每道柱缝相隔10公分,每道缝都和远处的塔儿山相对应,再把太阳回归年(365天)分成20个季节,每到了哪一个节气时,就可以在对应的柱缝里观看节气时令,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太阳令了。人们所居观象的位置,内有环道,60米、夯土70米、呈帽檐形,有门,把出土的圭尺放在观象台前的柱缝所对应的影子是,看到的是刻在圭尺上的刻度,就可测到‘地中’,夏至影长1尺6寸,40厘米,还可以测大地,从陶寺外测到北回归线,南可测到南极等等;所谓的地中之都就是尧的古城,中土之国就是“中国”。 南部的小城,约有10万平方米,方向315度,人居住在沟底,城在沟上,中心区域和旁边有20多米的隔离带;而宫殿区的主殿是三开间一进的宫殿,地面是河卵石,木柱直径30公分,木柱的材料是松木、柏木,可见是王用之木,填朱砂圈足;这里面出土的有羊的胛卜骨,是古代占卜吉凶用的,另有铜铸的盆子,复原后直径37公分、共发现了4件铜器:铜铃、铜盆、铜碗、铜尺子。
最为惊奇的是还发觉出了一个长20米、深9米、面积300平方米的大洞,经过考察才知道那是一个凌阴建筑,也就是一个冰窖,是为了王及大贵族们所用的藏冰洞。 大的贵族区是5乘5的两开间套装房,王居住的是高于地面的建筑,大贵族随其后,而平民住在半截,贫民住在最底层。王所居住的居所和大贵族区呈平行四边形,是有瓦的建筑,在建筑材料上也有大的发现,有滴水、糊椽、护枋、墙裙、蓝色的蓝铜矿做的陶水管,地漏(排水管)等,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另还发现了粟和黍、大麦,这些应该是中国本土起源的大米,因为这些都是宫殿和大的贵族区陶洗出来的。
发现的陶窑,直径1米左右,长5米、宽6米、内有72件套、彩绘8件、玉器18件、骨组8组、还有漆木器等等,有的最薄的玉器仅仅2毫米3毫米厚;最有价值的是一件玉兽面(国内仅存一件),直径15厘米,漆杆、彩绘几段,南为天,北为地,有祭祀或什么大的活动敬奉天地,看来尧时就有了“驱人之兵,不站自胜!”的以文治天下的文化理念。 陶寺古遗址的发掘所带来的文化价值:
1、 证明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2、 这里发觉的都城是史前最大的城址之一。
3、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4、 这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形成。
5、 天文观象台和观测仪是人类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6、 这里发掘的‘尧舜之都’遗址终于把过去的传说变成了信史。
7、 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文字。
8、 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度量衡制度:(25公分等于1尺)。
9、这里发掘出来了世界上最早的红铜,青铜以及铸铜的工艺。
10、确定了这里是人类居住文明最早的先河——发现了陶瓦。
最后,教授提议:如果投资4个亿左右,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最伟大的发现展现给世界,也会给襄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让世界重新了解尧舜的历史,了解襄汾的过去。为襄汾打造帝尧文化旅游埋下了证据确凿的伏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发掘领队教授之丁陶文化讲座
人拜朝阳尽海角,风裁玉树满梨花;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发掘领队教授在襄汾开展了一次丁陶文化讲座。
对于襄汾陶寺的古遗址,教授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因为教授在陶寺古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一直亲历亲为,包括一些需要求证的东西,如古观象台等,他始终都是身临其境,自己挨个去实验,使自己以及各界专家的推断得到证实。
陶寺古城址约有300万平方米,是1978年到1984年开采发掘出来的,接着相继发掘出了古城址内的中心区域,也就是王所居住的区域、普通居民区;还有早期的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大贵族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后又发掘出了中期小城以及小城内的大贵族墓地、祭祀区内的观象台。教授对宫址区、宫殿区都做了详尽的考察,发现这些遗址不仅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这些遗址是处于黄河中游当中,是三个重要的文化起源中心,距今大约4300年——4000年之间,是在夏王朝前或是夏王朝之初,是与“夏墟”有联系的陶寺遗址。
早期的小城,距今约4300年——4100年,中期的小城距今4100年——4000年,晚期的小城距今4000年——3900年。 2002年——2007年何教授成功发掘了遗址东北大片的普通居民区,那是很一般的低于地面的坑洞,里面比较简陋;而东南的地方发现了六座王墓,各出土了龙盘一个,大墓长5左右,宽左右,除了龙盘,还出土了铜铃、碗、盆、尺子以及各种玉器,这些足以看得出,在当时的社会上,等级(阶级)的分化特别明显。
古观象台,三面城墙,呈园角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280万平方米;有十三道柱子,有柱缝12道,每道柱缝相隔10公分,每道缝都和远处的塔儿山相对应,再把太阳回归年(365天)分成20个季节,每到了哪一个节气时,就可以在对应的柱缝里观看节气时令,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太阳令了。人们所居观象的位置,内有环道,60米、夯土70米、呈帽檐形,有门,把出土的圭尺放在观象台前的柱缝所对应的影子是,看到的是刻在圭尺上的刻度,就可测到‘地中’,夏至影长1尺6寸,40厘米,还可以测大地,从陶寺外测到北回归线,南可测到南极等等;所谓的地中之都就是尧的古城,中土之国就是“中国”。 南部的小城,约有10万平方米,方向315度,人居住在沟底,城在沟上,中心区域和旁边有20多米的隔离带;而宫殿区的主殿是三开间一进的宫殿,地面是河卵石,木柱直径30公分,木柱的材料是松木、柏木,可见是王用之木,填朱砂圈足;这里面出土的有羊的胛卜骨,是古代占卜吉凶用的,另有铜铸的盆子,复原后直径37公分、共发现了4件铜器:铜铃、铜盆、铜碗、铜尺子。
最为惊奇的是还发觉出了一个长20米、深9米、面积300平方米的大洞,经过考察才知道那是一个凌阴建筑,也就是一个冰窖,是为了王及大贵族们所用的藏冰洞。 大的贵族区是5乘5的两开间套装房,王居住的是高于地面的建筑,大贵族随其后,而平民住在半截,贫民住在最底层。王所居住的居所和大贵族区呈平行四边形,是有瓦的建筑,在建筑材料上也有大的发现,有滴水、糊椽、护枋、墙裙、蓝色的蓝铜矿做的陶水管,地漏(排水管)等,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另还发现了粟和黍、大麦,这些应该是中国本土起源的大米,因为这些都是宫殿和大的贵族区陶洗出来的。
发现的陶窑,直径1米左右,长5米、宽6米、内有72件套、彩绘8件、玉器18件、骨组8组、还有漆木器等等,有的最薄的玉器仅仅2毫米3毫米厚;最有价值的是一件玉兽面(国内仅存一件),直径15厘米,漆杆、彩绘几段,南为天,北为地,有祭祀或什么大的活动敬奉天地,看来尧时就有了“驱人之兵,不站自胜!”的以文治天下的文化理念。 陶寺古遗址的发掘所带来的文化价值:
1、 证明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2、 这里发觉的都城是史前最大的城址之一。
3、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4、 这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形成。
5、 天文观象台和观测仪是人类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6、 这里发掘的‘尧舜之都’遗址终于把过去的传说变成了信史。
7、 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文字。
8、 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度量衡制度:(25公分等于1尺)。
9、这里发掘出来了世界上最早的红铜,青铜以及铸铜的工艺。
10、确定了这里是人类居住文明最早的先河——发现了陶瓦。
最后,教授提议:如果投资4个亿左右,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最伟大的发现展现给世界,也会给襄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让世界重新了解尧舜的历史,了解襄汾的过去。为襄汾打造帝尧文化旅游埋下了证据确凿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