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6贴子:239,961
  • 13回复贴,共1

刘邦从匈奴包围圈中脱出的必然与偶然因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针对此前流行的、认为公元前200年刘邦之得以从白登脱围,是因为匈奴主动撤开一角的说法,本文从纵、横两个方向比较了刘邦的另外几次从危难之中脱离险境的事件,总结出刘邦每次被围时,他一定要设法脱险的必然心态和规律性的脱险方法。结合当时匈奴的社会状况及其风俗习惯,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并不是匈奴主动解动围,而是刘邦采用陈平之计,“间使、厚遗阏氏”从而拖延了时间、松弛了匈奴的警戒,并营造出一部分围骑逐渐“引去”、汉人使者“往来”行走、匈奴“不觉”可疑,习以为常的局面,又乘偶然的“时天大雾”的天赐良机,以汉军使者的模样,混在人群中溜出匈奴包围圈的结论。

作者 王庆宪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不知大家看过没有? 



IP属地:广东1楼2007-04-02 12:37回复
    没有,不过我有这么一点想法:白登之围不同于楚汉战争期间汉王的数次脱困,被围的不仅有主帅刘邦,还有十分重要的三十万汉军主力。如果不是匈奴主动撤围,刘邦可能能够利用种种方法逃脱自身,但几十万将士就惨了…


    2楼2007-04-02 15:43
    回复
      我还是倾向于美人计,与后面汉初送美人政策比较连贯.


      3楼2007-04-02 16:17
      回复
        这个“送美人”政策何止是在汉初,整个汉朝一直在送,后来也一直在送啊


        5楼2007-04-02 19:57
        回复
          我看完那篇文章也觉得欠缺足够的说服力,但他有一论点让人比较觉得新鲜,他说到匈奴的风俗问题,大概要表达的就是匈奴们一般欠缺足够的军事素养,关键时刻通常只会想到自己利益,欠缺执行战术的纪律,因此时间一长,刘邦就有机可成,扮成使者溜掉。我觉得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孤闲,我觉得匈奴的目标是刘邦,“如果不是匈奴主动撤围,刘邦可能能够利用种种方法逃脱自身,但几十万将士就惨了……”虽然汉军被包围,但真正打起来匈奴也未必会压倒性胜利,试问歼汉军30W,而自己匈奴死掉20W,有价值么?因此如果匈奴王得知刘邦逃了,目标也就没了,撤军也是无奈之举。 

          至于“送美人”一直延用至今,所谓食色性也。


          IP属地:广东6楼2007-04-05 21:39
          回复
            关于第一段:我想匈奴们不是欠缺军事素养(当然他们可能是欠缺的,但是在这里这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他们的目标并不在于征服中原,他们只是想抢点东西接济自己。匈奴从来没想过要南下中原当中国的皇帝,这就是他们与成吉思汗的最大区别。

            关于第二段:汉军都七日七夜不得食了,冻得手指头都掉了也握不牢长矛大刀了,要是这种情况下匈奴全歼汉军还要自损八千,那……那匈奴就不是匈奴了。当然,我同意你说的他们的目标是刘邦这一点,其实我觉得连刘邦都不是,如果冒顿当时想干掉刘邦或者干掉汉军,又何必围而不歼,围城可不是匈奴骑兵的风格。这场战争本是韩王信投匈奴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冒顿大概也只是想借此机会试试大汉的实力,顺便耀武扬威威风一下,最好再弄点利益回去,他肯定没想真的跟汉朝完全撕破脸结成死仇,那样的话武帝扫匈奴之战就要提前七十年开战了。只是没想到这位一统中原威震华夏的汉高祖竟然这么秀逗,还没怎么打呢就全军被围死了,到这地步,冒顿也很无奈,两边都干在那儿了。我想陈平也是窥破了这层玄机,所以才小动唇舌,又卖给了冒顿一些让他满意的利益,才达到了尺书解困的效果,这不仅是解了汉的困,同时也是解了匈奴的困。唉,千古谁识白登围啊!

            关于第三段:我倒觉得送美人政策恒久耐用的第一原因不在于食色性也,而在于婚姻这种人际关系的重大政治作用,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学,这可能更是一个社会学问题:)


            7楼2007-04-06 13:08
            回复
              我想不通的都被孤闲说出来了,战事进程推演的合情合理。

              至于和亲政策确实如你所说,不过一旦一方有异心,另一方将非常被动


              IP属地:广东8楼2007-04-06 16:27
              回复
                精品,继续~~


                9楼2007-04-06 19:14
                回复
                  `


                  10楼2007-04-14 14:58
                  回复
                    即使桓谭这种说法可信,但说这是“美人计”也不准确,顶多是“反美人计”。严格来说的话,说是“妒妇计”可能更贴切一些…


                    11楼2007-04-15 19:38
                    回复
                      反过来也是这样…


                      13楼2007-05-16 02:25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5-17 15: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