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篆印吧 关注:125贴子:944
  • 8回复贴,共1

石开,1951年2月生于福州。工篆刻、书法、绘画、诗文。出版书法篆刻作品集多种。篆法结体自成系统,刀法亦有异于前人,印风影响当代印坛。1998年移居北京,现为职业书法篆刻家。
近日,石开先生应书法网邀请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本文为交流的全部内容。文字资料由书法网整理、提供,并经石开先生审阅。
——编者注



1楼2012-09-21 20:30回复
    吴邦志:
    石开先生书法篆刻标新立异,独具一格,我非常喜欢。请教两个问题:
    1、先生书法篆刻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面貌的?是永到渠成还是有意识追求?对未来风格的发展有何想法?
    2、前几年经常读到先生发在报刊上的文笔幽默、犀利而深刻的文章,近两年见到少了,请问先生是何因?
    石开:
    1.艺术不是发展的,是变化的。变化要有追求的意识,好比上场踢球,必定要有“射门”意识,但是进球则需球技和运气。至于未来的风格走向,只要继续做下去,就必然会有变化。
    2.书画篆刻已经让我有些应接不暇,做文章太花时间,只好叫停了。
    


    2楼2012-09-21 20:32
    回复
      墨语者:
      你是如何评价你自己的印、书、画、文,来个排序如何?
      石开:
      好像都差不多,半斤八两。
      静心堂:
      先生如何看待米芾的书法及二王对其的影响?如何学习米宇?我很喜欢先生早期的帖学一路书法。请多谈谈!
      石开:
      学米字入帖不容易,要出帖更难。若立志做帖学的书家,好像有必要学米,但学后如何变化,就看自身的造化了。
      红荆藤:
      石开先生在书法篆刻方面造诣很深,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请问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二者的关系,就你自己而言,是书法促进了篆刻还是篆刻成就了书法?因为就我看来,你的书法风格,印的痕迹是很浓的。请指教。
      石开:
      既然你已得出结论,我就不说什么了。
      墨语者:
      以写篆的笔法写行草是你的独创还是取法?
      石开:
      为什么不说用我的写行草的笔法来写篆书?行草圆锋起笔,八大山人早有先例。
      ZIP:
      请问石老师,您的篆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从西汉《张掖都》的墨迹篆中得到灵感?
      石开:
      从六个字的“张掖”化成个人风格,我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我确实对它看了足有30分钟之久。我篆书的基本元素是汉金文(包括汉印文字)。此外,搀杂我认为可以搀和的东西,是个大杂烩,然后略加提纯而已。
      


      4楼2012-09-21 20:36
      回复
        古天:
        在当前书坛或者艺坛你所不喜之人都是哪一类的?
        石开:
        趾高气昂的“混混”。
        淳风堂:
        请问如何理解“嫁女心情”?
        石开:
        我对自己的创作比较珍爱,为了生存,出让自己的作品,那种心情还真像自己的爱女出嫁一样,既高兴,又若有所失。
        徐飞:
        1.黄宾虹说:“学画墨色浓重,年久透入纸素,即成融洽。过淡则二三十午后便乏精神。”而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赵孟颊的作品墨色都比较淡,墨色与纸张的对比都比较小,笔迹都不怎么“显”。那么,赵孟颊的作品是不是就属于“过淡”而“乏精神”的那种?在强调“对比度”的今天,您对赵的作品只具有如此不高的“对比度”怎么看?
        2.古人有“黑气”以至有一些书画家或者书画商人为了使作品没有“黑气”而使用氧化的方法对整个作品进行漂白。据说王镛先生就比较重视“黑气”的有无,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3.古人有对作品气象“老”、“嫩”的说法,有说“老”好;有说“嫩”好,您怎么看?所谓的“老”是不是就是指“黑气”呢?
        石开:
        1.我在故宫看到几件赵的原作,墨色很好,没有你描述的情况。
        2.王镛好像说过他嫌黑气,但我倒是很喜欢黑气,如果黑气的典型代表是吴昌硕和李可染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3.“老”要自然老,未老强作老,就是做作。当然此老不仅指生理上的老,也同时指造诣上的老。前见孙晓云说到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有见地。我个人喜欢老笔纷披,但目前做不到,可能30年后才能有这光景。但老而装嫩也不错,像古代文征明、当代启功,老黄瓜刷绿漆,也有另一番看头。
        书见恩仇:
        先生以精于开拓为书印坛之旗帜,能否谈谈甲骨文书法的现状及其前景趋势?
        石开:
        说我旗帜不敢当,我反对以甲骨文作为表现的题材,因为象我这样的专家都不能通读甲骨文,说明它交流的局限性极大,一种艺术的载体应该是让人容易接受的,这样才有交流的可能,所以甲骨文只在书坛占次要的位置。
        我是风:
        先生信佛吗?如果信,那修佛与书法的关系您怎么看?
        石开:
        我曾号吉舟居士,但不信佛。我的一个先生却是地道的佛教徒,属净土宗,所以我对佛教有些皮毛的认识!佛教与书法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在哲学上有些相通处。
        里予:
        从石先生文章得知您至少已有二十年没临过帖了(怀疑中),如果确实这么长时间没临帖而能保持高水平的大概就只有您一人了,您能更详细谈谈么?
        石开:
        个人创作状态不同,我不临帖,但我读帖,我也几乎不临印,记得曾临过古印不超过千方,所以有人说他临过几千方印我表示怀疑,但要读印,据我所知:王镛先生也只读印不临印,但对于有些缺乏手感的人,这个功夫是不能免的(指临摹)。
        板砖托拉斯:
        请问石开先生对易经是怎么看的,相信风水吗?
        石开:
        我不相信易经,因为易经已经被后人诠释得面目全非,已经乱套了。我们没有能力将这高古的学问复原。风水最有科学根据的是环境和磁场,环境我们已经很了解,磁场还有待深入研究。
        张春:
        篆刻中边款刀法和个人书法风格如何整合?重刀法还是重笔法?
        石开:
        要刻好边款.关键要会写小字,字写得好,才能刻得好,刻只要求熟练而已。


        7楼2012-09-21 20:58
        回复
          我是风:
          我一直写大王的帖,像圣教、兰亭以及羲之的手札等,如果我在这个基础上,再学别的,学什么最合适?
          石开:
          你要针对你的喜好,从直觉来选择字帖。临的帖越多越好。
          兰晓星:
          同是福建的,我一直想问您的篆刻作品润格多少,可以刻一方姓名章吗?
          石开:
          我刻印太贵了,对不起大家!
          太室尊者:
          以前你在作品集的自序中,说你的老师说要接中原气息(大意),请问中原气息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石开:
          中原之气,应该是指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当然它是指大、重、灵、稳,还有深沉。
          黑学研究者:
          请问石开先生书法里面内擫和外拓这两个概念应该怎样理解?
          石开:这是理论家的 问题,从实践的角度,只要能写得顺手就行了,不要去理这些陈腐的说法。
          见山:
          近来一直在思索,就是如何确立印人高度的问题,尽管您也写字,但我更愿意把您当成一位印人,很想就此听听石开先生的看法,谢谢。
          石开:
          从艺是个游戏,只要自己感觉快活,不必与人争长论短,如用这个心态去做艺术,得到的全是愉快和幸福,如何?
          


          8楼2012-09-21 21:01
          回复
            里予:
            石先生的字确有鬼气(褒词),但您似乎并不喜欢别人这样形容。我能看懂您的气息,而且很喜欢,对这样的气息,您愿意表述一下吗?
            石开:
            我有点迷信,不想沾这个“鬼”字,既然你认为“鬼”气是好的东西,那我也没什么话可说!如果这个“鬼”气是指一种感觉,大概我得益于伊秉绶和康有为的行书。
            太室尊者:
            喜欢你写的随笔,可不可以告诉我们,您除了书法、篆刻以外,还有其他什么爱好?您抽烟、喝酒吗?喝酒对创作草书有好处吗?
            石开:
            我从不抽烟,少喝酒,也少喝茶,我喜欢的东西不好说,有人说要将这东西邮寄来,钉了个大木箱,大老远的憋屈死了,一笑!你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尚可:
            请问石开先生,您更喜欢被别人称为书法家还是篆刻家?您更喜欢以哪一种身份自居?您怎样看待您自己独特的篆刻刀法(短刀碎切)对当代以及后世的影响?
            石开:
            我现在主要以卖字为生,当然喜欢人家称我为书法家。我用小刀碎刻法是水到渠成的,没有故意追求,所以也不想影响他人,我自信我的印章会在印史上留下痕迹,但后人怎么看不得而知。我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是因为我的篆法、刀法有个性,也有一定的深度,自吹自擂不好意思!
            张春:
            请问石开先生,1、重气象的印风在磨制印面上是不是不必要象工整的印风上磨的很平整?
            2、边款是不是可以把个人的书风在印面中表现出来就可以!(书法有一定水准的作者)
            3、创作时的情境 ...
            石开:
            1、印面可以磨得不是很平。
            2、你考虑的问题很深刻,边款当然要追求字的完美。
            3、刻印先不要考虑这些,先注意技巧,专心致志就行。
            玩月轩:
            石开先生,您不是说什么都可以谈吗?为什么网友问你的印章润格避开不谈呢?是觉得网友买不起还是觉得自己的定价太高而不好意思?
            石开:
            姓名章一方8000块钱,包括比较好的石头;词句章一方10000块钱,包括比较好的石头;如有意,请致电:010-64465016。


            9楼2012-09-21 21:06
            回复
              玩月轩:
              历代大家都对自己的诗书画印作个排名。请问石开先生是如何给自己的诗书画印排序的?
              石开:
              我觉得都差不多,半斤八两,但我自己最喜欢我的韵语,虽不是我的创造(前清赵之谦、吴昌硕、王一亭都有上佳的表现)。今人除了启功已几成绝响了。
              乔木一郎:
              去年在北京,从一朋友处亲见您刻的几方印章,但见很多地方有刮削之处,不知与古人之说相违否?为什么这样做?
              石开:
              艺术是游戏,是认真和智慧的游戏,没有局限性,只要你觉得可以就行。但在学习阶段要认真地研究,在创作阶段可以自以为是。
              黄敬东:
              石老师,请问当代篆刻是在进步还是倒退?
              石开:
              整体是进步,但能与前清高手比肩的,还少有其人。
              尚可:
              请问石开先生,很想听听您对浙派切刀的认识以及切刀前景的瞻望。另外,很想听听您对您以前上海书店出版社在九十年代初期出版的《石开印存》那时自己印风的看法。不知您近年来是否还有过个人的篆刻作品集出版?或者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有新的篆刻作品集面世?
              石开:
              浙派的用刀很神奇,可以借鉴;我以前出的《石开印存》,因为印刷质量的问题,显得很糙,当然水平也不理想,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那本略好些,有些作品也不理想,我统计了一下,近十年我刻有近三千方印,但我没有很大的发表欲,而且现在出版作品集都要受人剥削。
              tyfzh:
              石先生您好,可以简单谈一谈您的学书历程吗?如从何帖入手,后又转入哪些碑帖等等?
              石开:
              我最早学隶书和魏碑,然后是篆书(少年时代);我25岁后,开始临帖子,临过苏东坡、黄山谷和米芾,也临过几天王铎;30岁时写遂良和《书谱》,用了半年时间;此后我基本上没临字了,读帖而已。读帖很重要。不读帖也不临帖那就是瞎写,瞎写要不得。
              wy72:
              请石开老师点评我的作品(作品图略),另请问如何提高线条质量,有何好的方法?
              石开:
              不妨用各种性能的毛笔试试,试的时间不少于十小时,如果觉得哪种笔顺手,就采用下去,因为线的形质在很大部分取决于工具。你目前的字写得不错,真的不错!
              郑志群:
              先生好!近来拜读先生作品,感觉又有新变化,特别是朱文印。请问您目前还打算拿出当年的勇气,风格来个大变吗?
              石开:
              艺术之变,是随人的生命状态之变而变的,我不知道将来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只要我手不抖,就会继续刻下去,刻到老,变到老,但要大幅度的变,大概是不现实的。
              


              10楼2012-09-21 21:08
              回复
                认真的学习!!!


                11楼2013-10-08 18:07
                回复
                  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2-10 0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