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v吧 关注:20,123贴子:392,940

【研究向】对光线种抗饱和攻击能力的分析报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度娘
接下来是长篇大论...烦请不要插楼


IP属地:上海1楼2012-09-23 20:28回复
    光线种类似于目视到,之后就是按优先级判定,初始照射,然后“轰”~


    IP属地:浙江6楼2012-09-23 20:32
    收起回复
      鉴于最近关于对抗光线种的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我还是贴出自己对光线种抗饱和打击能力的研究报告吧
      以下是正文,由于是个人研究,不保证观点全部正确(我只能确保所有观点都有论据支撑),准备打我脸的各位观众老爷请手下留情


      IP属地:上海7楼2012-09-23 20:33
      回复

        首先先来看看设定集里对光线种的描述:
        光线级的有效射程范围——从根本颠覆人类战略观念的光线属种。不管对空还是对地,其攻击和BETA的物力同为它们最危险的武器。
        每当提及BETA的威胁之时,光线属种的存在和其压倒性的物力同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光线属种的威胁来自于激光这种攻击手段的威力,以及光线属种所具备的惊人的瞄准能力这两方面。
        光线属种发射的激光拥有不为大气状况和天候所左右的高输出,至于重光线级的激光甚至仅需十数秒就能蒸发战舰或装甲驱逐舰级别的耐热防弹装甲。和各种实体弹炮击不同,一旦被激光照射之后所能采取的对抗手段便会相当有限,这正是激光攻击最大的威胁所在。光线属种的照射是这样展开的:先用瞄准用的低输出来进行长约数秒的初期照射,接着再切换至最大功率进行攻击。利用这一点,尽可能迅速地探知到对方的初期照射,接着在装甲被最大功率照射溶解之前将发射源击破就成了教科书式的应对方法。
        同时,光线属种是能够长时间、多次地展开此类高输出照射的。BETA的能源补给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至少有案例显示一只光线级能够游离在据认为是BETA补给基地的HIVE之外数小时并持续展开激光照射。光线级一次最长十余秒,重光线级则能展开长达三十秒以上的照射。只要确保光线级12秒,重光线级约36秒的冷却时间,光线属种就能够再一次地展开照射。在人类的视点来看,单发激光需要由小规模的核爆或者大量的化学反应来击发,持续照射的话更是需要和原子炉直连在一起;但这样难以实现的激光武器却被BETA用生物器官实现了,而且能够收纳在3m以及20m长的身体中,这一原理和它们的能源一样是一个未接的谜题。
        经受此功率的激光照射之际,所导致的伤害包括但不仅限于被照射面由于高能量而被溶解。被照射面以及周围的装甲,甚至空气都会剧烈地离子化,由于离子化造成的冲击波,整个被照射体都会蒙受致命的损伤。2001年现在,战术机和战车、战舰上施加的抗激光装甲的材质是蒸腾涂膜和耐热防弹装甲材料。通过「相对缓慢地」汽化及离子化来遏制离子爆发的产生。(注2:一部分民间报导称蒸腾涂膜能够「反射」激光,但这是不实报导。涂膜下的耐热防弹装甲材料之中的确包括宽带反射层,但和普通的镜面反射相去远甚,其作用仅仅是将装甲融除的时间延长两秒而已)战车·战术机级别的装甲面对小型种光线级的激光照射时,抗激光蒸腾涂膜能支撑3秒,耐热防弹装甲材料大约能支撑2秒,合计共能够抵挡最大功率的激光照射约5秒。当然,遭受最大功率照射后劣化的装甲面即告失去其抵御激光的机能。
        补充说明一点,由光线属种发射,在大气中穿梭的激光之所以能够目视是因为其弹道的空气离子化并发光所致。(注3:这偶与各先进国间研究的荷电粒子炮相混淆,但和荷电粒子炮不同的是激光周围不会产生磁场,产生电磁干涉的案例相当罕见)光线级造成离子层很薄,无需特别留意些什么,但重光线级弹道上的离子所造成的冲击波却不容小觑。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冲击波能够对步兵和小型车辆造成致命伤,而是它同时对于飞机、直升机和在空中回避的战术机也是一大威胁。
        光线属种的瞄准能力是其另一大威胁,但至今尚未解明的部分依然为数众多。
        首先来看大气层内激光的到达距离。用前文所述的高输出的话,推测光线级拥有2~300千米,重光线级则拥有超过1000千米的射程。但BETA并非一定是要在这个距离点上才对目标展开攻击。
        光线属种会最优先攻击飞机或者导弹等等飞行物,接着会和其他BETA一样,用某种方式感应到高性能计算机,接着在地平线距离所及和输出准许的条件下展开照射。光线级的情况下,它能够探知到300千米之外,尚在其所在地的地平线之下飞行的飞机,并且调整自己的位置以备照射。而当它和目标之间的两点一直线成立的瞬间,首先会实施用于瞄准的低输出初期照射,几秒后会进行最大功率照射以击坠目标。
        更可怕的是,光线属种对于已探知到的目标的捕捉能力·开始照射后的追尾能力也相当高。超过音速的普通导弹自不必说,就连速度能达到7~8马赫的轨道爆弹都能够准确捕捉并实施追尾照射。不装载电子器械,不具备追踪性能的弹头相对比较难被其探知,但一旦被其探知之后,全长不足1米的小型弹头都会被其击落。因此,无论是轨道轰炸还是通常炮击,这类在一定距离外开展的通过飞行物展开的攻击必须以被BETA拦截掉一部分为前提实施饱和攻击。
        由于其超高的追尾能力,面对照射源却不具备大幅移动角度的飞机几乎是不可能能回避激光照射的。一但被探知之后,对拥有光速的激光而言距离根本算不上是障碍,因此反而是移动角度较大的近距离回避更容易回避激光的攻击(其实拥有光速的激光是无法「回避」激光的,严格地说应该是「甩开照射源的追尾」,但本文中按照一般说法,仍称其为「回避」)。战术机正是利用这一性质,欺入光线属种近处并进行回避与攻击的。
        但另一方面,位于其探知距离·照射距离内拥,有高优先度(至少人类如此认为)的目标不受截击的案例也的确存在。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在高度200~500千米的近地轨道绕地球公转的人类卫星,还有HSST等近地轨道往返机,它们明显进入了HIVE周边重光线级的探知范围,同时在激光有效射程范围内通过,但至今不曾有过一次受到激光攻击的案例。至于其理由至今依然一切不明。
        除了轨道上的人工物之外,就连轨道降落战术和近地轨道输送中使用的返回式飞行器也一样,其轨迹明显进入了HIVE周边光线属种的探知范围以及有效射程范围,但只有最终目标地点(HIVE等)地表附近的HIVE才会对其进行截击。这是20世纪80年代对BETA宇宙战术开发的黎明时期,联合国主导下开展的「三元演习」中所发现的现象。尽管理由依旧不明,但这一发现使得人类可以认定轨道投放时所受的阻碍仅仅来自于目标地点一处,已经作为人类主流高速输送手段的近地轨道往返机在大气层内的安全空路范围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延展。尽管此类现象为人类的生存贡献良多,但始终没能判定原因,同时怀有「不知道BETA什么时候会改主意」的不安,人类现在依然加紧分析着BETA对应各类状况的模型。
        以上就是设定集对光线种的描述(你贴这出来是在骗字数吧….)。


        IP属地:上海8楼2012-09-23 20:34
        收起回复

          由此可见光线种对于各种人造飞行物的拦截能力是极其逆天的,于是为了提高打击效率对光线种的远程火力投射采用了饱和式打击。
          在讨论光线种抗饱和打击的能力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饱和打击,之前曾有人在帖子里跟我讨论时说“对付物量海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饱和打击” ,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错误。饱和打击是由伊万海军在对抗米帝海军航母战斗群时为了提高打击效果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投入超过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火力通道数的导弹来提高导弹的突防率;对付物量海的正确做法是梯次阻滞分割消耗,利用武器质量上的优势来平衡数量上的劣势(事实上北约在冷战时期防御苏联进攻的做法正是基于此)或者是以数量对数量(这大概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总比没有办法好),在对无光线种的BETA群时饱和打击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火力纵深和持续性。
          那么是不是采用饱和打击时火力密度越高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以下将对火力密度以两种情况来讨论:
          1.标准火力密度。对于抹布位面的火炮弹药杀伤力我们仍然以现实中的弹药杀伤力为标准并进行适当放大(有战术机这种黑科技了我放大一下炮弹威力不为过吧),即155MM榴弹炮的有效杀伤半径是200米,而由于大型种如突击级在现实看来应该属于轻装甲目标,故杀伤半径减半为100米。由于在抹布位面的火力打击与现实有着不小区别,以与苏联对于火炮的运用标准比较为例,苏军执行大纵深作战时要求重点突防区域的火力密度为每公里200-300门各种口径火炮,但是放在抹布里仅仅以公里为单位进行带状火力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对BETA的火力打击需要形成一个面状的火力打击网,所以在此提出对火力密度的新衡量标准——每平方公里火炮门数。根据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155MM榴弹对大型种的极限杀伤范围约为3万平方米,那么对BETA最少需要达到每平方公里31门火炮左右的火力密度才可以保证对大型种的杀伤,实际中由于突击级体型过大杀伤力会有所下降,但这个火力密度应该足以保证一定的杀伤。且不说这个密度对BETA算不算饱和攻击,单纯可以说如果光线种成功拦截一发炮弹那么就会有接近3万平方米变成火力空白区,很明显这种火力密度一旦遭到拦截打击效果就彻底没戏了。
          再来看看光线种对此火力密度的拦截能力,大致估计以BETA的密度大概3万只的军团级别的正面进攻宽度应该不足10公里,其整体占据的区域大概在20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一平方公里平均1500只BETA不算多吧),那么按照刚才的计算则需要620门火炮,而根据BETA的规模和编制,其中1%为光线级(我先不计算另1%的重光线级了,这两个冷却时间不一样计算起来太复杂了,于是我懒得算了)也就是300只。好的,计算又开始了。由于昨天已经有人向吉宗确定了光线级不会利用照射时间进行扫射,那么对炮弹只有点射,每发炮弹的从最高点落至地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36秒(这个数据是通过三角函数以及抛物线知识大致进行推算得到的,考虑到空气阻力实际数据应该会有很大出入,但是时间不会短于这个值),射程50公里的炮弹的射高大约为29公里,在抛物线弹道顶点时应该已经进入光线级的攻击轴线上了,好的以普通光线级的能力来说可以进行大约2次左右的照射(考虑搜索目标需要时间,36秒内虽然可以进行3次照射,但实际仍以2次考虑),那么光线级总共可以拦截600发炮,还有20发留给重光线级没问题吧。再看火力持续性,火炮按4发/分的持续射速来看(虽然很多火炮的爆发射速能达到6-8发/分,但是考虑到身管寿命以及持续性还是以持续射速为标准,这个标准在现役155MM自行火炮中都属于先进水平),每发之间的间隔约为15秒,大于光线级的再装填时间,从火力持续上看也很难造成威胁。这还是没有考虑光线级交替射击形成的波状拦截(考虑到波状拦截我可以专门写个计算程序建模分析了…所以还是算了),结论就是标准火力密度对光线种没有任何威胁。
          2.火力密度极高的情况。如果我们将火力密度提高10倍,也就是说每平方公里310门火炮,原来一发炮弹的打击范围将会由10发炮弹交替重叠,按照刚才的计算光线种根本无法拦截这种密度的火力。但是,我们重新再来看一下,光线级对炮弹拦截的结果是将炮弹打得凌空爆炸,其效果与自锻破片弹头类似,在一个打击范围内存在10发炮弹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有一发炮弹被拦截变成的破片击中同一区域内的其他炮弹(注意这个范围仍然是榴弹对轻装甲目标的杀伤范围),炮弹的外壳被大量高速袭来的碎片击穿的后果大概只有一个——炮弹失效(伊万的“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的原理基本上跟这个差不多,依靠爆炸产生的碎片破坏来袭弹)。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会很高,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对整个打击区域造成极大影响(想在这点上打我脸我也没办法,毕竟拦截炮弹这种试验也只有美国和以色列在做,炮弹在空中爆炸使周边的弹药失效的例子也在历史上没有记载过,但是根据主动防护系统的原理来看炮弹失效的可能性很大),火力越密发生的概率越大。结果显而易见,如果无限制地提高火力密度只会帮了光线级一把,让空中被拦截弹爆炸引起的哑弹形成一定的火力空白区,跟低火力密度时区别不大,而且提高火力密度引起的弹药消耗也会影响打击的持续性。由此可见,光线级对炮弹的拦截能力严重限制了炮兵的发挥,如果为了满足饱和打击的要求增强火力密度,例如增大到每平方公里124门,需要集结的炮兵数量都成问题,而且在光线种占据的大约0.2平方公里(按BETA内的构成比例分配占据空间,光线种并不是什么需要大量空间的兵种)内根本无法组织起可以淹没光线级火力通道的的炮弹量,最终结果是可以对其他的BETA造成杀伤但仍然无法消耗光线种,当在光线种头顶组织够足以淹没光线级的火力通道的炮弹数时又会存在炮弹被击中后影响周围弹药的可能,同时在极小的面积内集中大量的炮弹也会产生弹道线交错的情况(炮弹在空中各种自己碰自己)。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饱和攻击在提出的时候是针对防空导弹的火力通道(以米帝宙斯盾为例,在70年代其对空火力通道数不过为4),而人类从来没有在极小的范围内集中使用大量高性能防空火力的特例,饱和攻击也仅是集中使用200枚左右的导弹从各个方向和角度进行打击,这显然与打击光线种时不同,对光线种的饱和打击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IP属地:上海9楼2012-09-23 20:34
          回复

            那么对光线种存在有效的饱和打击手段吗?在理论上是有的,那就是UN宇宙军的轨道轰炸。轨道轰炸是由在近地轨道上的宇宙装甲巡洋舰队以一定次序向目标地点投掷装有弹头的MRV进行轰炸,其特点是下落速度极大,末段速度能达到20马赫(但就是这样光线级都还能拦截给你看)。在设定集里提到轨道轰炸时表明在光线种成功拦截了装载有AL弹头的第一批MRV后是无法对第二批进行有效拦截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MRV的速度过快两批次打击之间的间隔过短使光线种来不及拦截,那么不断重复这两波次的轨道轰炸就足以淹没光线级的火力通道。但是轨道轰炸也有不少局限性,首先是成本,每次轰炸需要的弹药是在平时通过往返于地面和轨道的巡洋舰运至太空,轨道轰炸也仅仅是在攻坚战中使用;其次是轨道轰炸不分敌我的特性,这是限制轨道轰炸在防御战和野战中使用的主要因素,这两种情况下一线部队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与BETA进入交火状态,而且轨道轰炸对高速运动的BETA集群打击效果不佳,在防御战和野战中使用只会束手束脚,即便是在HIVE攻坚战中轨道轰炸也不能做到全程覆盖,所以轨道轰炸可以在攻坚战初期大量消耗光线种,但是打击BETA的主力仍然是传统炮兵。
            由以上分析可见,吉宗你丫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一个BUG存在啊魂淡!!!抗饱和打击能力强,命中率高的吓人,数量还远超现有的大型防空导弹数量,你让人怎么打么!摔!


            IP属地:上海11楼2012-09-23 20:35
            回复
              嘛...总结完了发现居然都有6000多字了
              最后得出高密度火力被拦截会造成周围大量弹药失效的结论我自己都觉得很难相信,但是根据主动防护系统的机理以及对状况的分析还是证明这个情况有发生的可能


              IP属地:上海12楼2012-09-23 20:38
              收起回复
                大概那个结论是整个报告里面最大的漏洞了(一切都是吉宗的错...谁让他搞出来光线种的)


                IP属地:上海13楼2012-09-23 20:41
                回复
                  驱逐舰和巡洋舰壳体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无装甲


                  17楼2012-09-23 20:57
                  收起回复
                    用和平时期的火炮数量对比战时,显然是不合适的。火炮火箭炮是大陆军的产物,现在应付局部冲突显然不需要,需要的也是手术刀式打击。战时显然可以大量生产。
                    至于发射速度,绝大多数牵引式火炮都可以做到4发/分钟,有辅助装填设施的可以做到6到8发。带自动装填机的自行火炮,比如PZH2000,可以做到8发/分钟的持续射速,而受制于射速的只是炮管温度。


                    IP属地:浙江18楼2012-09-23 21:48
                    收起回复
                      其实这次分析中还发现了抹布位面另一个不科学的地方
                      火箭炮的数量远大于身管火炮的数量...我知道火箭炮瞬间打击能力很强...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火力密度变成了一个梯度很大的周期震荡函数...火力密度在火箭炮装填的时候掉得太快了...至少也要让身管火炮的数量和火箭炮持平吧...还是说抹布的黑科技已经解决了火箭炮再装填费时的缺陷了


                      IP属地:上海20楼2012-09-23 22:28
                      收起回复
                        总之我仍然认为集束炸弹是提高火力密度的最好办法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2-09-23 22: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