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郇存瑞 通讯员张作顺 范华伟 “我在北京转了十多天,到国家农业部、空军司令部等单位拜访了专家领导,让他们也尝了尝咱们金夏庄顺溪园的小米。还拜访了莫言,与他合了影。这一趟进京收获真不少,山东省农业厅一个在京负责展销农产品的专家对咱的小米很认可,主动替咱宣传,并承诺帮咱争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当然,还收到了一大笔订单。”1月5日,记者来到夏庄镇采访,见到了金夏庄顺溪园有机谷物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德福。这位风尘仆仆、憨厚却不乏智慧的农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讲起了他携带小米晋京经历。 王德福是夏庄镇毛屋子村人。这个村以其独特的土壤结构和南临墨水河的地理环境造为谷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所以该村自古一直以盛产谷物著称,所产的小米色泽好,粘香易熟,口感甚佳,是闻名遐迩的一大特产,很受人们欢迎。“小米加大枣,胜似苓芝草”,从当地颇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就可以看出当地小米的地位。王德福说:“前几年,这些小米多由胶州散流到青岛、大连甚至是韩国。这么好的米,咱自己吃不到,却多年来散装外流,没有品牌,很让人痛心。”过年过节,他也经常拿当地产小米看望在外的同学朋友。外人指点他,何不进行一下包装,搞一个品牌?2008年,在党委、政府还有一些热心朋友的帮助下,王德福联合本村27户农民成立了金夏庄顺溪园有机谷物合作社,成功注册了‘金夏庄顺溪园’商标,小米有了自己的品牌,现在合作社的谷物种植面积240多亩土地。为了保证小米的质量,王德福精耕细作,把有机标准当作一大追求,保证小米质量。他对党委政府充满了感激,他指着精美的包装盒说:“这些小米都是桶装的,是镇上帮忙请人设计的,包装后能卖到七八十块钱一桶。”这一包装,原先只值3块钱一斤的小米就身价倍增,就可卖到10元多一斤。 谈到以后的打算,王德福充满自信:“咱是喝着小米长大的,小米孕育了黄河文化。今年,夏庄镇党委政府也已经把顺溪园小米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作为今年全镇农业工作要抓的一个重点,我们有希望通过认证。到时,我们的销路会更好,效益会更可观,我们毛家屋子的老少爷们会从中享受更多利益。今年,我打算先打一眼200米深的井,为有机食品认证作准备,带领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让更多的人喝上放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