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人免贵姓谢,家中排行老四,因为其职业特殊性,所以掩去真名,文中我将自称谢老四。也许会有人问我从事什么职业,不过,我想大部分人看见标题就已经明白了。不错,我是一个敛师。开篇写引子,是为了让大家对敛师这个行业有个大致的了解。
敛师这个行业,顾名思义,以敛葬为主,距今已有接近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末、清末民国时代,而关于敛葬最早的记录,则出现在《汉书.云敞传》之中。
魏晋南北朝经历三百余年的分裂,连年的战火导致民不聊生,征壮丁,打仗,战死反复而又无休止。“堂中老妪有六子,一逃二残三战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家中的老太有六个儿子,其中一个为了逃征丁远离家乡,还有两个因为战火而落下了残疾,剩余的三个则全部战死。这是对那个残酷时代的真实写照。
天朝向来注重叶落归根,客死异乡对于国人来说,是最凄惨的下场,绝对没有之一。而三百多年的战乱,死在战场中的人们又岂能死少数?古有云:入土为安,这说明古人推崇土葬,再加上科技落后,如何把一个战死异乡并且充满怨气以及戾气的亲人遗体运送回乡并且合理安葬,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饿问题。如果这种事情放到现在,那么就好说了,火花,装盒。但在一千多年前,火葬是对死者的一种亵渎。就在这个时候,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了:敛师。
敛师的根底,其实与天朝的传统教派: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敛师的起源其实是属于阴阳之术的一条分支:阴阳风水。业内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风水入土,阴阳为安。大致意思就是,阴阳师主要以道法超度手法让亡魂安息,而风水师,在这里我就不多做解释了,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魏晋时期,一些阴阳之术大成的奇人异事悲天悯人,不忍亡魂未散,残躯已腐,便投身乱世,收敛寒尸冷骨,故名为敛尸。这种行当被当时的人们感恩戴德,逢见收敛尸骨之人,便尊称一声大师,之后,我们这种行当的人便被称作:敛师。
不过,我想大部分人都应该没有听过敛师。和风水师与阴阳师比起来,敛师的名头确实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现象其实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跨行发展遭打压。敛尸的对象,大多都是客死他乡或者死于战乱的人,这种人死后怨气不散,戾气横生,在敛尸的过程中,与它们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有明悟的加以超生,没觉悟的,想尽办法也要加以超度。之后,就带着魂魄与遗体回到家乡,然后挑一处安宅下葬。这样一来,收服魂魄触犯了阴阳师的利益,而挑宅下葬则触犯了阴阳师的利益,于是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两大流派合力打压与排挤着。
第二、经历波折。在受到两大流派的打压后,敛师的口碑一直不好,所以愿意继承衣钵的人少之又少,久而久之,那些敛师大家百年之后,许多绝活就失传了。特别是某位伟人的那一句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导致了封建传统的大萧条时代降临,阴阳与风水两大流派以及敛师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但其余两大流派的传人众多,虽然受到了打击,但还不至于失传。可人脉稀少的敛师流派就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如今,正统的敛师在天朝,恐怕一个手都数的过来。
第三、科技以及价值观的改变。天朝提倡火化制度后,虽然受到了不少抵制,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理念灌输,人们还是逐渐的接受了这个观念,如今大多数人魂归之后,一身皮囊都被付之一炬,只有少数具有传统观念并且经济实力雄厚的人会托关系选择传统土葬。
所以,现今的社会,正统的敛师基本已经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敛师流派在民国时期发生了一些影响非常深刻的变化,导致了现今的敛师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一为正敛,一为花敛。
正敛就是传统敛师,年幼就跟随老一辈的敛师学艺通道,可以算是正统的敛师。
花敛,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敛师了。经历了动荡之后,有些敛师对这个行当的发展潜力感到心灰意冷,于是转行做起了棺材板生意,久而久之,花敛的传人都得不到敛师行当的道行真传,变成了真真正正的商人,赚起了死人钱。而现在有些殡仪馆中的火葬操作人员都算是花敛的一种支流。其实说白了,就是民政系统的工作人员,拿的是天朝的工资。
而我谢老四,因为一些原因,在年纪不大的时候,就步入了敛师这个行业,现在成了一个靠死人吃饭的正敛。
祖训有曰:命有缺,不示其相,不闻其声,是为敛师。
出自——《敛师手札》
本人免贵姓谢,家中排行老四,因为其职业特殊性,所以掩去真名,文中我将自称谢老四。也许会有人问我从事什么职业,不过,我想大部分人看见标题就已经明白了。不错,我是一个敛师。开篇写引子,是为了让大家对敛师这个行业有个大致的了解。
敛师这个行业,顾名思义,以敛葬为主,距今已有接近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末、清末民国时代,而关于敛葬最早的记录,则出现在《汉书.云敞传》之中。
魏晋南北朝经历三百余年的分裂,连年的战火导致民不聊生,征壮丁,打仗,战死反复而又无休止。“堂中老妪有六子,一逃二残三战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家中的老太有六个儿子,其中一个为了逃征丁远离家乡,还有两个因为战火而落下了残疾,剩余的三个则全部战死。这是对那个残酷时代的真实写照。
天朝向来注重叶落归根,客死异乡对于国人来说,是最凄惨的下场,绝对没有之一。而三百多年的战乱,死在战场中的人们又岂能死少数?古有云:入土为安,这说明古人推崇土葬,再加上科技落后,如何把一个战死异乡并且充满怨气以及戾气的亲人遗体运送回乡并且合理安葬,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饿问题。如果这种事情放到现在,那么就好说了,火花,装盒。但在一千多年前,火葬是对死者的一种亵渎。就在这个时候,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了:敛师。
敛师的根底,其实与天朝的传统教派: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敛师的起源其实是属于阴阳之术的一条分支:阴阳风水。业内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风水入土,阴阳为安。大致意思就是,阴阳师主要以道法超度手法让亡魂安息,而风水师,在这里我就不多做解释了,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魏晋时期,一些阴阳之术大成的奇人异事悲天悯人,不忍亡魂未散,残躯已腐,便投身乱世,收敛寒尸冷骨,故名为敛尸。这种行当被当时的人们感恩戴德,逢见收敛尸骨之人,便尊称一声大师,之后,我们这种行当的人便被称作:敛师。
不过,我想大部分人都应该没有听过敛师。和风水师与阴阳师比起来,敛师的名头确实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现象其实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跨行发展遭打压。敛尸的对象,大多都是客死他乡或者死于战乱的人,这种人死后怨气不散,戾气横生,在敛尸的过程中,与它们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有明悟的加以超生,没觉悟的,想尽办法也要加以超度。之后,就带着魂魄与遗体回到家乡,然后挑一处安宅下葬。这样一来,收服魂魄触犯了阴阳师的利益,而挑宅下葬则触犯了阴阳师的利益,于是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两大流派合力打压与排挤着。
第二、经历波折。在受到两大流派的打压后,敛师的口碑一直不好,所以愿意继承衣钵的人少之又少,久而久之,那些敛师大家百年之后,许多绝活就失传了。特别是某位伟人的那一句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导致了封建传统的大萧条时代降临,阴阳与风水两大流派以及敛师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但其余两大流派的传人众多,虽然受到了打击,但还不至于失传。可人脉稀少的敛师流派就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如今,正统的敛师在天朝,恐怕一个手都数的过来。
第三、科技以及价值观的改变。天朝提倡火化制度后,虽然受到了不少抵制,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理念灌输,人们还是逐渐的接受了这个观念,如今大多数人魂归之后,一身皮囊都被付之一炬,只有少数具有传统观念并且经济实力雄厚的人会托关系选择传统土葬。
所以,现今的社会,正统的敛师基本已经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敛师流派在民国时期发生了一些影响非常深刻的变化,导致了现今的敛师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一为正敛,一为花敛。
正敛就是传统敛师,年幼就跟随老一辈的敛师学艺通道,可以算是正统的敛师。
花敛,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敛师了。经历了动荡之后,有些敛师对这个行当的发展潜力感到心灰意冷,于是转行做起了棺材板生意,久而久之,花敛的传人都得不到敛师行当的道行真传,变成了真真正正的商人,赚起了死人钱。而现在有些殡仪馆中的火葬操作人员都算是花敛的一种支流。其实说白了,就是民政系统的工作人员,拿的是天朝的工资。
而我谢老四,因为一些原因,在年纪不大的时候,就步入了敛师这个行业,现在成了一个靠死人吃饭的正敛。
祖训有曰:命有缺,不示其相,不闻其声,是为敛师。
出自——《敛师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