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三伏潭镇是传统的粮棉油高产示范区,年产量超过50万吨,特别是油料生产已经形成6万亩“双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生产基地。
三伏潭镇2000年来,以鹅产业和蔬菜生产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成为三伏潭农业经济的新亮点、新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展开,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100万元,建设了刘家垸、毛小和栗林咀等高产农田示范区,改造中低产农田近4.5万亩,占全镇农田面积的60%,示范区内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田园化格局,成为了“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用得好”的稳定高产田。三伏潭镇工业经济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里程。八十年代中期尤其是1985年,以湖北雅仙服装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成为了镇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到八十年代末,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镇办企业发展到14家,职工1355人,形成机械、服装、化工、建材四大门类的工业体系。进入九十年代,民营企业来势迅猛,积极参与镇域经济大合唱,一年一个新台阶。全镇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40160万元,拥有纺织服装、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21家工业企业,形成了以仙光日化、华璞服装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1978年—198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7%,1985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140%,年均增长20%,粮食产量增长34.5%,1985年人均拥有粮食1034斤。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时期,三伏潭镇以更快的速度投身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以下特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215万元,比1985年增长59%,年均增长10%。农业经济亮点纷呈。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粮棉种植业向市场农业的转轨,确立了“南渔北果中蔬菜”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全镇沿排湖开发万亩精养渔塘,实现了鱼、鸭配套立体养殖。在318国道沿线建设万亩蔬菜长廊,形成了农产品批零的规模市场。以通北地区沙梨种植为依托的万亩水果,俏销省内外。 邮编:433005
三伏潭镇是传统的粮棉油高产示范区,年产量超过50万吨,特别是油料生产已经形成6万亩“双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生产基地。
三伏潭镇2000年来,以鹅产业和蔬菜生产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成为三伏潭农业经济的新亮点、新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展开,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100万元,建设了刘家垸、毛小和栗林咀等高产农田示范区,改造中低产农田近4.5万亩,占全镇农田面积的60%,示范区内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田园化格局,成为了“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用得好”的稳定高产田。三伏潭镇工业经济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里程。八十年代中期尤其是1985年,以湖北雅仙服装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成为了镇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到八十年代末,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镇办企业发展到14家,职工1355人,形成机械、服装、化工、建材四大门类的工业体系。进入九十年代,民营企业来势迅猛,积极参与镇域经济大合唱,一年一个新台阶。全镇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40160万元,拥有纺织服装、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21家工业企业,形成了以仙光日化、华璞服装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1978年—198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7%,1985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140%,年均增长20%,粮食产量增长34.5%,1985年人均拥有粮食1034斤。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时期,三伏潭镇以更快的速度投身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以下特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215万元,比1985年增长59%,年均增长10%。农业经济亮点纷呈。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粮棉种植业向市场农业的转轨,确立了“南渔北果中蔬菜”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全镇沿排湖开发万亩精养渔塘,实现了鱼、鸭配套立体养殖。在318国道沿线建设万亩蔬菜长廊,形成了农产品批零的规模市场。以通北地区沙梨种植为依托的万亩水果,俏销省内外。 邮编:43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