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仁之家吧 关注:19贴子:1,486
  • 4回复贴,共1

各种食品的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龙江煎堆
很久以前,龙江还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乡村。有一年年三十晚,村裏家家正在吃团圆饭,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风沙中窜出一只巨形怪兽,发狂似地冲进村民住宅,见人就咬,逢人就撕,随着一阵阵短促而惨烈的叫声,地上已躺下了十余具血肉模糊、内脏裸露的无头尸体。大难不死的村民们个个惊恐万状,紧闭门窗,祈求佛祖保佑。天亮后,几个胆大的青年从门缝裏偷偷窥视,怪兽已去无踪影,才出来召集剩余村民一起埋葬尸体,商量后事。内中有一位白发老翁战战兢兢地说:“这怪兽叫‘连’,凶狠无比,力大无穷,门牙似铡刀,双爪似利剑,先扯人脏腑,后吃人头颅。百年前村裏连续两年遭祸,现在又大难临头啦!”说完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众人听后,吓得面如死灰,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人丛中有个名叫阿堆的青年,擦干眼泪,悲愤地说:“我们不能白白等死,一定要把这个恶魔铲除,为乡亲们报仇!”众人纷纷附和。
  可是怪兽力大无穷,不可力敌,只能智取。阿堆和几个老人商议在明年用禾草仿做人身,用面粉塑成有眼耳口鼻的人头,裏面用渗上烈酒的鲜肉做馅,再放进猪油锅炸香,披上假发,嵌在穿衣服的草人身上,引怪兽来上当。
  转眼便是一年,又到了大年三十晚。村中早早作好了准备,家家关门闭户,只留假人在门外。入夜时分,又是狂风呼啸,怪兽果然来了。只见它张牙舞爪,朝着一个个假人扑去。只一会儿,十余家门前的草人头都被吃掉了。怪兽饱餐后舔舔舌头正在离去,此时烈酒发作,它东歪西倒地走了几步,便醉倒在地了。守候在暗处的阿堆等人见状立刻提刀持矛,从四面蜂涌而上。走在最前头的阿堆,紧握鱼叉,一声吼叫,拼尽全力地猛向怪兽头上刺去。怪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头往后一仰,阿堆的鱼叉正刺在它耳朵上。那怪兽受了伤,发狂向阿堆扑去。阿堆敏捷地后退几步,扑了空的怪兽被激怒了,两眼闪着吓人的青光,突然一跃而起,凌空向阿堆再次扑去!说来迟,那时快,阿堆顺势把鱼叉对准怪兽的前胸狠命刺去。怪兽大吼一声,血流如注,从空中倒栽下来,鱼叉也截成了几段。阿堆怕怪兽未死,又扑上去握紧插在怪兽前胸的那截鱼叉,拼死往裏刺,并呼喊着众人上前帮忙。怪兽负痛,临死挣扎,一双长爪往阿堆胸前乱抓,然后用力一推,将阿堆推出丈把远。阿堆跌倒在地,浑身是血。他强忍疼痛,一边用手按着已被扯出的肠管,一边继续呼喊众人上前刺杀。
  众人在阿堆的鼓舞下,数十枝长矛、鱼叉奋力扎向怪兽。怪兽此时已身疲力竭,禁不住众人的轮番刺戳,身上留下无数个窟窿,终於一命呜呼。
  可惜阿堆也同样因流血过多,不久便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勇行为,每年岁晚,村人都制作煎果敬奉他,后改用谷花和糖为馅,易名为“煎堆”。


1楼2012-09-30 08:23回复
    2.九江煎堆
    煎堆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秦汉时期,据有文字记载,唐代称煎堆为“碌堆”,从唐代诗人“贪他油煎锤,爱若菠萝蜜”的诗句里边可以知道,煎堆应该是唐朝长安宫廷里面的上乘食品,后来因为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很多都在南宋时期逐渐从中原南迁入岭南,所以煎堆这种食品就传入广东了。由此可见,今天广东的煎堆其实起源于中原人南迁的结果。
    相传光绪年间,九江镇有个叫周便民的居民每年都会帮别人制作煎堆。他是这样制作煎堆的,当铲好了谷炮,爆了谷炮以后,再推糖浆,趁热辣辣的时候,糖浆加上谷炮,用双手一直捏,捏到圆圆的就放在这,捏好一个再一个,捏完了表皮用猪油和好面粉的皮,就叫做苏皮,包着煎堆来炸。圆溜溜的这个就叫做煎堆。一天,周便民又去帮忙做煎堆,由于刚刚拿了一大块热煎堆很烫手,一扔就扔到地下,但是他又怕师傅会骂自己,又害怕要自己赔,吓到他用脚一踩烂再踢进桌下,心想这样就不会被师傅知道了。由于材料的数目与煎堆数是配搭好的,后来一数发现少了一个,这时,周便民立刻从桌下拣回踩烂的煎堆馅出来,急急忙忙再包了块皮上去,由于成品是要经过挑选,结果一炸完出来,那个扁的当然是不合格产品。后来师傅把那个扁的煎堆拿了出来,心想这个煎堆为什么是扁的呢,觉得很奇怪。反正都卖不出去了,就索性拿来自己吃。结果一吃,好棒啊!原来的煎堆那么大个圆溜溜,拿着都不知该从哪开始吃。而这个煎堆扁扁的,很易入口,而且新鲜又酥化,非常好吃。后来师傅就说:“谁这么有创意?以后我们的煎堆就做成这种扁的!”结果很多食品铺很好奇,为什么这个煎堆是扁的,师傅解释说这个才好吃,好入口。后来发展到买这个扁煎堆的人比买圆煎堆的人还多,个个都说这个煎堆好吃。那这个煎堆也总得要个名字呀,叫什么名字呢?由于那个周便民当初以为做了坏事,不敢承认是他做的,人们觉得这个煎堆既然产自九江,于是就把这种扁煎堆叫作九江煎堆。
    九江煎堆是别树一格的,它与全国各地的煎堆都不同,通常我们所做的煎堆在过年的时候成为了探亲访友的手信。寓意为: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一整年都有金银好运带来,一整年都有很多好运伴随自己。其他地方一直沿用圆煎堆,全国唯一一个扁煎堆就是九江煎堆。讲起九江煎堆,当时他们认为,我们既然与别人不同一格,我们又另外再加点东西进去吧,让它更加好吃。所以最早在煎堆里面放入炒花生,最早在皮里面打入芝麻的就是九江煎堆。甚至当时在它们试制的过程中都试过用风栗、核桃和其他香口的食物去做原材料,至于后来有没有采用这么多材料,或者最后采用了哪些材料就无从考究了。凡是扁扁的煎堆就一定认定它为九江煎堆,九江酥皮大煎堆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九江老字号的品牌产品,是送礼的好年货。 (郭锦雄·珠江时报)
    


    2楼2012-09-30 08:28
    回复
      好长好纠结,留着慢慢看


      IP属地:北京5楼2012-10-01 12:31
      收起回复
        4.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6楼2013-02-12 1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