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氏纲在家训中阐述节俭的理由:“如有人本是五百贯的财力,却效千贯的行事,大半是使了手段之故。”“好华丽者,无暴敛下民,便无所出。”他们“或向百姓强行征役,或经营买卖以图生利,或烦扰町人,或博弈取胜,总之必有出处”,其结果,将“国中悉贫,大将势力渐微”。(《北条氏纲书置》)到了江户时代,武士虽然立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但是并不是富裕的阶层,他们脱离了土地,依靠有限的、固定数量的俸禄生活,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而日益陷于穷困。幕府与各藩除了通过幕政、藩政改革进行调整外,都要求武士节俭度日,在幕府颁布的法令中一再强调。尤其是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时要求更严,他不仅下令禁止美食铺张,穿着华丽,而且自己带头厉行节俭,平时吃饭不得超过两莱一汤,且滴酒不沾。幕府殿堂内的窗纸、拉门即使再陈旧,如无破洞则不许更新。将军以身作则,幕府官员自当效仿。据说当时幕府的官吏在值班时都自带盒饭,只有老中(江户时代直属于将军、统辖政务的最高官职)等在执勤时过了吃饭时间,才可供应饮食,但也是以一汤五小菜为限。至于各藩,更要严格奉行节俭原则。有的藩在家训中甚至规定“百姓之中,有喜好华美,不事耕作,却集金银分赃者,速捕之并斩首”(朋巴后侯训诫书》)。显然,一个农民不种田却能过好日子,肯定有非法勾当,故要严惩。福冈藩藩主黑田长政也在家训中规定:“有因好华檐美舍、婚姻靡费、招宴宾客、耽溺游兴、聚敛珍异等事致费资财,日久渐贫者,可斟酌定其罪”。(《黑田长政遗言》)
总之,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在节俭方面也是全社会的典范。
二 商人家训中的节俭
商人在日本最早产生于镰仓幕府时期。后来,随着兵农分离,至室町幕府时期,其身份渐趋固定。在战国时代,各地大名为增强领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纷纷在自己的城堡周围建立作为其政治与经济据点的“城下町”,让武士与工商业者集中在此居住,一批敢于冒险的商人乘机聚敛了财富。近世以后,和平的社会环境、兵农分离政策的实施以及武士的城居,带来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虽属于“士农工商”中的末流,但也正是这种身份制度的存在,使社会其他各阶层加强了对商品经济和商人的依赖,江户时代商人因此势力大增。约占总人口5%-6%的商人,是近世日本社会中最具经济实力的阶层。
随着商人财富的增加,有些人开始忘乎所以,营造豪华住宅者有之,追求华贵衣着者有之,出入花街柳巷者有之,耽于游艺、挥金如土者有之。商人三井高房曾于1728年作《町人考见录》,记载了京都50家商人的盛衰,其中就有因为忘记商人本分,奢侈浪费、纵欲享乐而导致破产的例子,因此他提醒商人“忘记家业终将失去家业”。
也有一些商人在严格的身份制束缚下始终头脑清醒,对来之不易的家业与家产格外珍重,所以尽管腰缠万贯,也始终以“俭约”为行为准则。在商人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勤俭持家是最基本的内容。例如:
勤俭以持家,骄奢以灭身。勤此戒彼,是为同族繁荣、子孙长久之基。(三井家《宗竺遗训》)
无禄之町人,虽当时取相当之利润,然无时不虑有损失之时……致力于俭约乃第一要义。(《钱屋五兵卫家宪》)
总之,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在节俭方面也是全社会的典范。
二 商人家训中的节俭
商人在日本最早产生于镰仓幕府时期。后来,随着兵农分离,至室町幕府时期,其身份渐趋固定。在战国时代,各地大名为增强领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纷纷在自己的城堡周围建立作为其政治与经济据点的“城下町”,让武士与工商业者集中在此居住,一批敢于冒险的商人乘机聚敛了财富。近世以后,和平的社会环境、兵农分离政策的实施以及武士的城居,带来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虽属于“士农工商”中的末流,但也正是这种身份制度的存在,使社会其他各阶层加强了对商品经济和商人的依赖,江户时代商人因此势力大增。约占总人口5%-6%的商人,是近世日本社会中最具经济实力的阶层。
随着商人财富的增加,有些人开始忘乎所以,营造豪华住宅者有之,追求华贵衣着者有之,出入花街柳巷者有之,耽于游艺、挥金如土者有之。商人三井高房曾于1728年作《町人考见录》,记载了京都50家商人的盛衰,其中就有因为忘记商人本分,奢侈浪费、纵欲享乐而导致破产的例子,因此他提醒商人“忘记家业终将失去家业”。
也有一些商人在严格的身份制束缚下始终头脑清醒,对来之不易的家业与家产格外珍重,所以尽管腰缠万贯,也始终以“俭约”为行为准则。在商人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勤俭持家是最基本的内容。例如:
勤俭以持家,骄奢以灭身。勤此戒彼,是为同族繁荣、子孙长久之基。(三井家《宗竺遗训》)
无禄之町人,虽当时取相当之利润,然无时不虑有损失之时……致力于俭约乃第一要义。(《钱屋五兵卫家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