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描淡写背后的悲凉——品味易安词
细数易安极负盛誉的词句,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类。这些皆是愁,却皆是“闲愁”“轻愁”。即令那传颂千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我看来,也并非最痛。因为,最痛的,是道不出的。能道出的,至少还不至于撕心裂胆。
易安词,令我读来肝胆俱碎的,只有一首《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此词下阙犹催人泪下: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风雨催衬千行泪,却不是“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梧桐雨,亦不是“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芭蕉夜雨,而仅仅是微微的风、疏落的雨。真正的痛断肝肠,并不需那些凄风苦雨惊雷滚滚去做陪衬。真正的肺腑之痛,只有自己能懂,那是内伤,伤人于无形,它不会使人立即毙命,它是一种慢性的毒药,慢慢地一点一点在体内发挥作用,时时刻刻绞痛着五脏六腑,那痛是渐渐蔓延的,是与日俱增的,是丝丝缕缕的牵心挂肚的。受了这种伤的人,不会惊天动地捶胸顿足地哀哭。他们是安静的,安静地默默承受着内伤所带来的剧痛,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他们痛得麻木了,痛得不知道什么是痛了。
易安便是受了这样的伤,在这样轻风细雨的天气,默然独坐,无一语,泪千行。那泪也当是默默流淌的,悄无声息的,一行行,顺面颊滑落,留下一道道泪痕,却不必擦拭,那一行行泪便是她心底一道道伤,伤永不能愈,泪永不能干。雨疏疏斜斜下,泪点点滴滴落。不知雨为何下,也已不知泪为何流,痛到深处,痛本身已成为了痛的理由,痛,也可成为一种习惯。
就这样,泪随雨流,雨伴泪落;就这样,不知坐了多久。
独坐,无人伴。这种孤寂凄寒,不是“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的春思,也不是“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的叹恨。无人到、无人伴,这不是暂时的无人,而是永久的无人。她的心,永久的空了;她的魂,永久的失了;她的情,永久的断了。无人,人何处?不是“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归来路,已断了,生死隔幽冥。她唯一的知音,舍她去了。更兼国仇家很,朝廷偏安,她欲诉无人,欲哭无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她的伤,无人来抚慰了,她的愁,无人来分担了,她的怒她的愤她的恨,也无人可倾吐了。她连一丝的片刻的慰藉也不能得到了。“肠断与谁同倚?”她四顾茫茫,茫茫失所依。当有多么深刻入骨的痛,才道得出这样凄楚的话语。“一支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她痛得木然了,她痛得错乱了,她看到了她爱的梅,她要送她的知己。但她蓦然惊觉,人已不在了,人间天上无从寄。词至此戛然而止,余韵不绝。
“一支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不过是轻轻道出,语调轻得宛如一声叹息。我似乎看到了那个憔悴不堪的她,木然地跌坐在了榻上,梅花一支脱手而落,哀怨地斜躺在她的裙边。那梅,已失了存在的意义,只因,它不能被送出了,那个能赏它爱它之人已逝。易安如梅,梅如易安,一般儿憔悴,两处飘零。
我蓦然又想到了易安的令一首词中的一句“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这也当是南渡后之作,一样是举重若轻。那花蕊,当是她所心爱的,她却挨着时光去“挼”去“捻”去摧残,这是词人内心无边悲苦巨大伤痛的外化。我们大多数人都当有这样的心路,当我们处于极度痛苦,急需找一个发泄点的情形下,所做的反应常常不是能减轻痛苦的举动,而是相反的,一个增加自己内心的痛的行为,而在做这样的行为过程中,我们愈更心痛也愈更自怜却同时在自虐中奇怪的衍生出一种快意。(不知别人如何,但我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一向极赞赏陈颖《人比黄花瘦》中的一个动作——即她的一切希望破灭后,担忧她那亲如骨血的《金石录》流于乱世难于保全,做出了要撕书的举动,但瞬间,却心痛地捧在心头,仰头闭目,悲戚无限。那要撕书的举动,便是她痛到深处所要做出的“一了百了”的一个反应。“挼”花蕊亦然,将美好的事物百般蹂躏的过程,也是她的心渐渐在滴血的过程,但她却不能停止,她竟是在细细品味和“享受”这种痛,她要痛个彻底。那花,也如她,她,也如花,她们一同在遭受着折磨,永无休止的折磨。她在“挼”花的同时,也当是在疯狂地疼惜着那花,但她却无能为力保全它,她处于这样极度的精神错乱矛盾中,行动亦不能完全受理智所支配。相信待那些花被她挼尽萎于尘埃但剩残根落瓣时,她定会痛不自禁,或许会捧起一捧,紧贴胸口,泪落如注。她倾注于花的情感,已非惯常的喜爱,她是将自己的精神与花的精神贯通,她将花比作自己,将自己比作花,同样的生不逢时,同样的历尽坎坷,于是,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作者: 清月 2006-10-15 01:12 回复此发言
细数易安极负盛誉的词句,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类。这些皆是愁,却皆是“闲愁”“轻愁”。即令那传颂千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我看来,也并非最痛。因为,最痛的,是道不出的。能道出的,至少还不至于撕心裂胆。
易安词,令我读来肝胆俱碎的,只有一首《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此词下阙犹催人泪下: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风雨催衬千行泪,却不是“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梧桐雨,亦不是“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芭蕉夜雨,而仅仅是微微的风、疏落的雨。真正的痛断肝肠,并不需那些凄风苦雨惊雷滚滚去做陪衬。真正的肺腑之痛,只有自己能懂,那是内伤,伤人于无形,它不会使人立即毙命,它是一种慢性的毒药,慢慢地一点一点在体内发挥作用,时时刻刻绞痛着五脏六腑,那痛是渐渐蔓延的,是与日俱增的,是丝丝缕缕的牵心挂肚的。受了这种伤的人,不会惊天动地捶胸顿足地哀哭。他们是安静的,安静地默默承受着内伤所带来的剧痛,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他们痛得麻木了,痛得不知道什么是痛了。
易安便是受了这样的伤,在这样轻风细雨的天气,默然独坐,无一语,泪千行。那泪也当是默默流淌的,悄无声息的,一行行,顺面颊滑落,留下一道道泪痕,却不必擦拭,那一行行泪便是她心底一道道伤,伤永不能愈,泪永不能干。雨疏疏斜斜下,泪点点滴滴落。不知雨为何下,也已不知泪为何流,痛到深处,痛本身已成为了痛的理由,痛,也可成为一种习惯。
就这样,泪随雨流,雨伴泪落;就这样,不知坐了多久。
独坐,无人伴。这种孤寂凄寒,不是“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的春思,也不是“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的叹恨。无人到、无人伴,这不是暂时的无人,而是永久的无人。她的心,永久的空了;她的魂,永久的失了;她的情,永久的断了。无人,人何处?不是“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归来路,已断了,生死隔幽冥。她唯一的知音,舍她去了。更兼国仇家很,朝廷偏安,她欲诉无人,欲哭无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她的伤,无人来抚慰了,她的愁,无人来分担了,她的怒她的愤她的恨,也无人可倾吐了。她连一丝的片刻的慰藉也不能得到了。“肠断与谁同倚?”她四顾茫茫,茫茫失所依。当有多么深刻入骨的痛,才道得出这样凄楚的话语。“一支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她痛得木然了,她痛得错乱了,她看到了她爱的梅,她要送她的知己。但她蓦然惊觉,人已不在了,人间天上无从寄。词至此戛然而止,余韵不绝。
“一支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不过是轻轻道出,语调轻得宛如一声叹息。我似乎看到了那个憔悴不堪的她,木然地跌坐在了榻上,梅花一支脱手而落,哀怨地斜躺在她的裙边。那梅,已失了存在的意义,只因,它不能被送出了,那个能赏它爱它之人已逝。易安如梅,梅如易安,一般儿憔悴,两处飘零。
我蓦然又想到了易安的令一首词中的一句“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这也当是南渡后之作,一样是举重若轻。那花蕊,当是她所心爱的,她却挨着时光去“挼”去“捻”去摧残,这是词人内心无边悲苦巨大伤痛的外化。我们大多数人都当有这样的心路,当我们处于极度痛苦,急需找一个发泄点的情形下,所做的反应常常不是能减轻痛苦的举动,而是相反的,一个增加自己内心的痛的行为,而在做这样的行为过程中,我们愈更心痛也愈更自怜却同时在自虐中奇怪的衍生出一种快意。(不知别人如何,但我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一向极赞赏陈颖《人比黄花瘦》中的一个动作——即她的一切希望破灭后,担忧她那亲如骨血的《金石录》流于乱世难于保全,做出了要撕书的举动,但瞬间,却心痛地捧在心头,仰头闭目,悲戚无限。那要撕书的举动,便是她痛到深处所要做出的“一了百了”的一个反应。“挼”花蕊亦然,将美好的事物百般蹂躏的过程,也是她的心渐渐在滴血的过程,但她却不能停止,她竟是在细细品味和“享受”这种痛,她要痛个彻底。那花,也如她,她,也如花,她们一同在遭受着折磨,永无休止的折磨。她在“挼”花的同时,也当是在疯狂地疼惜着那花,但她却无能为力保全它,她处于这样极度的精神错乱矛盾中,行动亦不能完全受理智所支配。相信待那些花被她挼尽萎于尘埃但剩残根落瓣时,她定会痛不自禁,或许会捧起一捧,紧贴胸口,泪落如注。她倾注于花的情感,已非惯常的喜爱,她是将自己的精神与花的精神贯通,她将花比作自己,将自己比作花,同样的生不逢时,同样的历尽坎坷,于是,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作者: 清月 2006-10-15 01:12 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