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片:癔症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病。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癔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本病也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
精神症状表现
(1)朦胧状态:
突然出现意识范围缩小,与外界能作部份接触和对答,说话内容简单,常反映与病因有关的内心体验。有时出现双重人格或鬼神附体,可有明显生动的幻视、幻觉,情感丰富而逼真。持续半小时至1~2小时,叹口气后突然清醒,对发作中经历仅能部分回忆或完全不能回忆。癔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木僵状态:
突然起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双上肢屈肘握拳,双下肢伸直,被动运动时有抵抗,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双目紧闭,被动翻天眼球时上转或游动,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可伴有阵发性摒气,心律与血压正常。可持续数小时。
(3)情感爆发:
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喊叫、吵闹、愤怒、言语增多等,常以唱小调方式表达内心体验。情感反应迅速,破涕为笑并伴有戏剧性表情动作。发作持续时间常受周围有言语和态度的影响。发作时有轻度意识模糊,发作后能部分回忆。
(4)精神性遗忘症:
以对引起精神创伤事件的局限性遗忘较多见,对即往经历和全部遗忘见于战时癔病症。 (5)神游症:
患者突然离家外出漫游,历时数日,清醒后对其过程不能回忆。
百度名片:人格分裂症
人格分裂症并非医学术语专用术语。其指向可能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分裂障碍(Schizotypal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据上海市青少年小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分裂样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l/3。l 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
多重人格障碍:
所谓“多重人格”在CCMD-3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mu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属分离[转换]性障碍 (Dissociative [conversion] disorders))在DSM-IV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属解离型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诊断标准
4.21 CCMD-3(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华精神科学会,2001
40.13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分类:(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统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2)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 (3)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4)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5)排除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