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威尔士一个叫Swansea的小地方,出生了一个叫做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的男孩子。18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诗人。后来,他去了美国,和金斯堡他们混在了一起。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格局因他们而改变,他们被称做”“垮掉派”。
1960年代之初,一个本名叫做Robert Allen Zimmerman的年轻人把自己的姓改为了迪伦(Dylan),因为他由衷的崇拜着大洋彼岸的这位诗人。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为了一位摇滚巨星,他就是鲍勃·迪伦(Bob Dylan)。
2008年,6月18日,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凯拉·奈特莉和西耶娜·米勒同时亮相在一部叫做《爱的边缘》(the Edge of Love)的电影首映式上,这部影片是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片。《爱的边缘》首次展示了天才诗人迪伦·托马斯的情爱往事。恐惧、爱情、友情、逃避、责任、仇恨,讲向你揭开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迪伦·托马斯。
《爱的边缘》一部关于天才诗人迪伦·托马斯情爱往事的电影
1945年的威尔士,二战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一连串刺耳的枪声将纽奎小镇的宁静打破。持枪的是刚从战场上归来的陆军上尉威廉·科里克,被他扫射的是著名的诗人迪伦·托马斯。闻声而动的人们赶到现场时,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威廉并没有拿出在战场上击毙敌人的果断,迪伦·托马斯捡回了一条命。威廉的愤怒事出有因,他那位名叫薇拉·菲利普斯的美丽妻子和迪伦从小青梅竹马,再次相逢后内心又暗生情愫,曾经的浓情蜜意似乎重新上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薇拉与迪伦家中那位同样美丽的娇妻凯特琳·马克娜玛拉的关系也暧昧不清,似友似恋又似情敌的三角关系,成为了整个小镇上茶余饭后的谈资。
诗人迪伦·托马斯的短暂精彩
《爱的边缘》中凯拉·奈特莉饰演迪伦的妻子凯特琳
正史给诗人的生平留足了颜面,一些野史却毫不客气地揭了迪伦·托马斯的老底,原来在他短短39年的生命中,与两个女人的一段畸恋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电影《爱的边缘》还原了公众心目中最典型的放浪形骸的诗人形象——迪伦·托马斯。他1914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性格孤僻,上小学时因过于害羞而弃学。年少时的迪伦曾熟读D·H·劳伦斯的所有作品,痴恋于诗中描述的奇妙世界,并因此迷上文学,但也因此疏忽了其他功课,导致他没能中学毕业。年少成名的迪伦极有天赋,对英语语言文学有罕见的领悟能力,创作的诗篇拥有极高的文学水准,被誉为“天才诗人”。他到处朗诵,所到之处无不像明星一样受到狂热的崇拜。他诗歌的可诵性也是他注入心血的结果,据说他那首长达54行的名篇Fern Hill《蕨菜山》就有300多个草稿。不过,天才的另一面却颇惹人非议,懦弱,自利,酗酒成性,缺乏自制力,一系列不雅的形容词曾伴随他终生。摇滚巨星鲍勃·迪伦就是因为崇拜迪伦·托马斯的离经叛道才将自己的姓改为迪伦的。
迪伦·托马斯的最后几年住在美国,简直就像自杀一样地酗酒,他没有在31岁那年死在情敌的枪下,却在1953年死于酗酒,令人惋惜的是他年仅39岁。
正史给诗人的生平留足了颜面,一些野史却毫不客气地揭了迪伦·托马斯的老底,原来在他短短39年的生命中,与两个女人的一段畸恋才是最精彩的部分。迪伦从著名画家奥古斯塔斯·约翰手中抢走了其模特兼情人凯特琳,把她变成了自己的妻子,随后又与自己儿时的恋人薇拉纠缠不清。但迪伦到死都没有告诉世人,在他的生命中,谁才是他的最爱,是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凯特琳,还是他心中“灵感之源”的薇拉。他只是在最后喃喃自语,“薇拉是我的天空,而凯特琳是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