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悠客吧 关注:187贴子:10,591

悠客吧·中国散文史话:香港散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十年代香港散文创作数量不多,一则是可供作家发表散文的报刊杂志少,二则是本地散文创作队伍尚未建立起来。其间,从事散文写作的主要是南来老作家,而出版个人散文专集的只有曹聚仁、徐 等少数几位作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由吴其敏主编的《五十人集》和《五十又集》,这两部颇具分量的散文集共收入叶灵凤、黄蒙田、舒巷城等八十七位作家的一百篇散文,这两本书出版于六十年代,但其中多数作品写于五十年代,是香港作家五十年代在散文园地惨淡经营取得的成果。
   六十年代香港的散文较之五十年代有了长足的进展。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报刊数量剧增,这就为散文的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许多作家又将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散文结集出版,大量散文集的面世,成为此间文坛的可喜景观。出版散文集的以中老年作家居多,或许具有相当生活阅历的人才钟情于散文写作。叶灵凤的《忘忧草》、《百叶杂记》、曹聚仁的《鱼龙集》、《浮过了生命之海》、徐 的《思与感》、吴其敏的《闲墨集》、舒巷城的《灯下拾零》、夏果的《石鱼集》、徐速的《一得》、侣伦的《无名草》、司马长风的《长歌集》等,都属有特色的散文集。夏易的散文集《花边。拇指。爱》、《港岛驰笔》、《希望之歌》等大多取材于社会、人生问题,丰富的联想,鲜明的对比是她常用的手法。明朗,昂扬,饱含激情是夏易散文的基调。几位后来离港赴海外定居的老作家也写出不少散文佳构,如李素的《心籁集》、《窗外之窗》、思果的《河汉集》、农妇的《锄头集》、《水牛集》等,都是各具特色、脍炙人口的散文集。



1楼2005-06-11 12:52回复
    曹聚仁是本时期活跃于香港文坛的散文大家。

    曹聚仁,出生于1900年,原籍浙江浦江,曾是朱自清的学生,毕业于杭州第一师范。1932年起在上海创办文学杂志。并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抗战时期任战地记者,战后回到上海。1950年赴香港,专门从事写作,曾主编《学生时代》杂志,创办过创垦出版社,曾多次回内地参观访友,1972年,在澳门病逝。曹聚仁博览群书,学识渊深,著述甚丰,一生写了近四千万字的文章,出版作品七十余种。
       移居香港的二十年间,曹聚仁写得最多的是散文,曾在报刊上撰写好些专拦。五十年代,他先后出版了《北行小语》、《北行二语》、《人事新语》等散文集,通过自己采访时的实录,如实报道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展示翻身当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他主持的地方史志专栏散文写得最多的是上海,他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对浩如烟海的上海史料了如指掌。 他撰写的大量有关上海地方史志随笔,系统地介绍了上海的发展史,在香港拥有很多读者。 曹聚仁在香港的创作中最有价值的是两部近百万字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和《万里行记》,前者是一部散文体的自传,后者是一部抗战时期回忆录。《万里行记》写了作者任战地记者时的见闻感受,有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并大量介绍了各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这两部作品兼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2楼2005-06-11 12:55
    回复
      小思,本名卢玮銮,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生于香港。1964年毕业于新亚学院中文系,1981年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现任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师。著作有《丰子恺漫画选绎》、《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香港文纵》等,编有《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 )》等。\;小思的散文涉及的题材广,感情真挚,阐发了一种仁慈博爱的精神。《丰子恺漫画选绎》通过介绍丰子恺的画,弘扬一种崇高而深沉的民族感情和气节。《日影行》是作者在日本时的见闻感受的实录,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卑鄙行径,篇章中洋溢着游子眷恋祖国的情愫。《路上谈》和《承教小记》从不同角度探讨青年的切身问题,对学生热忱勉励,循循善诱,作者勇于剖析自己,努力使自己和学生的心灵得到沟通。小思的散文形式多样,有的偏重叙事,有的着眼于说理,并初步形成了富于个性的散文风格,大致表现为构思精巧,内涵隽深,意境幽远,写人、记事、绘景、抒情、说理有机融合,文笔轻盈,有人称之为“香港的冰心”(见宋小荷《一丝不苟的小思》,载《香港女作家素描》。)。


      6楼2005-06-11 13:02
      回复
        罗孚、萧铜、吴其敏等一批侧重写实的老作家,对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的香港社会的世态人情尤为关注,他们的作品即便是抒发个人的生活感受,往往也同整个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罗孚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南斗文星高》,对众多他所熟悉的香港作家作了精彩、传神的素描,很有可读性。书的“代后记”是一篇名为《香港文学和消费文学》的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香港文学观,夹叙夹议,精彩的妙论俯拾皆是,文笔老到,不时迸溅出思想的火花。


        10楼2005-06-11 13:09
        回复
          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学院派作家面向新时代,对民族性格作出了深层的反思,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冲突中,寻求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梁锡华、也斯、潘铭 、黄维梁、吴煦斌、黄嫣梨、王璞、陈耀南等是有代表性的几位学者型作家。

          梁锡华的散文、杂感数量多,水准高,如《八仙之恋》、《我为山狂》、《四八集》、《已见集》、《梁锡华选集》等散文集,情感丰沛,说古道今,纵横捭阖,妙趣横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文字功力深湛。梁锡华持这样一种文学观,他说:“文学作品,我认为,是该有教育作用的,即使不是什么经纶大义或道德善行,至少在文字上要给读者一点启示,一点提升。”(见梁锡华《〈独立苍茫〉后记》,香港香江出版社,1985年版。)他的创作正是对自己理论观点的实践。作为一名才识不凡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是真情真意的流露,而且每每将生活情趣和人格品鉴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教益。


          11楼2005-06-11 13:12
          回复
            潘铭 在八九十年代也以散文写作量多质佳而著称,已出版《断鸿篇》、《三随篇》、《车喧斋随笔》、《温哥华书简》、《加华心声录》、《廉政论》、《温哥华杂碎》、《人生边上补白》等集子。潘铭 长年埋首书城,素有“书痴”之称。他学精中外,阅历丰富,才识不凡。他视为人重于为文,故其人品深植于文品之中。他的散文小品诸多讽世笔墨,显示了“斯世也,而有斯也”那种纯真不染的风格。潘格 的历史小品《廉政论》1991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研讨会,引起各界重视。潘铭 是位极具民族自信心的学者,他在《〈廉政论〉自序》中说:“我们炎黄子孙都心存魏阙,不因落籍他国而改变,这也是我写《廉政论》时的心情。……这部小品就是一个‘倡廉’的尝试。它是笔者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当时目睹贪污风气而痛心的我,觉得官员们的品格和素质有待提高。读了一些清官故事,我隐隐感到中国古代有一个强大而悠久的廉政传统。发掘这个传统,加以诠释、演绎、发扬,不但对为政者有激励作用,而且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潘铭 的散文小品不仅面向知识阶层读者,也做到了雅俗共赏,为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且具有认识作用和审美价值。


            12楼2005-06-11 13:14
            回复
              身为学者的黄维梁也是位擅长散文随笔的作家。他在《我的副产品》一书的《自序》中说:“我的主要产品是‘学院论文’,学术意味自然浓厚。我的副产品也常带知识性学术性,具有我的职业属性,可称‘学者散文’。”黄维梁的散文题材广博,天文地理,人生百态,花草虫鱼,各地风光习俗,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师生情谊,子女教育,书斋情趣……可谓包罗万象,加上浓浓的书卷气,更显得姿采各异,并非同一种模式。


              13楼2005-06-11 13:14
              回复
                赴美留学研究海洋学和电脑的吴煦斌也是位散文好手。1991年吴煦斌出版的《看牛集》是她在报刊专栏上发表的文章的结集,篇幅大都很短,但时空跨度很大,内容广泛,有儿时珍藏的记忆,有昔日香港街头见闻,有作者在海外留学的行踪,有光怪陆离的生态世界,有影视、戏剧观感,有读书随笔,甚至有童话。集子中有不少作品记录了作者对大千世界中各种动物的观察、分析、研究。作者善于抓住其中美的东西,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把它反映出来,告诉读者,这就是美!


                14楼2005-06-11 13:15
                回复
                  浸会大学副教授黄嫣梨的散文驰誉台港,屡获奖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名为《喝彩》,具有朴素率真,沉厚扎实的风格。作者引罗丹的话以明心迹:“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不要扮鬼脸、做怪样来吸引群众。要朴素、率真。”(见书中《文章千古事》)黄嫣梨的抒情散文富于诗的意境,善于营造温馨的氛围。《喝彩》这本集子的第三辑“风雨故人情”里的文章是对“文以情而活,情因文而显”的印证,从中可以看到,与亲朋好友相关联的一景一情,一段段回忆,无不扣动着作者善感的心扉。


                  15楼2005-06-11 13:16
                  回复
                    在岭南学院执教的王璞1994年出版了散文集《呢喃细语》,书中收八十六篇散文,活灵活现地表露了一个走遍天南地北,人生经历丰富的知识女性的精神风貌。这是一本很有见地且情感真挚的“话说人生”集,作者率性而书,写亲情,写友情,写闲情,亦写世情


                    16楼2005-06-11 13:16
                    回复
                      以戏剧创作、翻译享誉香港剧坛的李英豪出版了一本情真意切、深挚动人的书信体裁散文集《给煜煜的信》。李英豪的爱妻因病不幸去世,对他来说,爱妻并没有死,他俩的心永远是相通的,借助这些信,他与妻子促膝长谈着。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道:“我的信不单只写给煜煜,而且写给所有的人。我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情和要说的话,希望每个人也肯耐心聆听别人的倾诉和体会别人的苦楚。这样的人生,才像人生,才有点意义。谨以此书同时献给面对痛苦、疾病、死亡和种种困厄,而仍坚毅到底与热爱生命的人,愿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更深更广地体会感情,并好好珍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人生启示录。散文、小说俱佳的汉闻出版了散文集《绿色的生命》。作者在“后记”中说:“我的咏物抒怀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绿色的生命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汉闻有古人那种“绿满窗前草不除”的情怀,在他的眼里,绿色就是生命的象征,他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的讴歌。面对绿色,作者便会从心底涌起希望与信心。汉闻是位朴实沉厚的文人,中华文化的伦理观念甚深,不论对故乡的情怀,或者对出生地吉隆坡的萦想,对亲人朋友的情谊,都自然而真挚,故其作品显得温柔敦厚。


                      19楼2005-06-11 13:20
                      回复
                        春华出版的散文新集《春花秋月照香江》品位颇高。春华也是位诗人,可谓“文如其书”,他的散文就像他的诗,情思绵邈,韵味悠长,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激情和灵气。选作书名的那篇《春花秋月照香江》这样写道:“灿烂的春花年年映照一江春火,圆满的月华恒久地普照大地”。“紫荆是常绿的乔木,花朵散发扑鼻的芬芳,在寒风凛冽的严冬季节,依然灿烂地绽放,即使狂风暴雨,抖擞之后,依旧屹立不倒欣欣向荣,具有坚强的性格,就像香港人一样”。对于回归后的香港,作者充满信心。 读春华的散文使人感觉:优美的抒情散文,与诗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20楼2005-06-11 13:22
                        回复
                          古剑的散文也以诗情浓郁著称。他在《何处是故乡》中写道:“假如能让我选择,生我的地方才是我的故乡。 想起她,我会有别离的哀愁,重投怀抱的喜悦;梦见她,我会有儿时的欢笑。“他写的《坪洲梦》,首尾都像哲理诗:”美好的总会留下记忆,失去的终觉得珍贵。“”人生有很多的梦,一个破灭了又生一个,破而又生,生而又灭,织成了人生欢乐与辛酸的轨迹。但梦虽破灭,总会留下一点温馨,因此,人活着不能没有梦。谁能说,在无数的梦中,不能开出一朵花呢?“读古剑的散文集《有情人间》,能时时领略到浓浓的诗情。


                          21楼2005-06-11 13:24
                          回复
                            夏智定与其称他为诗人,不如称他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数量多于散文,而且别具情韵,本时期他出版了《萍影春情》(合集)、《鲜花还在开放》、《红唇》、《紫水晶》四部散文集。他的散文摆脱了吟风弄月,附庸风雅的名士腔,忠实地抒写了人生道路上的体验与感悟。他善于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准确地捕捉住平凡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的片断和细节,用一条艺术的丝线把它们联接起来,构成美妙的篇章。作者笔下繁华的都市街景,温馨的自然风光,五味俱全的人生,多姿多彩的世态,游子缱绻的乡情,似乎都能激起读者心海中的涟漪。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忧患意识给人的印象尤深。生活在有”石屎森林“之称的香港,夏智定从不放过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从他的散文中你能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爱得如此之深,他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自然的美丽、神圣和永恒。夏智定曾任记者,人物速写可谓其当行本色,农贸集市、故里小巷、墓地沧桑、各方异俗均能涉笔成趣,寥寥数笔就画活一个人。


                            22楼2005-06-11 13:25
                            回复
                              香港回归前后涌现出来的散文佳作实在是无法胜数,结成散文集出版的优秀著作还有:唐至量的《那一方水土》、《电车道上》、陈少华的《妙哉人生》、《履痕》、谢雨凝的《长流不息》、柯达群的《回归心声》、吴康民的《七十自选》、张汉基的《四季灯》、王业隆的《香港这座桥》、石金的《圆月赋》、杨芳菲的《午夜芳菲》、巴桐的《情缘醉语》、韦娅的《红玫瑰情节》、黄河浪的《遥远的爱》、东瑞的《都市的眼睛》、西茜凰的《晨风夕月》、《千典共舞》、李碧华的《不但而且只有》、《江湖》、蒋芸的《蒋芸作品集》、兰心的《淡蓝色的烟霞》、《坐看云起时》、方娥真的《寂寞一点红》、冯湘湘的《在水之湄》、《悠悠我心》、陈娟的《陈娟文集》、彦火的《人生情》、巴桐的《香岛散记》、夏马的《香岛留痕》、柴娃娃的《第一眼》、梁荔玲的《风铃下》,等等。


                              23楼2005-06-11 1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