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在读吕先生1934年写的《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本改名为《中国史》)。越读越觉得现在的中学历史教育是在退步。张耕华先生在本书导读中说的一点不错,吕先生“这本70年前写给高中学生看的历史教科书,如今用作大学历史专业的教材,恐怕也不嫌其浅。”
为什摸会这样?张先生说,这是因为学术研究与文史教育的脱节造成的。一点也不错。看看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吧,每一本都薄得可怜,几乎没有超过200页的。课堂讲授的内容也越来越简化,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是越来越贫乏。至于历史课时,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学课程计划,中学六年的历史课(包括必修和选修,按最大值计算),一共只有478课时,按每节课45分钟计算,中学六年一共只上历史课358•5小时,只占课程计划规定的总课时数7425课时的百分之六点五(而且还不能完全保证)。再看看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吧,在我看来,其观点严重老化,基本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观点。例如,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目前比较权威的几部高校历史教材(如高教版六卷本《世界史》、复旦版三卷本《世界通史》)都把它定在1900年左右,这也是目前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而我们的中学教材却还在大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类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严重落后于历史研究的进展。类似的例子在中学教材中不胜枚举。试想,这样的历史教育能让学生学到什摸?
我们再来看吕先生的这部书。先生在书中不仅吸收了当时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融入了大量自己的研究心得。例如,讲到汉族的由来,吕先生推荐对这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参看蒋智由和蒙文通二位先生的著作;第二编第十二章讲到古代学问的弊端,吕先生就引用自己写的《先秦学术概论》的一节,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且,书中每一章几乎都开列有参考书,这就等于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读这样的教材,学生学到的东西不仅有知识,还有研究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相信也会有很大帮助。
拉拉杂杂写了这摸多,其实归结起来就两句话: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要进一步改革要跟上历史研究的步伐。吕思勉先生的《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书。
成陈 匆匆于2007-4-13
为什摸会这样?张先生说,这是因为学术研究与文史教育的脱节造成的。一点也不错。看看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吧,每一本都薄得可怜,几乎没有超过200页的。课堂讲授的内容也越来越简化,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是越来越贫乏。至于历史课时,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学课程计划,中学六年的历史课(包括必修和选修,按最大值计算),一共只有478课时,按每节课45分钟计算,中学六年一共只上历史课358•5小时,只占课程计划规定的总课时数7425课时的百分之六点五(而且还不能完全保证)。再看看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吧,在我看来,其观点严重老化,基本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观点。例如,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目前比较权威的几部高校历史教材(如高教版六卷本《世界史》、复旦版三卷本《世界通史》)都把它定在1900年左右,这也是目前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而我们的中学教材却还在大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类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严重落后于历史研究的进展。类似的例子在中学教材中不胜枚举。试想,这样的历史教育能让学生学到什摸?
我们再来看吕先生的这部书。先生在书中不仅吸收了当时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融入了大量自己的研究心得。例如,讲到汉族的由来,吕先生推荐对这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参看蒋智由和蒙文通二位先生的著作;第二编第十二章讲到古代学问的弊端,吕先生就引用自己写的《先秦学术概论》的一节,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且,书中每一章几乎都开列有参考书,这就等于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读这样的教材,学生学到的东西不仅有知识,还有研究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相信也会有很大帮助。
拉拉杂杂写了这摸多,其实归结起来就两句话: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要进一步改革要跟上历史研究的步伐。吕思勉先生的《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书。
成陈 匆匆于2007-4-13